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陈友谅墓、胜像宝塔、黄鹤楼公园、岳飞亭

走下武汉长江大桥、上蛇山前,在武昌区老年活动中心旁就是陈友谅墓。1363年,陈友谅在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中中箭阵亡,归葬武昌山东端脚下。次年朱元璋攻克武昌,曾到墓前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后墓园渐荒,民国元年湖北省内务司议请修治,建成现有规模。墓的前方向南,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由此经过16级石阶,就是呈红色的圆形墓冢,墓冢前有2米多高“大汉陈友谅墓”的墓碑。

陈友谅墓1

陈友谅墓2

陈友谅墓3

陈友谅墓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像宝塔, 位于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内,是1343年由元朝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迁至目前位置。该塔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单体建筑。塔型属于佛教密宗佛塔。塔的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盖、宝顶5部分。宝顶为合金材料制成。1955年在拆迁时,发现塔的南面有石坊门柱础;塔内部为中空式,没有地宫。在封闭的塔心内发现一个雕刻精致的石幢,高1米余,下为圆座,幢身为八角形,顶部刻有各种莲花装饰。塔室内还发现一个瓶盖密封的铜宝瓶,摇动时瓶内沙沙作响,瓶底为凹形,平面刻双勾字两行,内容为:“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戍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安,永承佛庇”。由此可见,此塔的密封室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1394年10月13日)前曾经被打开过或进行过修复。匾额上横书“胜像宝塔”,上款题“威顺王太子建”,下款为“大元至正三年”。

胜像宝塔1

胜像宝塔2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黄鹤楼原址在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唐代黄鹤楼

宋代黄鹤楼

元代黄鹤楼

明代黄鹤楼

清代黄鹤楼

现代黄鹤楼1

现代黄鹤楼2

现代黄鹤楼3

现代黄鹤楼4

山西部是黄鹤楼公园,东部首义公园,交界处有一座岳飞亭。民族英雄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屯兵达七年,从这里率军四次北伐,取得抗金重大胜利。他还在这里写下《满江红·怒发冲冠》和《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蒙冤遇害、平反昭雪后,被追封为鄂王。当地人民建岳武穆遗像亭以兹纪念。亭中有一画像碑,罩着玻璃看不清。亭旁,又新建了岳飞铜像与《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浮雕墙。

岳飞亭1

岳飞亭2

岳飞亭3

岳飞亭4

岳飞亭5

Hash:bbdd3e73426bcfa7182c0ec970df14d103a5848d

声明:此文由 一步一回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