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生:文献中的黄山石刻记事 ---游如是始

景区气象:今天白天阴天转多云,东北风5到6级,阵风8级,气温8到13℃;18时03分日落,可见概率45%,云海概率40%;森林火险2级。

作者简介:

施春生,一九八一年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即分配到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工作工作至今,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三十余年。现任黄山风景公安局副调研员,云谷综治组组长。

黄山风景区现存历代摩崖石刻320余处,其中有一处并不十分出众的四字石刻,却在三位名人游记中提及到,它就是镌刻于温泉石壁的“游如是始”。其意是黄山揽胜由此渐入佳境,面积140cmx25cm,距蹬道8、5米,距地面5米,行楷书法,描朱红色。风侵月蚀,自然风化,岁月时久,朱红褪色,字迹受损,尤以“游”为重,何人何时所题刻不详。

第一位在游记中提及“游如是始”石刻的是黄肇敏。

黄肇敏,歙县潭渡人,字秋宜,同治、光绪年间为官湖北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八月二十七日,中秋后一日,与族兄雨墩、朴村三人约定,各带一随从,一行历时十三天游历黄山。回到湖北后黄肇敏写下《黄山纪游》。黄肇敏所著述的《黄山纪游》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游历黄山的全过程,言语朴实无华,读之如入其境。于山之奇峰、奇境、奇松、奇石悉笔之于书,加之以题咏此游为无负矣。搜其纪胜俯吟,其文奇、诗奇,其人亦与山俱奇。把黄山的景致、山势水系、人文地理、风土习俗,描绘的是淋漓尽致,详实有据,流之于笔端,跃然于纸上。从潭渡至汤口不过百里的路程,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整整走了三天,九月初一到达温泉。他在纪游中写道:自汤口行三里至逍遥亭,亭甃以石,是年春间为风所圮。席地少歇即起依涧行,涧中石子累累,作淺绿青紫淡墨等色,涧闻有潭,水沈碧有名青龙潭者有名白龙潭者,仰视诸峰环列于前,望之则近即之,实则远遥,见竹林中有白墙隐隐未知是何处,行约四里许乃矮屋数椽上书古祥符寺,双扉紧閤不复往敲寺。距河近河下,乱石磊落欲塞河,流水由石隙中流出,声潺潺无断续,度一石桥始达北岸。(按)此处古有桥名圣泉乾隆年间为蛟水冲塌,后人于秋冬时多履石渡,春夏则架以木梁,此桥于道光年甲申为旌阳方吕二姓重建,名小补桥,盖于此处不无小补之意。

下桥数武即汤池也,池在紫石峰下,天成一窟,深不过二尺,晶莹澈底,下布淡红细沙。天下汤泉不少,其下皆有硫磺,惟骊山产绿玉黄山产丹砂耳。骊山生近都邑遂为玉环所污,仙液灵浆不能不让我黄山独擅矣。尤奇者池北有冷泉由石罅中流入池内,水汽蒸郁得此调剂温凉适中,又池东一小石窍以流其秽,终日浴而垢不积,诚天生以供浴者之用也。考志载旧仅片石覆池之半,明嘉靖间吾乡溪南人始盘石甃亭。云今见外接长廊为浴者缷衣乘凉之所,滨池有栏,下池有级,池上围甃若洞门状,门石上镌“蒸云”二字,池中设石可坐,池水深处可没腹,蒸蒸如釜上上气,遂解衣浴,浴毕就坐亭中精神大爽。壁间石刻有“不垢不净”四字,又“即之也温”、“冷暧自知”等字,又程也圆先生书“不浴心已清”五字又“天下第一名泉”六字,题咏甚多不能悉记。整衣出亭外见石壁摩空苔藓班剥,有“轩辕道场”四字又“飘然欲仙”四大字,书法潇洒。方玩赏间适紫云菴小沙弥来速客遂偕往。由池右登四十五级迎面一石上镌“游如是始”四字,左折历阶升,大树夹路,树叶互交密不可见日。约百十步至菴,额曰“黄山一茅蓬”乾隆已已汾水程淑题,又一额隶书“紫云菴”三字。斯时归鸟喧巢晚钟达外,老僧虚堂出邀入菴,安客于西偏一室,悄然寂静,是日山内外共行走三十九里。

第二位在游记中提及“游如是始”石刻的是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歙县潭渡人,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晚署黄山山中人。近代山水画家。清光绪九年(1883年),19岁时独自离家,首游黄山,一生中游黄山九次。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黄山纪游考》,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

他在《黄山前海纪游》中写道:初五日,明翁为余觅导游者一人,名长恒,年近五旬,不甚识字,常往来山谷间,颇谙蹊径。盖黄山峰麓居人,至文殊院者什不获一,俱视为畏途。余自汤口北岸,循涧行二里许,过小亭曰“逍遥”,面青鸾峰。左望飞瀑,如玉龙挂空,下临澄潭,即百丈泉也。又里许,度木桥二,路渐隘,寻紫石峰,靳守治荆题“紫玉”二字,经石桥望汤池桥。桥成于道光四年,曰小补桥,旌德朱德芬为之志。池外列屋三间,均瓮以石,后倚峭壁,有细流自山脉中出,极清冽。池为温泉,池深五尺,广如之,长倍之,煖气氤氲,微若蒸炎,下有浮泡,出浅沙中,跳跃水面,累累不绝,植立池中,盈可及腹,不涸不溢。泉出口处,为得高下之宜。或言深夜池中,往往放光,有火自潭底冲出。地质学者谓火山山脉发生汤泉,理有然耶?余因阴翳坐凉,就其清浅,濯足而已,次芬偃卧其中,大为称快。左折而行,历石百级,有题壁曰“游从是始”四字。灌木丛筱,披拂山径。经茅棚庵,有曹荠原尚书文植读书处,又名紫云庵。由庵而下里许有庙址,榛蔓荒芜,仅存瓦砾。又曲折行,近百级,有亭曰“听涛”,觅辨源亭,得心亭故址,不可得。循白龙潭上溯药溪、丹井虎头岩醉石诸胜在焉。

