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厚泗门丨明代贤相谢迁

提起谢阁老,在我们浙东一带,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草根人们的心目中,谢迁的名气甚至超过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四先贤。

本期《淳厚泗门》

将向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谢迁(下集)

主播:晓晓

特邀嘉宾:余姚市社科院 谢建龙

播出时间:

4月19日 17:00-18:00

4月25日 17:00-18:00

下篇: 诗文逸老

正德登基

孝宗驾崩后,因为只有一个儿子,所以15岁的太子朱厚照没费一点周折顺利登基,改年号正德,庙号武宗。武宗一开始对三位顾命大臣还算客气。登基两个月后,加刘健为左柱国,加李东阳、谢迁少傅兼太子太傅。一个月后,李东阳、谢迁再加授光禄大夫、柱国。

弘治十六年,谢迁已经授正一品的荣禄大夫,这次再授光禄大夫所以称加授,是文臣官阶的最高级了。按明清的规定,一个人做了官、升了级,朝廷要给他的父、祖封赠相同的官职。其中一品官上封三代;二品、三品官上封二代;四品至七品官上封一代。尚健在者称封,死者称赠。推及谢迁的曾祖父谢广、祖父谢莹、父谢恩,都赠予和谢迁相同的官衔,即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对于职官的妻子,按丈夫官职的大小,称呼也不同。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对于职官的祖母、母亲等,则在封号前加个太字。于是,谢迁的曾祖母严氏、祖母余氏、母邹氏都同时封赠一品夫人。

按理武宗给谢迁等人这么高的待遇,他们应该感激涕零才是。相反,他们却是心急如焚,生气得不得了。原来武宗登基后,几乎没干过一件正经事。他把原来东宫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全部加以重用,这八个太监沆瀣一气,把持朝政,时人称之“八虎”。武宗每天就和八虎一起胡闹,一应国事全听刘瑾摆布。三位顾命大臣一再向武宗劝谏,均不见效,于是决定发动更多的官员向八虎宣战。

被迫致仕

正德元年十月,在三位大学士的授意下,户部尚书韩文联合六部九卿,也就是明朝政府各部的全体高官集体上奏,请求武宗杀了刘谨等八太监。武宗依赖八虎已久,不想处死他们,提出将他们发配南京安置,要内阁再商量商量。

于是,内阁和各部官员开会商讨下一步对策。刘健和谢迁坚持杀了八虎,李东阳是个慢性子,半天才表示同意。这本来是件很机密的事,可惜会场中出了个内奸——礼部侍郎焦芳。焦芳向往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已久,弘治十七年,他曾请谢迁推荐他入阁,结果谢迁不为所动,而是推荐了在朝野极有威望的礼部尚书吴宽、吏部侍郎王鏊。由此焦芳对谢迁恨得像眼中钉一般。这边内阁会议刚结束,焦芳就跑到刘瑾那里告密去了。

当夜,八虎跪在武宗周围哭泣,说内阁要诛杀他们,目的是想限制皇帝的自由。武宗一听,怒不可遏,把倾向内阁的原司礼监掌印太监连夜发配去南京,提拔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之称,特别是宦官当政的年代,职权比内阁的外相还大。

第二天,当文武百官满怀希望来到朝堂,看到的却是八虎不但没有被抓,刘瑾还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健和谢迁深感绝望,当天就提出退休。李东阳听说后,也立即跟进请求致仕。按朝廷旧例,大学士退休,必须要三番五次请求后,方被允许。但刘瑾唯恐刘健和谢迁不走,假传圣旨,立即答应了他俩的请求。因为焦芳向刘瑾报告时,说李东阳是最后一个才答应杀八虎的,所以刘瑾让李东阳留下当上了内阁首辅。

谢迁退休后,刘瑾和焦芳还不解恨,又勒令谢迁的三弟谢迪退休,把谢迁的次子谢丕除名。谢迪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时任兵部主事,当年才四十岁。更可惜的是谢丕,弘治十八年中的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刚一年,当年才25岁,就被剥夺了做官的身份。

祸及王阳明

三位顾命大臣一下子就退休了两位,顿时在朝野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先是刑科给事中吕翀等人上疏乞留两位顾命大臣,并将刘谨正以典刑。武宗将这些上疏的官员,统统赶出京城,削职为民。接着,南京六科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三人也上疏进谏。武宗命令将戴铣等逮捕入狱,施以廷杖,而后除名。

