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嘘唏,东至千年文脉兴建与坍塌始末
东至,按理不应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毕竟这里走出过民国总理许世英,以及六世书香的周馥家族。
而他们或多或少都与东至的千年文脉有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至德文庙的前世今生吧。
文庙,东至的千年文脉
据史料记载,至德文庙,始建于唐肃宗2年(757),距今已有1200多年。
此后,宋嘉定年间移址于梅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4年(1631)改建于梅城西北门外,后毁于明末战火。
清康熙元年(1662)复建于梅城西北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片瓦无存。
光绪17年(1891)至德藉直隶按察使,两江、两广总督周馥,念大乱之后人心不靖,为兴学以倡新风,独捐大洋11200元,按照原址大小规式重建文庙大成殿,历时5年,于1895年建成。
周馥于宣统2年(1910)3月作《重修文庙记》叙其事。县绅感其善德,联合写信给省巡抚、向朝廷奏其事,皇上闻知后,封赏周馥四代(上溯曾祖父)正一品。
民国13年(1924),周馥四子周学熙在创办实业发达后,萌发了回乡祭祖的念头,他在回乡祭祖中巡视了文庙。
眼见文庙地势低洼,白蚁滋生,孕育蠹蚀,屡茸屡敞,他不忍先业被毁,为从长计议,决定独捐10万两白银,重修大庙大成殿。
1925年4月29日,周学熙亲临文庙,与秋浦县政要和乡党,认真商榷成立了“秋浦县文庙工程暨典礼筹备处”,并与参加会议者合影。
图片来自:老照片网 张玲莉
这次会议之后,周学熙委托安徽优等师范学堂毕业的同乡欧阳孔锐为重修文庙的监理,历时三年,终于大功告成,峻工之日,县城官民欢欣鼓舞,鸣鞭炮庆贺。
首座水泥钢构文庙建筑
至德县文庙大成殿,是全国众多的大成殿中,首座用现代钢筋水泥材料建成的仿古式文庙大成殿。
所用水泥是我国近代第一座水泥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生产,钢材则是从武汉运来,系湖北汉冶萍公司生产。
大成殿座落在白象山脚,系宫殿式建筑,屋面盖琉璃瓦,垂檐翘角式,四角装有两层8个风铃,风起时铃声齐响。
四周飞檐下第一层有16组大理石精美浮雕,为孔子生平事迹,如孔子出游图等。
第二层为16组精美壁画,内容为匡衡凿壁、东元囊萤、申康映雪和芳老泉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
所画颜料与敦煌壁画一样,皆取自天然,经久而不变色。
底部周围有走廊、道宽2.1米,廊柱16根,群龙盘绕,走廊砌有汉白玉栏杆。大殿内有内柱4排,每排6根,计24根,建筑面积558平方米。
大成殿正面第二层飞檐下立有一块长方形紫蓝色匾额,正中为鎏金“大成殿”三个大字,为当时的民国财长周学熙手书。
第一层正中横枋上为四个红堂鎏金大字:“斯文在兹”,亦为周学熙手书。大殿正中矗立着孔子塑像。
大成殿屋脊构建得精巧壮观。正中为宝塔和宫殿上才有的“风宝筒”,既为装饰,又为避雷。
两边为双龙,东西两角为翘起的龙首。在两条龙身中各插有一支利剑,意为防止两条飞龙成精飞离。
双龙背上是马、牛、羊、鸡、犬、仙鹤等飞禽走兽小型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西互为对称。
大成殿南面铺有两层两块各约400平方米的平台(为石块铺砌),东西南三面建有栏杆。两层平台之间有近1米的落差,正中皆有台阶相通。从底层平台观看,大成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其实,大成殿只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并非全部,它还有许多与之相配套的附属设施。
至德文庙内院占地20余亩,1946年后为至德中学校园。院墙文门坐西朝东,大门左边嵌有一块古碑,内书“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至德周氏敬慈学校
大门上方有一石匾,书“德配天地”,与东门相对的西院墙配有西门,设有石条门梁(枋),届时可开门,门梁上方亦有一石匾,书“道冠古今”。
院内平台前50米,大成殿中轴线上凿有“泮池”,池有泉水,水上建有“状元桥”。
至德县历史上未曾出过状元,此桥专为未来状元所造。一旦首位状元产生,院墙南面中轴线上即开一园门。新科状元庆典时,即由园门进入,经状元桥、牌坊、平台进入大成殿、叩拜孔子塑像。
平台与“泮池”之间建有平行三座牌坊,中间一座位于中轴线,东西各一座。三牌坊在建国初至德中学建教学楼时拆除。院墙西南角建有八角形“文昌阁”,此阁与“泮池”、 “状元桥”一起,在建国初,至德中学扩建操场时被拆。
大成殿两层平台东西两侧各有两排庙宇式建筑。内层东西两边供奉孔子得意门生--颜回、曾参等72贤人画像及牌位。
外层西边为“明伦堂”,摆放孟轲、董仲舒、朱熹等诸位大儒的画像和牌位。外层东厢为儒学,是县学生员们读书听课的地方。
内外层东西两侧建筑,包括72贤人画像、“明伦堂”、儒学等。儒学东边为武庙,占地2亩许,建有“关公庙”,后改为至德中学女生宿舍。
大成殿东北角后方白象山半坡上还建有两层小楼,是文庙的“藏书楼”,后为至德中学的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改为教工宿舍。
通向小楼有一条石坂路,蜿蜒直达“梅公亭”。 “梅公亭”是古人为纪念大诗人、建德县令梅尧臣建造的,离北门城墙不远,它为文庙增添了一处景致。
呜呼哀哉,天地同悲
大成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其间遭受过五次劫难。
第一次是1938年6月遭日寇飞机轰炸,大成殿顶部被炸成两个窟窿,直径各1.5米左右,由于建筑质量优良,梁柱无损。
1946年至德中学进行了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然而,大殿中的孔子塑像被炸毁,未能复原。
第二次是1966年底,大成殿屋面的琉璃瓦、屋脊上的小动物塑像、匾额及屋檐下的雕像、画像被悉数铲除,使流光溢彩的殿堂从此失去了光彩。
第三次是1974年,大成殿再次被一群人将其殿顶瓦全部取掉,护栏、碑也全部挖掉,使整个大殿仅剩下16根光秃秃的廊柱和4排顶梁柱支撑着那破损的殿顶,成了上图中的那个面貌。
第四次是在1974年冬,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东至县组织万人上阵,拉开了治理尧渡河、梅城河的战场,这场山河治理,本意是好的,是一件泽被后人、为民造福的事。
可是决策者们在制定梅城河改道时,却将这条河由纸坑山下改注徐村河,从白象山下流入尧渡新河,故而大成殿被圈入河道之中,使其孤零零地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任由溪水在它的园柱上打着漩涡,侵蚀着它的基石。
第五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是在1995年5月25日的一场暴雨所引发的特大山洪冲击下,开始慢慢地倾斜,后来随着梅城河堤决口,轰然塌下,溅起的水注比白像山还高,从此一座千年历史文物终于走向了消亡。
而今,我们只有凭借那张县志上的老照片,去作无限的遐想和追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东至
你心目中还有哪些消失的建筑
让你一想起来就呜呼哀哉
来留言区说说吧~
Hash:14b693dd63b4c48e0e8a022e6c1f659b2263da4f
声明:此文由 家在东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