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道 | 这里有天津五大道的第一座小洋楼
一条蜿蜒的马场道
它是五大道中最早建成的一条
也是最长、最宽的一条
马场道原名“马厂道”
当年修建这条路表面上看
实际上是英国人为第三次扩展英租界划好的界址
以“沟通马场交通”为名
在尚不属于英租界的地面上
重修从英租界中心区至赛马场的一条马路
命名为“RaceCourseRoad”,即“马厂道”
马场道是天津租借地名中
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马厂道”初建时
南至佟楼南部赛马场
所谓马场道
就是通往马场的道路
天津曾出现过大大小小7个跑马场
通向跑马场的其实不止一条马场道
路长3.2公里,宽约20米
并设街心花坛
赛马跑道↑
见证当年赛马运动的赛马场附属建筑
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仍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便是今天的天津干部俱乐部
英商赛马场看台↑
1901年随建赛马场而建
两侧多为英式建筑
这是一条喧嚣热闹的大路
俗世繁华的最佳演绎者
这里居住着殖民者、商人
而更多的则是那些被称为“寓公”的中国人
这样五大道便逐渐形成了
如此算来已有近120年的历史了
这里的小洋楼太多了
每一幢都有一段故事
马场道西头是天津新华中学↑
前身天津圣公学堂女中
始建于1914年6月28日
初创时定名为“圣功女学校”
1929年更名为“圣功女中”
1952年底学校改为公立
更名为“天津师院女附中”
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的夏景如女士
因青岛战事避乱津门
被邀为创办人之一
协同筹划后出任校长
“圣功”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之句校训为“温良恭俭”
1940年秋天
圣功女子学堂中学部在马场道上的陶园新校舍落成
这座“圣功楼”保留至今
这所教会学校一直以“严”著称
如关于食堂的规定
闻开饭铃宜速集食堂
但须俟同桌人到齐方可举箸
若逾五分钟不到者不俟
食时以肃静为主,不得谈笑
圣功女校的很多教学事务由外国修女承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每天早晨上学时
修女站在校门口
对学生的容貌仪表进行严格的检查
那时圣功女学生的制服为背心式的黑裙子(稍微过膝)
内套白上衣,下边则是过膝的长筒袜
头发必须是齐耳的短发
圣功的学生大多升入辅仁、北平师范、天津师范等名校
影后胡蝶和妹妹在圣功读书时
正是圣功女学校创立不久
位于马场道中段南侧的天津外语学院
曾经是建于1921年的法国工商学院
这所教学 主楼↑建于1925年它占地面积4917平方米
包括了校办工厂、一所小教堂等
这个建筑群体现了那一时期中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
也反应出那时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开放的风姿
马场道121号↑小洋楼是英侨学者达文士的住所称达文士楼
是五大道上最早的一栋建筑
这座楼开启了马场道两旁兴建民居的序幕
也为日后整个五大道区域
成为天津市内知名的居住区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淡黄色的达文士楼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
优雅安静像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儿
红顶白窗的小洋楼十分显眼
长方窗为主
部分圆窗点缀
严谨又活泼精巧
达文士是英国商人
他和夫人从上世纪初来到天津
从事进出口商贸业务主要经营皮毛
清光绪三十年(1904)
达文士邀请了一位英国设计师
为他设计了这座小楼
对西班牙式楼房情有独钟
因此将小楼设计成西班牙风格
东侧墙面上仍有“1905”的字样
也有研究称该楼由一位神秘的德国军官建造
在楼内很多显著位置
都镌刻了一个漂亮的族徽
如楼梯杆柱头和洋楼的东外墙上
如今还能找到清晰的族徽标志
这所楼的建造者始终是一个谜
达文士楼的西面
是原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
与优雅温柔的达文士楼不同
这是一所雄伟气派风格的建筑
也是原本三座建筑中仅剩的一座
楼的平面形态寓意双筒望远镜
展示了主人的军人志向
屋顶大尺度的挑檐、曲线的大台阶、精美的阳台栏板
配以红白相间的装饰墙面
彰显建筑的稳重、平和、端庄
曾留洋海外的刘冠雄
北洋海军成军后曾为“靖远”舰帮带大副
甲午海战中他表现神勇
在关键时刻建议由“靖远”舰升旗集队
使北洋海军最终转危为安,厥功甚伟
然而威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靖远”舰也被日军击沉
刘冠雄劫后幸存
但其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辛亥革命后出任九届内阁的海军总长
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海军上将
1923年辞职后寓居天津
不再过问世事整日以种花植树自遣
只剩下刘冠雄旧居依稀可见当年奢华生活的影子
该楼现为天津财经学院分院等单位使用
如果说路南是豪宅
那路北的建筑
则以形制相对小一些的单体别墅
连体别墅和连体公寓住宅混合而成
路北的业主也相对复杂