当时王阳明正任兵部主事。王阳明是谢迁三弟谢迪的同科进士,任的也是兵部主事。王阳明对武宗过度宠幸太监、迫害言官的举动,深感不平,便上了一道《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这只是一篇委婉劝谏的文字,并没有什么慷慨激昂之气,但因为兵部主事不是言官,没有上言的职责,属“妄言国事”,引起武宗和刘谨的震怒。王阳明被投入诏狱,罚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去做驿丞。一般官员受罚,都是廷杖三十,对王阳明加了一等;主事是正六品官,驿丞是从九品外的未入流官。这样一贬,等于去掉了王阳明做官的身份。王阳明赴龙场途中,刘瑾还派了锦衣卫追杀他,幸被王阳明成功逃脱。

对王阳明的父亲——时任礼部左侍郎的王华,刘谨倒是显得有些宽容。因为武宗还是太子时,王华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是专为东宫而设的衙门,职责是辅导太子。刘谨身为为东宫太监,因而很早就认识王华。王华为人孝友忠信,在朝野中有很好的口碑。刘谨放话出来,只要王华肯屈尊去求情,就对王华不予追究。王华终究没去求情,最后被外放南京任吏部尚书。

谢迁对于王阳明这位好友之子,因受自己的牵连而被贬龙场,乃至数次濒临死地,多少年后都一直不能释怀。嘉靖元年王华去世,谢迁仅是派遣儿子至绍兴致奠。而当嘉靖七年王阳明去世时,已经八十高龄的谢迁不仅亲赴绍兴祭奠,还作《祭王阳明文》,对王阳明这样的旷世奇才,功高盖世却连遭猜忌,乃至英年早逝,深表痛惜。

据《王阳明全集》“丧纪”篇记载,谢迁这次赴绍兴祭奠,是以“姻亲”的身份去的。所谓姻亲,是指谢迁有个同科进士叫诸让,也是余姚人,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王阳明为妻,小女儿许配给谢迁的次子谢丕,但未嫁而亡。如此说来,谢迁和王华是好友,两家的孩子又结连襟,两家的交情非同一般。

谢迁小时候的书房——状元楼

余波未了

谢迁虽然已经被勒令致仕,但焦芳知道谢迁在朝野中声望极高,唯恐他复出,于是经常在刘瑾耳边造谣生事,使得刘瑾对谢迁越发恨之入骨,一定要置谢迁于死地才放心。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以武宗的名义,在朝堂上张榜发布了一个《奸党录》。《奸党录》以刘健、谢迁、韩文为首,共五十三人,王阳明也列在其中。刘瑾发话出来,以后如果还有谁敢为“奸党”进谏,一律廷杖戍边。刘瑾希望谢迁等人永世都没有翻身的机会。

正德四年二月,朝廷又加重对刘健、谢迁的处分。起因是两人在内阁时,举荐天下怀才抱德之士,余姚人有周礼、徐子元、许龙,还有上虞人徐文彪。上虞和余姚同属绍兴府。这几个人不懂得韬晦,屡屡打通关节以求功名。刘瑾见这几个余姚人活动频繁,就说:天下之大,为何余姚隐士这么多?一定是刘健、谢迁在当政时“循私援行”。周礼等人求官不成,反而下了监狱,刘健和谢迁更是受到牵连。

刘瑾的意思是要将刘健和谢迁二人抄家问罪,幸亏有李东阳极力排解。最后刘瑾发话,不抄家、不戍边,但两人的官员身份一定要剥夺。至于对其他人的处分,周礼等四人戍边,浙江前布政使以下,包括参政、参议、绍兴知府等多人,各罚粟三百石,绍兴府推官和余姚知县免官。最为严厉的是,“自今余姚人毋选京官,著为令”,成为制度。刘瑾是要余姚人,特别是余姚的读书人都痛恨谢迁,阻碍了他们当京官的机会。

十二月,朝廷又下旨追夺历年颁布给谢迁的诰命诏,追还所赐得玉带服物。同时夺诰命者还有刘健、马文升、刘大夏、韩文、许进等六百七十五人。据谢氏宗谱记载,正德五年的大部分时间,谢迁全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筹钱,家产几乎变卖一空,还远远不足抵交历年所赐之物的钱款。一直到年底,就在大家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朝廷传来了喜讯,刘瑾因为谋逆罪行败露,已于八月凌迟处。谢迁、刘健等官员全部官复原职,但仍然致仕家居。谢迪、谢丕也是官复原职,继续在家闲居。

