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原以为这只是一个秦文化展

征稿启事

稿件要求:文章必须原创,4000字以内为宜,图文并茂。一经录用,有稿酬。

目录

1/3. 展览概况

2/3. 展览导赏

1. 序厅与前言

2. 第一单元:青铜重器:吉金铸就国史

3. 第二单元:美石流韵:比德君子兰蕙

4. 第三单元:瓦甓千秋:遥看宫阙嵯峨

5. 第四单元:俑姿卓越:流传万代风华

6. 结束语

3/3. 构思析要

1. 内容结构

2. 序厅设计

3. 版面设计元素

4. 内容延伸补充

5. 展览名称

1/3. 展览概况

2018年11月12日,深圳南山博物馆联合咸阳博物院举办的“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展览正式开展,而南山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早已对展览进行预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展览信息

(本图采自南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展览预告)

据公众号介绍,这次展览的展品共176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3件(组),二级文物41件(组),三级及一般文物101件(组),另有复制品1件。

2/3. 展览导赏

展览由前言、第一单元“青铜重器——吉金铸就国史”、第二单元“美石流韵——比德君子兰蕙”、第三单元“瓦甓千秋——遥看宫阙嵯峨”、第四单元“俑姿卓越——流传万代风华”与结束语共六个部分构成。

1

序厅与前言

展厅门口与展标墙之间构成的空间,是展览的序厅部分。这次展览的序厅展标墙设计,由居中的展览基本信息,与分居两侧的重点展品图片及前言组成。前言部分扼要地介绍咸阳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与历史文化背景。

展览序厅 & 序厅的展标墙

2

第一单元

青铜重器:吉金铸就国史

由单元介绍可知,第一单元展示咸阳地区的青铜器,单元下分别以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各成一节,最后以战国、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铜镜独立成节。

商周一节,着重介绍属于商末周初时期的泾阳县高家堡文化遗存与西周列鼎制度。此外,独立柜中单独展示出土于淳化县史家塬村西周墓的兽面纹五珥鼎的复制品。此鼎俗称“淳化大鼎”,原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该馆改造展出后关注度大大提高。

第一单元第一节,商周青铜器

西周,亞父苋铜方鼎,1991年泾阳县高家堡出土,泾阳县博物馆

独立柜中展示的西周兽面纹五珥铜鼎(复制品)

展板上的列鼎制度介绍

何为列鼎?列鼎是造型、纹饰相同,但大小依次递减的铜鼎;展板上的列鼎却是一样大小,这恐有误导观众之嫌。更不用说图中的鼎、簋是否为同一时代了?(图中铜鼎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铜簋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春秋战国一节,主要讲述这一时期的错金银工艺,重点展品为出土于咸阳市柏家咀秦遗址的错金银铜鼎。本节中还有一件属于战国秦时期的“十九年大良造”铜镦,对于秦史与兵器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左:战国,错金银铜鼎 ,1971年咸阳市柏家咀秦遗址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右:战国·秦 , “十九年大良造”铜镦,1995年咸阳市塔儿坡钢管厂出土,咸阳市考古文物研究所藏

紧接着战国秦时期的文物,进入第三节秦汉部分。与前代不同,秦汉时期青铜器以日用品为主,装饰趋于朴素简洁。这一节的展板着重介绍秦建立统一帝国的意义,以及剑、矛各部位名称。

在这一节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组合展示,并以秦半两钱结束,可知策展者希望以此说明秦统一货币所具重要意义的意图。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组合展示

接下来的一系列展品,均为战国秦至秦代的文物,以期观众获得对秦文化器物的直观认知。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出现于展标墙上的铜鎏金龙形角饰。

左:铜矛、剑及部位介绍

右:战国秦至秦代的铜武士头,1982年陕西秦咸阳城遗址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战国至秦代,铜鎏金龙形角饰

移交,咸阳博物院藏

这件文物就是展标墙、海报上的图像

接下来展示的汉代铜器均为生活器用,如鼎、锺、灶、熏炉等。秦汉时期铜器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完成了从商周时期的礼仪象征到实用器具的转变。