有下野的官僚也有富裕的商人
还有部分收入丰厚的“高级白领”
距离外院和达文士楼不远处
马场道102号是李烛尘故居↑
这栋四层木质建筑
为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鲍乃弟设计
该地共有3幢楼,呈“品”字型布局
沿马场道一侧联排别墅为南北向
共8个门,过去人称“横八所”
这些巴洛克式联排住宅
东西向,拱形门洞,墙上兽头点缀
整个建筑工整流畅,浪漫华丽
春夏之际大槐树浓荫蔽日花香四溢
安乐邨里住过很多名人
但如今老房子里的故事
记住的人已然不多了
沿着马场道再往西走
是宋棐卿旧居↑
现为和平区第九幼儿园
宋棐卿是近代天津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
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当年他们生产的“抵羊”毛线家喻户晓
抗战期间他秘密捐款支持抗日
这是一栋风格简朴的欧式二层小楼
简洁朴素,自成院落,环境幽雅
也有风貌建筑专家称
睦南道84号↓才是宋棐卿旧居
历史的谜团也许总有揭开的一天
但老房子里的故事却已消散在烟云中
联排别墅主要为在洋行、大型企业中的中高级职员提供的住处
他们虽然在财力上无法与寓公们抗衡
大多受过西洋教育
文化品位和修养不可小觑
之前提到的安乐邨就属这种
而住在公寓式大楼的人
相比前两者略逊一筹
现在仍作为住宅使用的香港大楼↓就属这一种
即使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
建筑平面平面呈“L”形
采用以“起居室”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布局
功能合理,设施齐全
转角窗的处理显示了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技术
厨房、卫生间乃至室内的木地板
木楼梯、壁炉、水磨石地面等至今仍在使用
外立面大面积的玻璃窗与砖墙的虚虚实实
红色窗、白样墙的鲜明对比
使得整个建筑韵律之中富于变化
形成独特的肌理,现代感十足
法国教会公寓楼旧址
马场道26号-40号↓
是一组欧式连体公寓
由7栋同样形状的连体洋楼组成
从马场道26号走到40号
沿途会经过8个院门
每个院门打开后都有一个相似面积的小院子静谧质朴
穿过小院,拾阶而上
便可走进这幢长长的浓郁欧式风格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前为外国商人居住
如今这8个院落各有其用
从别具一格的灯饰、屋檐
仍能找寻到旧时光的影子
英国乡谊俱乐部,马场道188号↑
主楼现为天津市干部俱乐部
建于1925年
坐落于英国跑马场园内
是一座具有浓郁的英国田园风格建筑
和十九世纪探新运动中出现的简化古典式建筑
外观简洁,整体红砖建筑
仅檐部及柱头为白色
内部则装饰精美
俱乐部内里十分开阔
并不华丽,但很实用
保存了上世纪英伦风格
在天津儿童医院对面
有一座小洋楼名“蠖园”↓
是朱启钤在天津的故居
朱启钤的号为“蠖公”
“蠖”是一种虫子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以蠖屈比喻人在不遇时的屈身隐退
这是一所具有哥特建筑特征的庭院式别墅
与精美的小洋楼相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启钤的传奇一生
朱启钤一生波澜壮阔
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
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
他在津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其生命中少有的清静时光
当时他曾因拥护袁世凯称帝
在袁去世后避难于天津
以“蠖”名园大概恰好能反映朱启钤当时的心境
在天津生活的几年里
朱启钤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闭门读书
朱启钤及夫人与五个女儿的合影↑
朱启钤一生有五子十女
民国时代他们都是天津英租界里的风云人物
由于他游历过欧美思想开放
从不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动
因此朱家小姐们活跃于交际场合
时有朱家“八凤”之誉
他的五女儿朱湄筠↑
则同张学良的红颜知己
赵一荻一同被戏称为“赵四风流朱五狂”
几个女儿多是嫁给了当时的社会名流
时光忽转
那段觥筹交错、众宾喧哗的岁月早已散尽
如今这里已是同学少年们的琅琅书音
那座历经风云的小洋楼
却依然在讲述着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岁月传奇
一条条林荫小路
流淌着岁月时光
一座座西式洋楼
珍藏着历史故事
马场道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
是严谨的又是繁华的
它烙印着殖民统治的屈辱的记忆
又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一部分
它是这座城市风貌的一角
是天津不可再生的历史
—THE END—
2017年,我想陪你度过温暖的时光。
合作请联络
邮箱:myway711@126.com
新浪微博:五大道不是一条道
Hash:332870916170efb09c6008b71b264a16ca48bd91
声明:此文由 五大道不是一条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