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称千古一帝,可惜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当我们在谈到中国历朝历代可以成为千古一帝时,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太宗、永乐大帝、康熙乾隆(小编认为鞑子王朝哪有什么盛世,都是篡改历史编的)。但有一位皇帝却不被大众所熟悉。这个人就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像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吕公弼、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王韶、吕惠卿、程颢……是不是群星璀璨?),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 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让张尧佐出任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汝只知要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以上两例,表现出赵祯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时期,虽然没有像唐朝那样万邦来朝,但是无疑的是,其治下的百姓是历朝历代最幸福的。小编认为,一个统治者优秀与否,并不一定要像秦皇汉武那样的武功盖世,而是治下百姓富足安乐,显然,宋仁宗做到了这点,当的起千古一帝。

Hash:f9e3e31d2fdbe70bca73917900922879e81dc00e

声明:此文由 历史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