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守护 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庐江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庐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地开展对敌斗争,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白马咀革命遗址是庐江县现存的革命遗址之一,它不仅见证了那段红色的岁月,更体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白马咀革命遗址既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也是高德信一家几代人居住的地方。当年,中共庐南工委(也称“中共庐江县委”)在此发动群众武装斗争,高德信一家便以自家酒坊作掩护协助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传颂至今的佳话。如今,高德信的大孙子高明发退休后又回到了老屋,年近古稀的他不忘祖辈的遗言,要和家人一起将革命遗址好好守护下去。
提供隐蔽地点 协助开展革命活动
白马咀革命遗址位于庐江县泥河镇盔头村,这里有个百余年历史的老酒坊,离着老远便能闻见酒香。安静的高家池塘边是两个人才能抱拢的古树。这棵古树叫朴树,八月里结出了小小的果子。这棵朴树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白马咀革命遗址就挨着池塘和古树而建。
庐江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伍传华介绍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皖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等人成立了中共皖中工委,领导庐江、巢县等五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38年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由皖西到达庐江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在四支队支持下,胡昌耕、何泽洲、郑曰仁等人在地方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动员青年加入四支队、组织和发展武装。同年10月,中共庐江工委成立。1939年春,舒城中心县委决定将庐江工委改为庐江县委。县委建立后,党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到11月先后建立了庐南、庐北、沙溪、泥河4个区委。
从1939年11月至1940年5月,时任工委书记的郑曰仁长时间隐蔽在白马咀高家领导工委展开工作,负责组织和发动庐南地区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发展地方抗日武装,为建立庐南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
守护革命遗址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白马咀革命遗址的前身是高家酒坊,叫“德信酒坊”,建于1927年。这个酒坊的主人便是高德信。高德信出生于一个酿酒世家,自小随父亲学习酿酒,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高酒匠”。
1938~1940年间,虽然国共合作仍在进行,但国民党顽固派一天都没有停止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和清剿,党的工作也被迫转入地下。由于高德信家地理位置很好,便于隐蔽和转移,以郑曰仁同志为首的原中共庐江县委就将工作地点选择隐蔽在白马咀村民组。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酒坊里发生的故事。那时候,国民党经常在前面酒坊喝酒,共产党在后面小屋召开会议。一有紧急情况,我爷爷就用手在后屋的墙上敲四下,通知共产党从地道逃跑。”高明发回忆说,“抗战胜利后,这个酒坊仍然保存了下来,高家人分别在1949年、2001年对其翻新过。”
时光如梭,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可因为高家人的守护,这个遗址不但保存得很完整,甚至郑曰仁从事革命活动时使用的一些物件都保留至今。近年来,庐江县加大对革命历史资源的保护力度。2010年,在对革命战争时期文物普查中,这个遗址脱颖而出。该县党史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并走访了熟知当年情况的老人,确定了此处革命遗址名称。同时,还帮助高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布置展览室,让这段历史最终重现在世人面前。
高明发对记者说,他的三个儿子是在老屋出生的,现在都相继离开庐江县,在外工作打拼。等他年老时,希望他们有人能回来接下守护革命遗址的“接力棒”。
·本报记者 方偲·
Hash:0e8e0322d28747468d0206c007972c88db01af57
声明:此文由 合肥在线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