西汉铜生活器用组合展示

除了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外,铜器上的铭文内容尤其能反映这一点。例如展览中的“阳朔四年”铜锺、“王氏一斗”铜鼎,以及独立柜中的四联铜鼎等器物所带铭文,常有明确的容积、重量等信息。

左:西汉,“阳朔四年”铜锺,征集,咸阳博物院藏

右:西汉,“永光元年造”鹳鱼纹铜洗,2003年兴平市冉庄砖厂出土,兴平市博物馆藏

左:西汉,“王氏一斗”铜鼎,1969年咸阳市秦都区庞村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右:西汉,四联铜鼎,1981年征集,咸阳博物院藏

第四节为战国两汉与隋唐铜镜的组合展示,展板内容除了说明这两个时间段内铜镜的特点外,还讲述了铜镜的使用方式。

战国两汉铜镜组合展示

隋唐铜镜组合展示

隋,四神十二生肖铜镜,旧藏,泾阳县博物馆藏

3

第二单元

美石流韵:比德君子兰蕙

这一单元展示咸阳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玉器。以时间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至秦代、汉代、魏晋至唐宋、明清共四节。

第二单元的展示现场

组合展示:

先秦的玉器

组合展示:

战国·秦至秦代的玉带钩

战国·秦至秦代,龙凤合体玉佩

咸阳市窑店镇采集,咸阳博物院藏

这一单元尤以汉代玉器为重心,详细讲述“汉八刀”工艺与玉剑具的组成。

西汉,龙纹玉璧,移交,武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左:西汉,玉仙人奔马,1966年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右:西汉,玉俑头,1966年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西汉,蝉形玉琀

咸阳市周陵镇石羊庙村征集,咸阳博物院藏

展板上关于“汉八刀”的介绍,及其与八刀蝉之间的关系

余下的还有魏晋至唐宋、明清两大时期的玉器。最后还以清代李澄渊的《玉作图》介绍了一下玉器的制作工艺。

唐,豹斑纹玉鼎,旧藏,武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左:明,灵芝形玉带钩,咸阳市马庄镇直堡村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右:清,双龙团寿纹玉牌饰,咸阳市鱼池巷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玉器制作工艺流程介绍

4

第三单元

瓦甓千秋:遥看宫阙嵯峨

第三单元为秦汉砖瓦展示,划分为秦代与汉代两节。

第一节展品以秦代砖瓦为主体,为观众呈现了各种具有特色的秦砖与瓦当。此外还陈列了一套排水设施,以此对秦咸阳宫一号遗址作延伸介绍,展现了秦代的建筑水平。

左上:秦,太阳纹长方砖,发掘,咸阳博物院藏

右上:秦,龙纹空心砖,发掘,咸阳博物院藏

左下:秦,陶排水设施,发掘,咸阳博物院藏

右下:组合展示:秦代瓦当

秦,龟鹿雁马纹瓦当,发掘,咸阳博物院藏

第二节首先展示了朱雀纹空心砖与虎纹空心砖,并介绍了汉代四神图像空心砖所表现的观念与使用方式。接下来的瓦当陈列,以文字瓦当与图形瓦当为两类,作先后展示。节的内容介绍提示观众,文字瓦当按文字内容可细分为地名类与吉语类。引人注目的是,制作瓦当所用的陶范也与瓦当一同展示。

左:汉代瓦当组合展示与瓦当部位介绍

右:西汉,“延年”半瓦当,采集,咸阳博物院藏

左:西汉,“上林”瓦当,采集,咸阳博物院藏

右:西汉,“齐一宫当”瓦当,采集,咸阳博物院藏

左:西汉,“长乐未央”瓦当,1999年旬邑县排夏乡沟老头村征集,旬邑县博物馆

右:西汉,云纹瓦当陶范,1995年淳化县石桥刘家硷出土,淳化县文博馆藏

5

第四单元

俑姿卓越:流传万代风华

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咸阳地区出土陶俑,分别以汉代、十六国北朝与唐代等三个小节进行叙述。

