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老街巷
如果说老街是部历史的长卷,
打开这部宏篇巨著:
老街幽幽,
青石板上留下了多少先辈的足迹;
小巷弯弯,
流传了多少方言俚语、街谈巷议,
记录了古城的风云变幻。
岳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滨江临湖、且山岭坡丘众多、故其街巷也多根据这些因素而命名。1月22日起,“掌上岳阳楼区”陆续推出《岳阳老街巷》系列,带您走进那段历史。
岳阳老街巷——府西街
即今洞庭路北段岳阳一中大门西侧至北门渡口那段道路。长约400多米,宽12米,濒临洞庭湖。清时,岳州城北门在今造船厂家属区附近,距北门渡口尚有上百米距离。因街在岳州府署(今岳阳一中)西侧,故名府西街。
民国23年(1934)的《岳阳城区图》中仍有府西街之名20世纪60年代初,此路段与洞庭路合称洞庭路。60年代中期,有关方面将府西街、洞庭路、南正街、天岳山1街、塔前街、吕仙亭街、茅草街合称为洞庭路,原府西街与洞庭路这一段街道被称为洞庭北路。
街西濒临洞庭湖边,有座石矶名刘公矶,矶上有座刘公庙,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刘公庙在北门江岸石矶上,祀宋刘锜,奉为水神。按锜高宗时知潭州,治荆南军,屡建奇功。岳人多祀之。水神之说,殆出附会。刘公矾以庙得名,知庙亦古矣。”今庙早已无存,矶则为岳阳三矶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9月,为使流离湘中、湘南的难民子弟就读,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邵阳武冈县(今洞口县)竹篙塘设立国立第十一中学,设高、初中部。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到岳阳县黄沙街坪桥河。1947年迁至县典狱署基址上并改名省立十一中。1949年11月21日,省立十一中与岳郡联中、岳郡联师三所学校合并为新湖南建设中学。1953年9月,改名为岳阳县一中。1976年,改名为岳阳市一中。
1983年的岳阳一中
小乔墓位于九华山南麓,距剪刀池约70米。周瑜病卒巴丘后,郡人为其筑衣冠冢。十三年后其夫人小乔病卒,郡人又为其筑衣冠冢。二人墓冢为何朝何人所修,史志无记载。
1881年修建的小乔墓
此照片上的小乔墓为清光绪七年(1881),湖南学政陆宝忠重修,墓前立有“小乔之墓”碑。并在南侧增建墓庐,环以围墙,绕以彩廊壁嵌历代诗词题咏,供游人歇憩观赏。1938年,墓庐被日军飞机炸毁。1968年3517工厂将墓冢夷平做了职工宿舍。1993年,为增加岳阳楼公园旅游景点,又在公园北侧重建小乔墓冢。
1990年代的北门渡口
清末民国时期,城区先后有东门操坪、岳阳县立高小操坪两处大型集会场所每遇大型集会、运动会均在此二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门操坪被改建为军需工厂的生产车间,县立高小操坪也被民居与机关所占用。自1952年后至1966年,城区的大型集会与运动会便借用岳阳一中的大操坪。每年国庆或文革初期大型集会均在一中举行,然后便从一中侧门出发,各种彩车、集会人群沿府西街经洞庭路向南一路游行而去。1966年位于青年路北的东风广场修建后,一切大型集会与运动会便改在东风广场举行。今天的府西街仅成为城区通往城陵矶的最便捷的通道。
1990年代的巴陵大桥
1960年以前,从岳阳到华容及洞庭湖西各县无公路可通,需乘船往返,既不方便又不安全。1960年代初,省道1804线公路修通后,因无大桥通达,仍需汽车轮渡摆渡。1969年10月,在北门与楼西湾东西两岸同时施工,修建斜坡式轮渡码头。至1990年,轮渡有汽渡钢质船5艘,年渡车496313辆次,日均渡1359辆次,最高日渡2029辆次。200年11月,连结两岸的洞庭湖大桥建成后,北门渡口这个全省最大的的公路渡口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丨文图来源:《岳阳老街巷》
丨作者:邓建龙
Hash:fcdf2eebc8d3f2f8b1d40a0bbd6ae0a286e1a522
声明:此文由 掌上岳阳楼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