寄情山水

谢迁被勒令致仕的前几年,为了避免牵连别人,一直紧闭家门,不见宾客,每天只和孙儿、孙女们游戏,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有一次,谢迁带小孙女上街青州柿饼,祖孙竟然在街上争食,恬淡如乡间老翁,全然不顾朝廷上刘瑾正虎视眈眈想加害于他。乡里人看见谢迁这个样子,都说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号“木斋”,真是一个的木头人,谢迁索性改号自称“老木”。

正德三年,谢迁在离家西十里的银杏山,建了几间小房子作为养老之所,称银杏山庄,民间俗称白虎庄。与银杏山庄隔条山岭有个雪湖山庄,是江西提学副使冯兰的别墅。冯兰是现在的黄家埠人,他与谢迁既是好友,又是儿女亲家,冯兰的儿子娶谢迁的长女为妻。谢迁与冯兰或徜徉山水,或赋诗下棋,足迹不入府城县城。

直到正德六年三月,这时距刘瑾倒台已经半年了,谢迁才第一次出远门,偕冯兰一同至绍兴赏游。此后,到泗门来看望谢迁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比较有影响的有:

潘府,字孔修,号南山,上虞驿亭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太常卿,致仕后乡居南山二十年,创办南山书院,聚徒讲学,有著作二十余种。潘府虽然年纪比谢迁小,娶的却是谢迁的姑母。

洪钟,字宣之,号两峰,杭州西溪人。与谢迁同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其女字谢迁四子谢亘。洪钟的六世孙即《长生殿》的作者洪升。

韩邦问,字大经,号宜庵。绍兴人。成化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僖。韩邦问无子,招谢迁六子谢垔入赘。

董玘,原名元,字文玉,号中峰。上虞上浦渔家渡人。弘治十八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简。董玘虽与谢丕同科进士,但娶的却是潘府之女,与谢迁算是同辈人。

屠滽,字朝宗,号丹山,鄞县江北岸祝都桥人。成化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院事。卒,谥襄惠。

林俊,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牧相,字时庸,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南京兵科给事中。正德元年,因上疏挽留刘健、谢迁被施以廷杖,而后除名。次年又被列入刘健、谢迁奸党录。未等到刘谨败,卒。家贫,停丧十余载。

此后近十年,谢迁除了每天与冯兰诗词唱和,有亲朋好友来,也是文字相娱。他在诗集《湖山唱和序》中说:“有唱斯和,因以为乐,不知老之将至也。”虽然历史上谢迁以八股文见长,在诗词创作上的名气不及李东阳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但“他以真性情为真文章”, 生活中无事无物不入诗,诗风“正大温厚,不事雕琢”,又非一般骚坛墨客吟风弄月之作可比,因此也极受后人的推崇。谢丕曾将谢迁与欧阳修相比,说:“先公诗文酷似欧文忠(欧阳修谥文忠),而刚毅正直之气过之。”

谢迁去世后,家人将他从正德元年致仕后家居26年间所有的文稿,包括各类奏疏、序记、行实、墓志、祭文、像赞、铭、书后、诗词等,汇编成一部文集叫《归田稿》,其中以诗稿的篇幅占了绝大多数。清乾隆年间,《归田稿》入编《四库全书》。

福泽乡里

谢迁告老还乡后,除了寄情山水,诗文唱和,还为乡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历代人们所颂扬。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兴修水利。余姚西部的大古塘为元代余姚州判叶恒所筑,此后百余年虽大灾而无大害,全是叶恒的功劳。到了正德七年七月十九日早晨,潮水冲溃了年久失修的大古塘,吞没了不少房屋和人畜。谢迁一面雇人打捞并掩埋数百具溺尸,拿出粮食救济族里乡间的受灾群众,一面写信给巡视海塘的都御史陶琰,请他加固大古塘,并在塘外修筑备塘,海塘的高厚都超过旧塘。此后,凡有官员来看望谢迁,谢迁从不提个人私事,只谈民间利弊,特别是水利方面提得最多,乡人都感激他。