第一节以咸阳市杨家湾村出土陶兵马俑为主体,展现汉代陶俑艺术

汉代陶俑组合展示

组合展示:

汉代彩绘陶俑

组合展示:

汉代彩绘陶骑马

第二节展出十六国时期陶俑,突出说明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表现的异域色彩。首先展示的彩绘铠甲陶马,其丰富的细节充分地表现了身披具装铠的战马形象。

左:十六国,彩绘铠甲陶马,发掘,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十六国,彩绘陶轺车,发掘,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三节展出了种类丰富的唐代陶俑,并对唐代各式女性发髻作图解。

左:唐,彩绘陶匍匐俑,1985年三原县臧怀亮墓出土,三原县博物馆藏

右:唐,彩绘釉陶拱手男立俑,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左:唐,彩绘陶武士俑,发掘,长武县博物馆

右:唐,彩绘釉陶骑马女俑,1971年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左:唐,彩绘双环髻陶女立俑,发掘,长武县博物馆藏

右:唐代陶俑组合展示与唐代女性髻式图解

6

结束语

作为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结语对整个展览进行概括与内涵提升。结语旁配以咸阳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呼应“咸阳遗珍”的展览主题。

展览结束语

另外,展览在第二、三单元处设有视频播放区,分别播放配合单元主题的视频。观众还可以根据展览宣传册中的提示,在展厅互动区使用图章完成宣传册中的小游戏。

视频播放区

互动区

宣传册中的游戏提示

3/3. 构思析要

1

内容结构

依据文物类别的不同而进行单元划分,是展览内容设计的常用思路。这次展览以青铜器、玉器、砖瓦与陶俑共四个类别的文物,各自构成独立的单元。

展览内容框架

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留心展品的观众在观展过后,多少留有印象。各个单元又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文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这一思路便于策展者根据展品迅速构建大纲,也能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各类文物的发展过程。

2

序厅设计

值得赞赏与肯定的是序厅的展标墙,采用了一侧为弧形墙面的设计。

这次展览的展厅,只有一个大门既是入口又是出口,展览叙事的起点与终点,就位于这个大门的两侧。面对这类展厅,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进入展厅后,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当然,这一疑问产生于我们认为展览有明确展线的前提下,即观众期望按照既定路线观展以获得理想观感。

针对这一问题有多种应对措施,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入口处便设置指示观展方向的标识。南山博物馆的这一展厅,在门口处布置灯光,将出入口的标识投射于地面。这样的标识设置对于观众来说必须是显眼的。

假如观众未能留意到指示,如何确保他们依然按设定路线行动呢?我们再次观察这次展览中的展标墙。进入展厅大门后,我们正对展标墙,看到居中的标题与基本信息,视线右移便发现墙面朝门口方向延伸一段形成弧面。

两种展标墙设计方式

这段弧形延伸虽然距离不长,但足以在视觉上构成阻隔,进而阻挡观众向右行动,同时又可确保观众退出展厅的空间。观众向左看到墙上的展览前言,自然也会向左前进,按预设路线行进。与单纯平面墙面作比较,这一设计的有效性显而易见,指引观众的参观路线,又无需另作标识以致影响观感。

简洁的前言不仅向观众解释了“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这一展览名称的命名意图,而且保证观众快速通过序厅,免于人群滞留于入口。

3

版面设计元素

仔细观察展标墙,可以发现其底纹采用了秦咸阳宫一号遗址的复原图。这一素材还运用于单元说明与内容介绍展板中。

左:第一单元介绍

右:秦咸阳宫一号遗址介绍

单元内各节说明的版面,则统一选用各单元中的代表性展品作为底纹素材。除了第一单元所用的铜器铭文未直观呈现于展览外,第二单元的玉璧、第三单元的瓦当与第四单元的陶女俑都可直接找到对应的展品。实际上,第一单元各节展板所用铭文图案,出于前文提到的西周亞父苋方鼎,铭文释读于展品说明牌上,只是铭文原貌未作展示。

