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打卡|走进红色沙田,了解这些历史……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史故事,长沙市委组织部联合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党员教育专题活动,推出“学四史”小程序。全市党员可通过“学史打卡”,以“云打卡”和“现场打卡”的形式,学习党史知识,汲取智慧力量,感悟初心使命。

进入“学四史”小程序

可以参与“学史打卡”哦~

沙田红色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位于宁乡市沙田乡。以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的红色文化干部教育基地。沙田乡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走出了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共和国司法奠基人谢觉哉、革命烈士姜梦周等。

一起来重温那些红色记忆吧!

何叔衡同志故居

何叔衡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宁乡市沙田乡长冲村的杓子冲,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有正房、左右厢房计23间,小青瓦屋面,土砖泥筑院墙,占地约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呈倒“凹” 字形状。23间房屋中16间房为故居部分,7间房分别为机房、茶水间、休息室、杂物间等。

故居正门匾额“何叔衡同志故居”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于1988年亲笔题写,现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何叔衡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和中华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何叔衡同志故居是研究何叔衡同志生平业绩及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载体,是毛泽东、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何叔衡革命友谊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叔衡故居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6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谢觉哉同志故居

谢觉哉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宁乡市沙田乡沙田村堆资五组,始建于清道光30年(1850年),为清代时期典型江南风格的砖木结构院落,呈凹字形结构,坐东朝西,占地约2100平方米,有房屋21间。谢觉哉故居二进,面阔3间,由堂屋、卧室、厨房、杂屋等组成。故居前临农田,后依山坡,竹松环绕,环境幽雅。

故居正门匾额“谢觉哉同志故居”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现为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谢觉哉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2002年5月19日,谢觉哉故居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觉哉故居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何叔衡同志简介

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清末秀才。1913年春考入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成为挚友。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1920年参加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1921年6月和毛泽东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区委组织委员。

大革命时期,何叔衡以国民党省党部监察委员和学界名流身份相继担任湖南省法院陪审员、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水口山矿局监理、《湖南民报》馆长等职务。1928年6月,何叔衡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参加中共六大。回国后1931年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监察部部长、内务部代部长和临时法庭主席。在中央苏区,他事无巨细,均审慎细致,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对工作一丝不苟。1933年冬职务被撤销,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忠心耿耿为党工作。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赣南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在从瑞金转移经过福建长汀县水口镇时被反动武装围剿,不幸牺牲。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

何叔衡同志铜像

何叔衡同志铜像,该铜像由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朱惟精老师所创作,2006年为纪念何叔衡同志诞辰130周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在此设立。

谢觉哉同志简介

谢觉哉(1883-1971),湖南宁乡人。1921年参加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负责编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上海日报》。后任中共湘鄂西省委政治秘书、《工农日报》主编兼文化部副部长。1933年到中央苏区,任毛泽东秘书,后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代理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政法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会议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在北京逝世。

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延安五老”之一。他是杰出的新闻战士、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者、首倡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他为新中国法典的制定和实践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廉洁奉公的楷模、实事求是的典范。

宁乡四髯

这是图中四人1926年在长沙从事民众运动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王凌波、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四个人当中有三个是沙田人,只有王凌波是枫木桥人)。为什么称“宁乡四髯”呢?因为在四五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闹革命的都是年轻人,为了掩护革命运动,保护自己,他们四人都留起了胡子,还有句俗话说的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留着胡须,他们也是想把自己装扮为老成持重的样子。1942年,谢觉哉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载到:大革命时,叔衡、梦周、凌波、我,都在长沙,合拍一照,要我题字,我题四字:“宁乡四髯”。宁乡四髯因此而得名。

何叔衡烈士纪念广场

广场选址沙田乡堆资村11组(长冲村入口,沙草公路与五七公路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11.74亩。广场由大型主题纪念碑、献花台、九级三面大台阶、浮雕墙、纪念亭、花坛、停车场、背景林等主要建筑物和景点组成。其中主题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碑座高1.921米,寓意党的“一大”召开的年份,碑身高18.76米,寓意叔衡同志的诞辰,碑额高一米,寓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整个纪念碑设计注重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表达人们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意愿。台阶分九级三面,台阶上设置小花坛,上植铺地柏等长绿植物,以表达人民群众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背景林主轴种植两排高大的松柏,象征何叔衡烈士高风亮洁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整个背景林再辅以水杉、柳树、雪松、圆柏等尖塔状、圆锥形植物,很好地衬托了主体建筑的形象,创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意境。花坛内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及常绿植物,比拟何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意志和精神。停车场、纪念亭及周围景观改造工程能够给前来瞻仰和缅怀的人民群众提供较好的环境。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9点至17点

联系方式

来源:沙田红色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编辑:余艺

编审:王圣民 曾楠

Hash:a7952149f6ae7d76f44af27ab95f260516b0fb51

声明:此文由 湖南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