二是提携后学。谢丕年纪轻轻被罢了官,就在泗门创办了东山、丛桂两家书院,各地学子闻讯,纷纷前来就读。谢迁不但为学院题额,有时还亲自执教。经谢迁及谢丕提携,许多人脱颖而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吕本,即余姚三阁老之一吕阁老,余姚南城人。其父吕改早年以医隐于泗门,与谢丕交为至友,吕本遂就读于丛桂书院,中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卒赠太傅,谥文安。其女吕成字谢迁之孙谢用模。谢用模14岁中举人,不久因出痘去世,吕成誓不改行,闻有议姻者,绝食而死。诸燮,字子相,号理斋,泗门第十堡人。中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福建邵武同知,为明代理学名家。胡安,余姚烛溪人。中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参政。妻谢氏,系谢迁长子谢正之女。张怀,字德珍,余姚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广东左参政。在武宗朝和世宗朝,张怀两度因上谏被廷杖,皆濒死。夺职归乡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府。谢迁视张怀这个后辈为忘年交,时常邀其过银杏山庄,并有赠诗。徐九皋,茹墟徐氏十世孙,嘉靖八年进士,官至贵州提刑副使。

三是建祠修谱。正德六年,谢迁倡建谢氏宗祠。以后每年元旦,谢迁必正衣冠,率子孙焚香参谒。祭祀仪式严格遵守朱熹所制定的文公家礼,祭物必亲自查看,力求丰洁。正德九年,谢迁又主持续修谢氏族谱。

除此以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谢阁老善行的故事,如斗奸臣赵文华智保老江桥、建人和镬厂破慈溪风水、改姓谢免交皇粮、状元点出韩应龙、劝阻正德皇帝巡游临山卫等等,绝大部分都是后人虚构。

谢迁幼年生活的老宅——大学士第

万岁问安

正德十六年,三十一岁的武宗驾崩,十九岁的世宗即位。世宗在湖北当藩王时就知道谢迁的名望,所以对谢迁一家的恩典特别隆重,升谢迪为江西右参议,召谢丕赴京纂修《武庙实录》。谢丕正要启程,母亲徐夫人去世了,谢丕便在家守制。以前谢迁每次出游汝仇湖,一定会携众子弟到银杏山庄小住,或十天,或半月才回来。自徐夫人去世后,即使是风雨天也一定会返回泗门家里。  

嘉靖元年,世宗派人到泗门慰问谢迁。谢迁遣长子谢正入朝谢恩,世宗荫谢正为中书舍人。推恩至刘健、韩文,也各荫子一人。谢正说自己的母亲还停殡在堂,请求服丧期满后再赴任。朝廷这才知道徐夫人去世的事,立即查徐夫人应得的恤典。随即派人到泗门,主持徐夫人的葬礼,同时建造谢迁寿坟。徐夫人安葬在银杏山庄,也就是谢迁养老的地方。

嘉靖二年,世宗听从其他大臣的请求,令有关部门时时慰问谢迁,阁老府里几乎天天都有前来拜访的各级官员。为此,谢迁特意改建阁老府东南的一座平板桥,取“万岁问安”之意称为万安桥

再度入阁

世宗一登基,就为生父兴献王的封号问题,与以首辅杨廷和为主的一帮大臣较上了劲,后世称这个事件为“议大礼”或“大礼案”。武宗没有儿子,按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由武宗的堂弟世宗作为孝宗嗣子入继大统。这样,世宗就该称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为皇伯考。世宗坚持要给自己的生父也是“皇考”的尊号。这件事一直争执了六七年,成为世宗初登基几年的最大事件。最终是世宗取得胜利,反对世宗的大臣大多被赶回老家。

以桂萼、张璁为代表的个别大臣,因为积极支持世宗,大多当上了高官。但他们毕竟资历浅,特别是在“大礼案”中的表现更为世人所不耻,所以在朝野中的威望都不高。各方势力都希望谢迁能重新复出。开始是大学士费宏以衰病,举荐谢迁自代,但没有结果。费宏去职后,首辅杨一清又举荐,说自己愿意位居谢迁之下。在“大礼案”中表现最积极的张璁也极力推荐谢迁。嘉靖六年三月,世宗派人到泗门,向谢迁颁发起用诏书,又命令浙江镇守巡按等官至泗门,敦促谢迁起程。

