榆林古长城!
榆林人民
关注
榆林市境内的长城遗存较多,从东向西绵延700多公里。据历史记载以及野外调查,榆林地区境内,有赵、秦、隋、明长城。
一、魏长城
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防秦和防戎长城的河西长城,一是西南的河南长城,榆林境内长城遗存,属于河西长城。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孝公元年(前361年,即魏惠王九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东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绥德州上郡城条:“又古长城在州四十五里,亦秦魏时分界处”。可见魏西北长城南至华山,西北行又沿黄河西岸北行,长达一千余里。今榆林市绥德、米脂以北至鱼河堡均断断续续有长城和烽火台遗存。疑为魏长城遗址,有待进一步野外调查证实。
二、赵长城
据历史文献记载,赵亦有两道长城。即赵南境地漳滏长城和赵武灵王所筑的云中、雁门、代郡长城。榆林境内的赵长城,即属于东起于代(河北宣化境内)经云中、雁门(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的这一段长城。寿鹏飞先生的《历代长城考》中有:(长城)在赵中部,《史记·正义》赵长城从蔚州西北至岗州。《畿辅忌》:“此长城为今宣府南边故址。今存东自蔚县蜚孤口,南至涤源西折迳灵丘,浑源诸县,又西历平型、北楼、宁武、雁门、偏头诸关乃至河曲之长城是其遗址”。可见长城经山西偏关河曲西折入阴山,必经神、府,因此,赵长城遗址应在今府谷、神木靠黄河岸处。神木县瓦罗曾出上过一罐赵国尖脚布币,可为这一带曾属赵地的佐证。
三、秦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遂起兵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又据《史记·张仪列传》云:“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按照《六国表》上所记,取陕时间在惠文王更元初年(前324),并且设了义渠县,说明这时已开始修筑长城,到秦昭王时才修完。因上郡原属魏,故这条长城在南段沿用魏长城,在北段沿用赵长城均有可能。
根据《水经注》以及唐、宋史籍记载,战国秦昭襄王时代所筑的长城“由甘肃岷县城西40公里处开始兴筑,沿洮河东岸,到今临洮县附近,绕县城东行,至宁夏固原县附近,再东经甘肃环县北循陕西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东行,分为二支,一支经绥德县西,再北达榆阳区南境,而止于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西经靖边县东,再北折而东行,经榆阳区东北、神木县北,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
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确从榆林市经过。即从内蒙古伊伊金霍洛旗古城壕之南的七盖沟进入陕西神木境内,从牸牛川西侧哈拉沟梁始沿河南下到神木县城西北方向与西南—东北行的明长城相交后继续南延,直抵兔儿川汇入窟野河河口的二郎山,即县城西南的雷家石畔,继续南延,与明长城时而并行,时而交错重叠,进入榆阳区。在城北镇北台处西折经芹河乡、横山县东进入靖边,经靖边县东,在城墙岭一与吴旗相邻处继续向西南沿营盘山南与甘肃环县北上的长城相接。
四、秦、汉长城
秦灭六国后,用了9年时间,修筑了“万里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汉代长城较秦更有发展,汉长城首先还是为了防御匈奴,汉武帝在大破匈奴之后,首先将秦始皇所修长城进行了修缮,接着又新筑长城,其工程规模远在秦长城之上,长度达到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度最长的一个朝代。《史记·匈奴传》载元朔二年,“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次“复缮”之长城,包括榆林境内长城。而新筑长城,则主要在河西走廊,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建筑了许多亭障、列城,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地构成一个防御工程体系。榆林地区境内长城主线以外的障城、墩台,亦为此时新筑。榆阳区芹河乡政府南5华里处长城北即有一秦、汉遗址,内有大量汉砖、瓦残片以及器物残片,类似情况长城沿线多有发现。秦、汉时榆林市属边郡,是秦都咸阳、汉都长安阻遏匈奴南下的关键地带,因此,汉王朝在原赵、魏、秦三国基础上修缮和新筑长城是肯定无疑的。其遗存情况尚待实地考察。
五、隋、金长城
隋长城:隋朝时曾多次修筑长城,史载先后共修7次。大多是就原有长城进行修缮,基本上没有增筑。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命崔仲方发丁3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上岭(今绥德县北),明年夏令仲方发丁15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跨榆林(内蒙鄂托克旗),东至紫河(大同西北)二旬而毕。次年又发丁20余万筑长城,自榆林谷而东,榆林地区境内至今看到的明长城,基本是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缮完备的。
金长城:金代曾大筑长城,其规模超过秦、汉以后的其他朝代。史载亦有两道,即明昌新、旧城。明昌新城西起静州(今黄河河套、陕北一带),东达混同江畔(今黑龙江松花江),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省市,长3000余里。榆林市境内,历代新修长城以北,一直为游牧民族生活繁衍之地,作为汉民族防御工程的长城对元代统治者来说没什么意义,但为了防御汉民族和其它各族人民的起义反抗,检查过往客商,对一些关隘险处也进行了修缮。这样,金代新修的明昌新城以及对原长城修缮工程,在榆林地区北6县均可能有过,尚待考察。
六、明代长城
明代的200多年中,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一些个别的城堡关寨直至明末还在修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14500多里。榆林境内的长城,属于这道长城的西北段,称延绥镇(亦称榆林镇)长城,全长1200里,划为东、中、西三段,分段守御。
榆林镇的长城营建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成化年间余子俊主持修筑的“大边”与“夹嘴”(二边长城);正德、嘉靖年间,三边总制杨一清、王廷相、总督曾铣、王以旗等人修筑的长城;隆庆至万历初期,巡抚王遴修筑中路长城。以及神木兵备道副使张守中修筑的东路长城;万历后期,巡抚涂宗浚主持修复大边,清除积沙,砖包城堡,扩建款贡台和款塞台。明代长城4次营建过程中,施工方法与工程规模不尽相同,路线与走向也发生过变化。
长城沿线的城堡建置:
明正统初年,由于北方游牧部落渡河入套,延安、绥德、庆阳等地经常遭到骚扰,于是开创了榆林等屯兵城堡一类的防御设施。成化七年—十五年间,巡抚延绥余子俊挪移增建城堡,使长城线上的城堡由正统初的24座增至36座,至万历年间又增设了两座。
延绥镇长城沿线的城堡建设早于长城主体,对于长城线上扼守险要之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边长城:延绥巡抚余子俊于明成化九年“铲削二边”,工程从3月开始至6月份完成东、西两路铲山为墙的工作。翌年春天,完成中路“铲削二边”的工程并开始兴筑大边,嘉靖中曾维修过。二边长城早于大边,位于大边长城之南。二边长城与大边长城的走向大致相同,南北并行。与大边长城相距的中间狭长地带形成通道。据明代张雨所著《边政考》所附《榆林镇图》标绘地名来看,二边长城的东起处亦是府谷县墙头乡墙头村,向西南方延伸。
Hash:984625bb70eebb174715b3bddf3e11d6f1e0b7fa
声明:此文由 榆林人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