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公益助力璜溪村活化百年祠堂
“冲拳、撑掌、摊手、膀手……”近来,一群村民经常聚集在璜溪村德深李公祠学习咏春拳。从年逾70的古稀老人,到天真无邪的学前儿童,一群习武者整整齐齐地模仿着师傅的样子,一招一式,颇具气势。原本破败荒芜的百年老祠堂,一下子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
“不浪费”的初衷
园企绿盟公益基金会与这所古祠堂的结缘,源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璜溪村,是一个8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一纵十三横的街巷,青砖黛瓦、古树参天、溪流环绕,村庄肌理清晰,较好地保留着祠堂、书舍、炮楼及古宅。而位于璜溪村内的德深李公祠,却被废置已久,破门虚掩,杂物成堆,破败不堪。一个偶然机会路过这里,绿盟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倩便萌生了把祠堂活化起来的想法。 “在阳光照射下,依稀能感受到尘埃封存下的辉煌历史,这样一个百年祠堂被闲置太可惜了,必须把它复活起来”李倩如是说。
于是,绿盟公益基金会找到了璜溪村村委,提出借助公益力量活化祠堂的想法。可谓是一拍即合,李倩的想法马上得到了村委的认同。但是,如何保护、活化祠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祠堂,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只是修缮和重启,祠堂依旧只是璜溪村的一种简单建筑符号而已,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被挖掘及传承。只有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恢复祠堂生命活力。李倩带领绿盟团队和璜溪村村委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终于找到了为德深李公祠注入“武术基因”的思路,决定以此为切入口,开展活化行动。
“齐动手”的过程
在绿盟公益基金会积极推动,璜溪村主动,德深李公祠修缮工程首先引入具有多年祠堂修缮专业经验的广东海棠阁文化发展公司,负责把控设计、施工技术指导。按照“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少干预”的原则,高度注重祠堂建筑特色的保护及地方精神的传承,全面展开德深李公祠修缮工程。
修缮工作进展异常顺利,在没有聘请专业施工团队的情况下,村民们积极自愿参与,合理分工、共同出力20多天,就顺利完工,并开馆运作。绿盟公益基金会引入著名武术教练浩明老师前来免费教学,吸引村民参与到传统武术锻炼,提高村民整体身体素质。村民们对此给予一致认可和欢迎。
德深李公祠的建设,也引起了狮山镇政府的关注及重视,政府追加10万元资金,用作祠堂的进一步提升活化。璜溪村村委及村民也主动集资,追加5万元资金,为“活化”再用力推一把。
谈及祠堂修缮和“复活”经验,绿盟公益基金会公益学院院长汤浩宁先生表示:“璜溪村德深李公祠活化工程的成功,关键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 “社区营造”方式,以村民需求为导向、村委组织为载体、公益人才为支撑,引导村民组织化参与到公共事务建设工作中,充分调动村内的资源及积极性,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为满足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景,绿盟公益基金会又为德深李公祠增设“自然图书馆”,为村民提供免费阅读的空间,增进学习交流氛围。汤浩宁院长还为祠堂撰写一副楹联:“亦文亦武文武双全能济世,养人养德仁德兼备可达人”。
改造中
改造后
“活起来”的成果
2018年12月,德深李公祠开始热络起来,“练咏春之后,我身体好多了”、“这是我妈,我带她一起来学咏春”、“我给你带了一些自家种的菜,很鲜甜很好吃”、“现在祠堂搞得这么好,不如我们也重修村里的书舍”……通过政府、绿盟公益基金会及璜溪村的共同努力,德深李公祠已不是一个沉睡的百年祠堂,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武术学堂,它重新连接了村民与乡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构并凝聚了璜溪村村民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并用“无形之手”推动着璜溪村古村建设及振兴。
璜溪村小档案
璜溪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西部,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南海十大古村落”,自宋代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依旧保留着祠堂、书舍、炮楼、民居以及13条巷道,古村风貌韵味浓郁。璜溪村名人辈出,先后培育出李纯斋(宋朝进士,曾任广州府尉)、李伯兴(清朝举人)、李容(孙中山、胡汉民谊友)、李聘臣(清末民初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李紫屏(著名文史学家,曾任抗日将薛岳秘书)、李兆和(抗日名将薛岳副官)等。
工作预告
为助力璜溪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未来绿盟公益基金会将陆续活化璜溪村的秉裕书室及周边的老房子。主要有2个工作重点:①推动乡建讲堂的创办,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自主能力,提高村内整体文化素养;②为深挖并传扬璜溪村的摄影侨文化,重点培育摄影产业,带动乡村经济收入的提升。
来源:绿盟公益
编辑:泛家居创意园
Hash:9eac118dc2dbf531022d707fe5eede762350e3d3
声明:此文由 泛家居电商创意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