当时谢迁已七十九岁。他知道此刻的朝廷已不比弘治年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以年老体衰为由,接连上了两道辞免疏,派儿子赴京上奏世宗,都不许。谢迁感到世宗如此恩礼,再推辞也不是个办法,就于八月发程,十月抵京。陛见之日,世宗龙颜大悦。满朝的士大夫、门生、故吏都以相隔21年,还能再见到谢迁而喜极泣下,途中围观的众人甚至还堵塞了交通

过了几天,世宗下旨改谢迁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其他的少傅兼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左柱国等官衔如旧。前面说过,谨身殿大学士一般是授予首辅的官衔。世宗还命谢迁充《明伦大典》总裁官。《明伦大典》是一本记录“大礼议”事件的史书, 收集都是张璁等人所上的支持世宗的奏疏,以宣扬世宗在“大礼议”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孝道。

谢迁再度入阁后,首辅杨一清以自己官尊于谢迁,没有让位的意思。谢迁进退失据,以年衰体衰的理由连上四道请求归休的奏折,世宗都没有答应。到了十二月,世宗以天气寒冷,又见谢迁在朝堂下拜、起来颇为艰难,特命谢迁凡是一般的朝议可以不必参加。除夕,赐谢迁御制诗。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世宗命谢迁一同跟随参加郊祀,再赐诗及锦织大带。谢迁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世宗就派中官太监赐以酒米食菜等物,还遣太医院太医诊视,又遣人谕旨,令谢迁免朝二月。谢迁再次以衰疾恳辞。世宗也考虑到谢迁年老,终于答应他归休。临别之时,世宗赐宴,赏了白金、文绮、宝钞、袭衣等许多物品。杨一清等请世宗让谢正护送谢迁回家,世宗答应了。当时,谢丕正充经筵日讲官,也想请假护送。谢迁说:“你刚刚参加日讲,应该尽心尽职,不要因为我耽误了日讲这样的正事。”

泗门谢氏宗祠

最后的岁月

谢迁第二次告老后回到泗门,喜事接连不断。先是玄孙谢志望出生。在当时人均寿命普遍只有四十多岁的情况,五世同堂实在是件很稀罕的事。没隔几天,绍兴府官员奉旨抬着彩帛羊酒来泗门慰问谢迁。到了第二年,世宗又差人来到泗门,向谢迁颁赐《明伦大典》一部。

这时的谢迁已经八十一岁高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那年秋冬季节,谢迁的肠胃病两次发作,于是写信给在京城的谢正、谢丕,叫他们速速归来,信上还说,如果再不回来,恐怕要见不到最后一面了。当时谢正刚好腿上生了风湿病,准备回家养病;谢丕因嗣母陆太淑人思家心切,亦想请假送母还乡。两人收到信,当即上疏请世宗准假,世宗全都答应了。谢迁闻讯大喜,两个儿子还没到家,毛病已经痊愈了。此后,谢迁家每天宴聚一堂,乡人见了都羡慕不已。大家看到谢迁精神倍常,都谓他的寿命不可估量。 

嘉靖十年正月,浙江守巡诸公来拜访谢迁,谢迁还向他们讲述民间利弊,和平时无异。几个儿子见谢迁饮食渐减,劝他进点药饵,谢迁笑而不答。

二月十八日,谢迁披着衣服,坐在床上安然去世,当时他众多的子孙都在旁边服侍。谢迁有六个妻妾,除皇帝所赐的安、邦、定、国四位孺人没有孩子,正妻徐氏夫人生长子谢正、次子谢丕,庶妻金氏安人生三子谢豆、四子谢亘、五子谢至、六子谢垔。到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人数已经多得惊人。有这么多子孙,连世宗在嘉靖初年慰问谢迁的圣旨中,也说谢迁福气好,世所罕见。

死后哀荣

谢迁去世的消息由浙江抚按官员上报给朝廷,世宗接报后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接着赠谢迁太傅,谥文正。按照明朝制度,文正是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其次是文忠、文恭等。整个明代,谥文正的只有四个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还有一个谥号比较特殊,文成虽然排列第四等,但整个明代谥文成的只有刘伯温和王阳明。在明朝人看来,谥文成的人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为了表示对谢迁的尊重,世宗还遣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在谢迁初丧、七七、下葬时九次谕祭。到年底,又遣工部主事主持葬事,启圹与徐夫人合葬。

历史上的世宗,是个对大臣比较寡恩薄义的皇帝,但他给谢迁的家人一直以极高的礼遇。除谢丕走科举正途,谢迁的其他五个儿子,以及孙子、曾孙有多人受谢迁荫授予各级官职。直到玄孙辈的谢志望,还以高祖荫入国子监读书。

