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这些亭子,治愈你!

▴宋琪/摄

亭子,常常能在古人话语里领略到它的风采: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或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荷亭;或是张岱寒雪时分,独自前往的湖心亭;又或是沧浪亭、荷风四面亭、月来风到亭……亭,总能窥探到山水美意七八分,溢出人世情怀八九分。

在亭中,四面无墙通天地,近水远山、幽竹花径、枯石活泉,景语高高低低,好像提前有人设置好了视角,只有在此亭才有此景。

说起亭,我们大概都会想到“且停停”。在五店市的水池旁有座亭子,供人们在自然行旅中停歇。

爬山时,远远地看到了山顶的亭子,突然山就有了生气,有了人迹,有了文化感。紫帽山的亭与山本身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在亭内,可观山水,亦是眺望晋江城的好视角。

▴紫帽山 王沧海/摄

安平中亭

安平桥的中段处有座憩亭,称水心亭,俗称“中亭”。因早期奉祀泗洲佛,也称 “泗洲亭”。

▴水心亭 吴宝烨/摄

明崇祯郑芝龙修中亭。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把桥上所有建筑物全部焚毁,中亭也在其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界后,施琅即予修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亭西侧填海建寺,以亭名寺,即称水心亭。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筑西埭,以海土填水心亭两旁,阔十丈,长一里许,盖屋 168 间,建了一里长的街市。后蓝理被罢职,中亭市遭毁。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水心亭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殿后舍,以桥亭为拜亭。

中门立柱镌“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中亭时由黄恩承撰立。殿中祀奉释迦牟尼,陪祀观音大士和大势至菩萨,中亭有两尊宋代护桥石将军,躯高1.6 米左右,披甲执剑,形象威武。

▴陈钧/摄

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可称其为小“碑林”。这里有历代修桥的碑刻,共有十几方。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天顺三年(1459)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为修建安平桥现存最早的石碑。

有一块近年新刊刻的碑,碑文是1962年11月中旬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安平桥时写的七律《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

▴中亭 施清凉/摄

遇亭

你打开怎样的窗,就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你看到什么样的亭子,就会看到自己怎样的内心。

但现在,观亭的人不多了,也不大在亭中观自然、观自我了。遇到一个空空如也的亭子,不免感慨它被遗忘的宿命。

▴来源:誰最中国

事实上,亭子它一直在那里,向我们发出邀请与召唤。邀请我们重新走进它,来发现我们的自身的状态,以行走、以停歇、以感知......召唤当代设计向自然学习,时时与天地对话,时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才会有更多值得玩味的新亭子。

亭,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要试着拆开它的惊喜,也要学着拆开它的永恒。

来源:誰最中国 《游遍晋江》

Hash:7348e35aacde79653b6472a553ccc9115cecff69

声明:此文由 人文晋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