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泛黄的考古报告 一段尘封千年的文明
一本日记,也许是翻开记忆的最好钥匙;那一本档案,或许就是开启历史的时光隧道。余杭区档案馆负责全区档案信息的规划和管理,负责全区重要档案与电子文件的登记备份工作。多年来,集中统一管理区内各类档案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于是这里,成了千千万万个余杭故事“沉睡”的地方。
档案编号:Z-K87/1
从今日起,余杭区档案馆将与本报联合推出“壮丽七十年 余杭档案”栏目,通过对一册册档案的了解,寻根余杭记忆。
(记者 宋晗语 实习生 华宇涵) 斑驳的书面、泛黄的页脚,虽然还未开卷,但依稀透露着那积攒了八十余载的岁月感。这本由何天行编撰,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题字的《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出版于1937年,中英文介绍,售价1美金。该书为何天行从1935年夏到1936年初在杭县良渚及余杭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所发现的石器与黑陶的考古报告,序言中准确无误地指出:“现在发见了这样优秀的文化遗址,可见浙江的远古文化本极悠久,将吴越文化的源流拉长了几千年……且从中国文化起源与发展而论,这次的发见,亦不啻为东南的古文化奠一新的基础与途径。”
1935年,何天行对良渚遗址和跨湖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表了考古报告或考古通讯,对良渚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提出创见性见解。1936年至1937年间,施昕更主持3次调查,发现遗址12处,并对棋盘坟、荀山、横圩里、茅庵前、朱村?、钟家村6个地点进行试掘,获得许多黑陶和石器,后施昕更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1936年被认定为良渚文化的发现时间。何天行的《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与施昕更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两部考古报告撰著时间有先后,后者成文在后,更系统也更符合考古规范。
至此,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撩开。
在何天行、施昕更之后,无数专家学者相继投身到良渚文明的发掘和保护事业中,为解开“良渚之谜”不断努力。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首次使用“良渚文化”一词,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1986年,良渚考古进入遗址群考古阶段,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一座消逝了4000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良渚考古也正式进入都邑考古阶段。随着古城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断深入,加上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确认发现,良渚遗址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以及各类遗存的内涵日渐清晰。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文保人为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付出着心血。在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通过编制《良渚遗址综合保护概念性规划》《遗产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外迁农居安置点布点规划》等规划工作,以规划带动保护举措落地。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通过统筹整合资源,扩大辐射带动,以培育良渚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业,打造良渚文化品牌和大良渚文化综合体,推动遗产保护共建共享和遗址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景仰的文明圣地,国际学术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也因此重新认识了中华文明。随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积极探索创新,良渚古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也因此得到不断传承永续。
Hash:0c271d6506c0121f505509db7b80de9c7fc1e902
声明:此文由 发现杭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