嘉靖十六年,谢迁的弟媳、也就是谢丕的嗣母陆氏太淑人去世。世宗派礼部尚书严嵩至泗门赐祭葬,以节、寿加赐宝钞三千贯,当时的人都以此为荣。陆氏去世,可能是谢迁去世后,泗门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件事了。严嵩与谢丕是同科进士,又来过泗门,还在谢迁生日时写过两首祝寿诗。民间据此说严嵩是谢迁的干儿子,还说泗门的欢伦楼即是严嵩为取悦于徐夫人而建。这不是史实。欢伦楼实际写作焕纶楼,是明两淮盐运使运判、太仆寺丞谢一鹏府第光禄第的其中一个建筑,属五房的房产。

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之泽,五世而竭,七世而斩。”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谢迁家族。明朝灭亡后,谢迁裔孙在清代没有出过一名进士,举人也只有两人,出仕的也只有四川龙安知府谢钟和、四川彭水知县谢宜相两人。

阁老遗踪

虽然谢迁去世离现在已经有481年了,但在余姚,特别是在他的老家泗门,还有许多遗迹可供大家凭吊。他的出生地大学士第、幼年时的书房状元楼,以及万安桥等,前面已经有所介绍,不再重复。

状元楼西有一个小池塘,相传当年谢迁曾用这个池中的水清洗砚台毛笔,所以叫洗砚池。池塘周围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历史上附近数次失火,全赖这池水才不至于酿成大灾,所以又叫清平池。因为长期没有人清理,池水一度变得又脏又臭,大家又改称“鸭乌池”。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进行疏浚,池水重新变得清澈见底,经常有人在池中垂钓

大学士第和状元楼东,就是谢迁的阁老府遗址。阁老府又称谢太傅宅、阁老第,占地约八十亩。其正堂称葆光堂,葆光堂后有颐益堂,左有寿春堂,右有贻秋堂,颐益堂后有保誉楼。嘉靖三十二年四月,阁老府毁于倭患,重建后再毁于清同治元年八月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三年,仅修复葆光堂。20世纪80年代,葆光堂被拆,2003年在汝湖公园内重建。

2004年12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阁老府遗址为主体,划定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保护街区范围内保存着大学士第、状元楼、大方伯第、一甲重光祠、知止斋、三省堂成之庄、人和庄、祥丰老宅、万安桥、容德堂等明清古建筑,其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5处。

在泗门镇后塘河社区龙舌桥西北,有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宗祠。正德六年由谢迁创议,谢丕承建。共有三进,首进叫“长二公祠”;二进叫“三太傅祠”,合祀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三进叫“伯登公祠”,主祀东山谢氏一世祖谢缵、黄河福主谢绪、抗倭义士谢志望。同治元年,四门谢氏始祖祠堂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数年后重建。2011年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区龙泉山上,也有一座谢文正祠,位于严子陵祠和孙忠烈祠之间。谢文正祠于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初重建。20世纪70年代末,拆除后修建为锻炼场地。

谢迁墓位于临山镇临南村。墓前华表上刻“大明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进阶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赠太傅谥文正木斋谢公暨配封一品夫人徐氏神道”。墓园四周用青石板围成,墓园内柏木森森,甚是庄严肃穆。民国时期,方圆百里内有神经错乱者,常由家属送至谢迁墓园,绑在享堂内石柱上关一个通宵,痊愈者十之八九。20世纪50年代末,谢迁墓毁。据参与现场挖掘的村民介绍,谢迁墓穴内全为白蚁,不见一件殉葬品。徐氏墓穴内半为白蚁,尚有少量骨殖,腰际处有零星玉块,疑为腰带散落之物。谢迁墓现在已沦为林地,但墓穴及墓园围墙仍清晰可辨。

纵观余姚历史,明清两代是姚江文化的鼎盛时期。作为明代余姚的第一个状元、第一个大学士,谢迁是姚江文化开始兴盛的标志,所以在姚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谢迁为发端,接着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一大批人物相继脱颖而出,最终形成“姚江人物甲天下”的局面。谢迁实在是姚江文化能著称于世的一大功臣。

Hash:120e3e0a630471bf2f24545cd8f0d592a261eb7b

声明:此文由 余姚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