左:第一单元第三节说明

右:西周亞父苋方鼎说明牌

第二单元

第一节说明

第三单元

第一节说明

第四单元

第四节说明

在上述版面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篆字体的应用。小篆是汉字发展的历史阶段之一,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定通行标准字体,无疑可视为秦帝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展览选择小篆应用于展览标题、单元、节等版面中,以区别于其他文字内容,一方面出于对观众进入不同展览部分的提醒,另一方面是从形式设计上回应标题“大秦帝国”的考量。

并不常见的是,单元下的各节说明展板均以“节说明”为题。节作为内容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在构建展览时固然需要明确;但以“节说明”这三个字作为标题,是否必要出现于展板上,还需加以考虑。根据内容取一个简单的标题名称是最为直观,如前文内容框架中的笔者据各部分内容所拟节标题。

4

内容延伸补充

展品解读是内容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决定了观众可获取的信息量。第一单元所展铜器有不少带有铭文,而铭文对于器物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乎每个展览的古文字都能成为观众的关注点之一。无论自己的知识背景为何,观众总是跃跃欲试去猜测字形、推断文意,而这一思维活动的完成常需求助于展览中的辅助介绍。

这次展览中铜器上的铭文,均在说明牌或展板上附有相对应的当代汉字;但其文意究竟作何解释,似乎未能在展览中得到解答。

带铭铜器展示与铭文释读

此处以秦国“十九年大良造”铜镦为例说明。此器有明确纪年,铭文内容又涉及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无论从纪年所具标型器意义,还是从铭文所涉秦国职官、商鞅其人,乃至犛郑其地,均可作更丰富的内容解读。但该展品对应展板仅展示了铭文拓片及其释文,未作深入阐释。展览以外,我们可在博物馆的公众号上找到包括这件铜镦在内的部分展品的补充说明。

战国·秦 “十九年大良造”铜镦

铭文拓片及其释文

同属第一单元中的,还有出现在展标墙上的铜鎏金龙形角饰。毫无疑问,这一极具观赏价值的文物自然成为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展品。然而除了耀眼夺目的外观以外,展览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件怎样的文物”,工艺、用途的详情都不得而知。

“千秋万岁”瓦当 & “千秋万岁”瓦当陶范

第三单元的通柜中,有两件相邻的展品值得留意,分别为“千秋万世”瓦当与“千秋万岁”瓦当陶范。虽然该瓦当并非由该陶范所制,不存在成品与模范的对应关系,但将具有相同文字内容的瓦当与瓦当陶范一同摆放,表明策展者已意识到当中值得诠释的瓦当制作工艺信息。这一暗藏的信息最终也没有在展览中得到揭示。

5

展览名称

观展过程中,不时可听到这样的疑问:秦始皇不是还有兵马俑吗?谈及秦代文物,最为人熟知的必然是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临潼,固然不在“咸阳遗珍”的范畴中。咸阳又以“大秦帝都”闻名于世,观众便会认为展览以秦为主题;而展览实为咸阳地区文物展,也没有侧重于秦国或秦代的时空范畴。

若想成就一个好的展览,那对展览大纲(含内容、形式)的要求将会很高,展览能够“透物见人”、“透物叙事”,观众可以通过展览看得懂展品、了解到背后的知识。这个展览恰好相反,它好像是对观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了解展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你应该先掌握相应的知识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只能期待更多精彩的解读能够在讲解词与博物馆的公众号中呈现。

图片提供:萧夜

(文中另有说明的图片除外)

编辑:Team of J.G.

征稿启事

稿件要求:文章必须原创,4000字以内为宜,图文并茂。一经录用,有稿酬。

“稽古维新”公众号原创,欢迎分享转发至你的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Hash:36f759cedc16364dccb10e4abea4662bf4d26e32

声明:此文由 稽古维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