第三位在游记中提及“游如是始”石刻的是许世英。

许世英(1872—1964),字静仁、俊(隽)人,安徽至德(今东至)人,现代政治活动家,民国10年(1921年),担任安徽省省长。民国21年前后,倡议建设黄山,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23年,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许世英为常委。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后,许世英前往黄山视察,拟定三个月初步建设计划,随即在黄山设立办事处着手实施。同年11月,被公推为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民国24年春,派员与太平、歙县两县府勘界,明确划定黄山风景区范围。许世英一生对黄山的开发与建设贡献很大,是现代黄山开发史上重要人物之一。著有《黄山揽胜集》。

他在《黄山揽胜集》始游黄山日记中写道:五月二十二日,余等于四时半,辞谢程君。步行溯逍遥溪而上,遥望诸峰耸峙,横出天表,争奇斗秀,尽态极妍。其先张翼相迎者,右为清潭峰,左为桃花峰,清潭之后,青鸾紫石紫云钵盂并肩而立。稍后则天都现矣。健骨峻峭,飞松天表,抚掌叫绝,冥然神往。天都之左,则朱砂莲花莲蕊老人以次及于桃花、雁行肃侍。期间,莲花高拨,仅次天都,清丽亦特甚,譬若宰辅之率百官然。逍遥溪中石液盈盈,潭水幽碧;道侧则木叶参天,山花满地,日来触目萦心,啧啧称赏之境,较此无不逊色。而群峰当前,撄人欲醉,又不㗇低徊瞻顾也。行行复行行,至小补桥。自汤口至此尽七里,亦不自审其历时之久与步履之健。佳山水之怡人,信若此乎?

桥下奔流迅注,声若鸣雷。紫云庵寺主僧心镜,迓于道左,因嘱为前导。过桥而北汤池在焉。汤池即昔人所谓汤泉。长可及丈,深阔各半之。其上环石若穹庐,慰农方命匠建楼于其上,便休憩。池脉通朱砂峰,久旱不涸;其下有砂石沉积,松软如草藉。泉自砂中出,喷结累累如珍珠,热若沸汤;恰有冷泉一缕,自距水面尺许石隙间下流,调节其温度,冬夏无异。余等以所携寒暑表测之,得摄氏四十、华氏一百零四度。心镜复言池水日浴千人,不留残垢,亦信。惟恐浴者日众,终且无以容,且男女亦须分池,万不可不为之计。

适慰农导观池左一窪,清泉吐温,汩汩自石隙中出。云是刘专员前度来游所探得者。余考志乘,本谓旧有二泉,后竟湮塞其一,方深遗憾;今得健中发之数百年后,喜何可言。慰农正饬匠开掘,妥为部署,余请其分割二室,俾来游之士女,得分别就浴。旧汤池仍宜留为民众浴室。

春霭沉沉,拾级而上,隐约见石刻“游如斯始”四字,翠竹千竿,木莲双树,则紫云庵巍然在望矣。庵古一茅棚,今则连楹结栋,迥非昔比,唯门额犹题“黄山以茅棚”五字,俗亦茅棚呼之,示不忘本。入庵已近八时,就西楼安顿行李毕,匆促进膳,即携电炬下就汤池浴。浴罢入睡,身心俱爽,所萦注者,今日之乐境与明日之游程耳。

黄肇敏先生游览黄山的具体时间明确是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距今160周年。黄宾虹先生游览黄山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三月初,再一次游览家乡名山──黄山,著有《黄山前海纪游》一文。许世英先生于1934年1月9日在南京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后即视察、游览黄山,撰《始游黄山日记》。宾虹翁与肇敏游览黄山相隔了41年,世英与宾虹游览黄山的时间相隔了34年,前后长达75年的时空。从三人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从汤口到黄山温泉的行进路线,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溪水、桥、亭,对温泉浴池的大小形制,水温水质的描述十分相似。肇敏、世英二人虽相隔75年,住宿的皆是紫云庵的西客房。

三人游记中提及的“游如是始”石刻,虽宾虹翁说成了“游从是始”,世英说成是“游如斯始”,却都在情理之中。首先三人所说的石刻的位置是一致的即从温泉浴池边去紫云庵的路边的石壁上。宾虹翁游览黄山时1900年,其游记最初发表的时间是1926年,时隔二十多年难免记忆有误。世英到紫云庵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从石刻到紫云庵也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因而路过石刻时已是七点半过后了,所以才会有“春霭沉沉,拾级而上,隐约见石刻“游如斯始”四字”这样的话句。

“游如是始”石刻,系镌刻在整块石壁之上。现在其上方刻有“大好河山”四个斗方大字是1938年唐式遵题,1939年题刻。其右侧“东南邹鲁”是储观笙方槐三题,1926年题刻。其左侧竖刻有“民国二十四年暮春许公达游黄山题石”15小字,系许世英幼子许诚(字公达)1935年题刻。因而,他们三人在此处能够共同看到的石刻只有“游如是始”四字。

一处看似不起眼的石刻,写入了三位名人大家的游记之中,十分难得。成了黄山摩崖石刻的趣事佳话,为石刻增添了人文内涵,是研学之旅的理想之所。

图文:施春生

Hash:5bd84f34d1061d39e723a95b5618866ef914aa12

声明:此文由 中国黄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