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里是贵州省榕江县一个侗族聚居的神秘侗寨

他位于榕江县城的西北部,全村人口3027人,侗族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是侗族七十二寨文化、政治中心地之一。

侗寨依山傍水,坐落有致,前有青山衬映,后有护册来朝,一条清澈见底的榕江母亲河都柳江支系由寨脚缓缓流过。瑞里土地肥沃,气候宜居,是榕江区乡所在地最先推广种植双季稻村寨之一。具有“榕江小车江”之美称,追忆瑞里今昔,寓意悠长。

瑞里之地原本是一片深山老林,渺无人烟的荒凉地带,这里经常有虎狼出没,特别是现称“瑞里坳上”这一片地方,当时是一片冬笋林(侗语称冬笋为南瑞),是虎狼等野兽栖息之地,没有“瑞里”这一谓称,后来由杨姓分为三大支系,即“杨血孖”(汉语译为河边杨),“杨崩”(汉语译为本里杨),“杨亚”(汉语译为红杨),其中一大支系“杨亚的老祖宗最先到此地来,成为该地最早拓荒者,当时出于拓荒者对该地有一个谓称,拓荒者就以侗语称冬笋为“南瑞”的“瑞”为该地的地名,并由此一直被先后到这里来居住的侗族同胞称为“顺瑞”(“顺”汉语译为寨子),就此“顺瑞”即现称瑞里这一寨名就渊源至含今,当时“顺瑞”的侗族同胞为了纪念和敬重“杨亚”(即红杨)祖先最先到“顺瑞”来拓荒居住,所以每到一年的“开春”及“开秧门”这两天首先由“杨亚”(即红杨)支系中具有德高望重的直系后代在这两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扛着锄头向地里挖上第一锄,“开秧门”首先向田里扯上第一兜秧,意为向人们宣告一年一季的春耕已开始,诉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清末期,民国初期。

追朔七十二寨瑞里远古,深莫难测,探究七十二寨瑞里近代及现代,人们不难得出,七十二寨,瑞里是一个具有很深民族文化底蕴的神秘地方,早在清朝末期民国期间七十二寨瑞里为了抵御外来地方土匪强盗进寨抢劫财物,在地方寨老的指挥下,修筑了千多米长土石城墙围住寨子,并在城墙两侧栽上一种名为老虎剌的丛生毒剌以防外敌入侵,寨子的各个要口都修有寨门,也叫落门(共6个),实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墙及寨门残存遗址尚存),当时曾有一个强盗兼土匪头子张佰川来攻打瑞里,由于瑞里众志诚城,张看后不战而逃,随后瑞里联合了方圆几十里远的自然村寨,结成共同抵御外来入侵之敌的统一战线,尔后称为侗族七十二寨。民国时期瑞里属乡所在地,管辖区域近及瑞里附近村寨,远及仁里、往里、八妹、色同、高表、孖妹岗、卑勾、高纽等地(建国初期以上地区仍归瑞里管,直到90、91年撒区并乡瑞里才改为村)。当时七十二寨瑞里名声大振,曾有不少的外县侗族同胞称瑞里为“瑞高瓜”(汉语为瑞里脑壳硬),只要提到七十二寨,人们就自然地知道是瑞里,瑞里成为侗族七十二寨的象征,当时七十二寨的自然领袖人物主要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杨正敏、林文霞和林昌运。杨正敏,侗族,瑞里人,生于1800年,卒于1876年,此人生性善良,聪明过人,在侗族七十二寨瑞里中主要负责寨风,文化道德等方面教诲,去世后人们在他墓碑上刻有如下诗句:“负笈当年承面命,满园桃李正芬芳,道德深醇名里党,英业越发振乡邦。”来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林文霞,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曾任朝武德骑尉一职(是清朝的一种武官,相当于现在乡一级武装部长)。林昌运,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秀才,当时主要负责七十二寨的寨规,出谋划策等方面。他们三人在为七十二寨瑞里地区的寨风、文风、治安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深受七十二寨侗族同胞们的敬仰与爱戴。

七十二寨瑞里历经沧桑数年,现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种族同胞团结和睦,一派繁荣景象。

Hash:eda804e2848c243f9449c35a2109051016da656f

声明:此文由 黔东南身边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