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这位古稀老人半辈子都在坚持做这件事···

古稀老人坚持推广爱国教育半个世纪

“在美丽的黄马乡,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不受外来侵略,毫无畏惧与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斗...”这个声情并茂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人,便是余永茂。

爱国教育

现年70岁的余永茂,是黄马乡土生土长的岭前村余家自然村人,也是当地有名的一名退休教师。

“同学们,我们要向戴衢亨一样勤奋好学,做个有学问的文化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余永茂一直记得班主任说的这句话,那个年代,为了改变家乡环境和个人命运,大多数人都寄予通过读书来实现各自的梦想。余永茂也是其中的一位,他珍惜父母为自己创造的条件,以清朝翰林院戴衢亨为榜样发奋读书。1970年,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22岁的余永茂如愿成为了岭前小学的一名教师。工作中,他积极探索教育新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地将地方人文与教育相结合,形象、生动地将枯燥的课堂氛围重新定义,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喜欢和高度评价。由于表现突出,1984年余永茂被任命为岭前小学校长。

多年的从教经历,让余永茂对家乡的教育萌发了一种念想——“黄马拥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优势,作为老师,我有责任让这里的孩子们了解黄马,将来成为社会上有学问、有品行、有文化的人。″为了兑现自己的想法,几十年来,他一直以师者育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潜能,只要用心去培育,总能唤醒他们绽放出各自的光彩。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只要有时间就到乡里走走、找找,为的是收集黄马乡各地有价值的历史人文、行业模范、先进人物等有关的正面典型和线索,编辑、撰写生动、形象的故事教材,在课外分发给孩子们,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也为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生活好了,但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老师更有责任培育下一代的爱国情操。”为了传承民族优良的革命精神,余永茂一直对黄马乡的近代史,尤其是抗战史有着一份激情和感触。上洛万氏宗祠,是黄马乡境内遗留下来的一个地方祠堂,在南、西两面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被当地人们称为“抗战墙”,它见证了1939年黄马乡被日军占领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黄马乡人民共同抵抗,誓死保卫家园的一段血泪史.....

为了让下一代记住历史,他经常往返于黄马乡的各个村组,与学校商议制定爱国教育计划,编撰了一系列发生在黄马乡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民众抗战的故事和教材。他还经常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日,组织带领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缅怀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和爱国人士。“谈到黄马乡的故事,只有余老校长更了解,他可是我们乡里的活历史”,他执着爱国教育的信念、不辞辛苦的付出,深深感染着十里八乡的人们,激励着岭前小学教育前行的初心。执教38年来,他以师者传授学识,以不断挖掘当地人文为辅,积极引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育人、育德,已是岭前小学教学和办校的特色,也是余永茂毕生的心血与希望。

“我爱黄马的一草一木,她到处都有我渴望的力量。”2008年,退休后的余永茂,放下安逸的晚年生活,自己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经常奔走于黄马的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寻访知情人士,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整理、编纂出《八大山人出家地考证》《戴衢亨与南昌的不解之缘》《抗日战地教育工作队》《上洛有座抗战墙》《一个被谈忘的乡名——峨峰乡》《一部夭折的<南昌县志>》《抗美援朝烈士卢小明》《被历史淡忘的解放上海有功之臣——章文清》《神奇的岗前岭》《武秀才万坤祥》《龙泉寺》《望夫岭七百抗日阵亡将士墓》《国军102师304团抗战在黄马》等50余篇黄马本地题材的史料文章,提出了《我之所以要谈黄马文化产业的设想》《把“上洛抗战墙”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关于兴建抗日南昌会战纪念园陵的设想》等等,他不仅收集着黄马的历史,也为黄马乡的农业旅游发展等提供了一定的研发价值,为丰富南昌县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素材。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些文章逐篇打印出来,免费捐赠于乡里的中、小学校和有需要的人们,在各村、学校间义务向人们讲述着有关黄马乡的家国“故事”和爱国情怀...

近半个世纪,这位70岁的老人,他始终怀着“家国”情怀,以一颗执着教育的初心,孜孜不倦奔走在黄马的各个地方,他细心挖掘有关爱国素材,精心编撰,用“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的恒心——悉心浇灌着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我是文明守礼的昌南人

我♥文明和谐的南昌县

公益广告

Hash:9c6fb008193e5a8636eb8a306562b82befe09f9d

声明:此文由 文明南昌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