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开始!嘉兴史前文化遗址同样惊艳时光

良渚,入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上周末,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改写中华文明史也改写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发现,它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实证。

这个信息瞬间刷爆了嘉兴人的朋友圈,事实上,嘉兴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而且是与良渚文化有传承关系的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地。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命名地也是良渚文化重要分布区域

太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历了崧泽文化,大约在距今5300年前进入良渚文化。

今天,记者走进嘉兴博物馆“禾兴之源——史前时期的嘉兴”展厅,嘉兴博物馆保管利用部主任刘云峰向记者介绍,展览中不但陈列了玉器、陶器等出土文物,还用高科技手段复原了几千年前的生活场景、房屋遗迹。展览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考古学文化为线索,为观众再现了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

据悉,嘉兴博物馆目前馆藏有: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物60余件,包括玉玦、兽面陶器耳、象牙梳等

兽面陶器耳

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200余件,包括葫芦形带孔流人首陶瓶、三足鸟形刻纹陶盉等

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700余件,包括彩绘有肩石钺、方玉锥形器、双孔玉钺等

彩绘有肩石钺

玉璧

黑陶

玉锥形器

在国家一级文物“良渚文化方玉锥形器”前,刘云峰让记者仔细观察器物上的纹饰:“良渚文化方玉锥形器出土于嘉兴大坟遗址,它不但纹饰精美,而且长度大大超出了一般玉锥形器的长度,可见良渚时期用玉之风的大盛,尤其是若干条弦纹细如发丝,并准确地运用轴对称构图,说明当时的工艺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刘云峰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展览,一边说:“嘉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地,也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处长汪红星同样就此对记者进行了介绍

马家浜文化因马家浜遗址而得名。1959年3月间,由浙江省文管会,杭州学历史系等6家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马家浜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77年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并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立了它在史前文化中的地位,距今约7000年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文化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马家浜、崧泽、良渚三个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1936年发掘的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浙北、苏南和上海一带。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物、丝麻制品等,特别是人工营建的巨型礼制性基址、祭坛和显贵者的墓地,显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如果按辈分说,马家浜文化还是良渚文化的爷爷呢。”汪红星笑说。

嘉兴有2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崧泽、良渚文化遗址尤为密集

杭州有良渚古城遗址,那么嘉兴有良渚文化遗址吗?汪红星告诉记者,古文化遗址遍布城乡是嘉兴文物的一个特点,全市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达200余处,崧泽、良渚文化遗址尤为密集。

嘉兴部分崧泽、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出自《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

在历史上,不断有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尤其到了清代,更是有许多良渚文化玉器传世。在当时玉器收藏界,有“安溪土”和“双桥土”的别名称呼良渚文化的玉器,其中“安溪土”指的是余杭的安溪,“双桥土”指的是嘉兴的双桥。

双桥村位于嘉兴市的西北约7公里,双桥遗址就分布在双桥村北面的一个山丘上。遗址出土了许多陶器,还有一些石器、骨器等。其实,早在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派员对双桥进行过考古调查,并有报告;1973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

嘉兴的文史大家张天方先生,在遗稿中对双桥玉器有许多的记载。嘉善县博物馆收藏了两件张天方先生捐赠的玉琮。一般来说,玉琮的出土地点,都是良渚文化的重要聚落之一。

史前文化考古学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先生在《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一书中写道:

“如果上世纪30年代,另有一位与施昕更先生一般的人士,在双桥也去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也写一本报告,那么"良渚"和"双桥"将成为浙江考古史上的"双璧"。”

上世纪70年代,海宁钱塘江边的千金阁、徐步桥、盛家埭等遗址慢慢露出地下的真容。江南地区地下水位高,泥土粘湿,1978年之前还没有挖出过良渚文化墓葬的葬坑。这在考古界是一次很重要的突破。

这三处遗址的挖掘,也揭开1978年以后嘉兴地区考古挖掘和研究的序幕。嘉兴开始了平湖平丘墩、嘉兴雀墓桥、嘉善大往、海宁三官墩等遗址的发掘工作相继开展。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全省文物普查中,又发现了一大批古文化遗址。

雀幕桥遗址

荷叶地遗址

新地里遗址

仙坛庙遗址

浙江省境内余杭的良渚遗址群和嘉兴的众多古遗址,在考古工作者手中接连不断得发掘出来,不但吸引了国内的考古工作者,随着报道报告的发表,还引起了境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嘉兴的考古挖掘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中。

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和利用文化就是对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城市的灵魂,在历史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滋养了这个城市的居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也在极力保护着文化的传承。

2010年,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11年,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不到10年的时间,浙江从零开始,跃升至世界遗产全国第一梯队。五年前,嘉兴凭借大运河,也成为世界遗产城市。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城市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日渐被人熟知,离不开数代考古工作者的接力,也离不开嘉兴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的努力。汪红星介绍:“在文化遗址的保护上,我们会先请考古专家探明遗址四至范围以及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编制遗址保护规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建设遗址公园。日常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我们实施了文物平安工程,适时对遗址进行检测监控,并且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去年,《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还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记者了解到,嘉兴南河浜、桐乡新地里、海盐仙坛庙、平湖庄桥坟四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嘉兴地区的考古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章,它们的发掘都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

庄桥坟遗址

庄桥坟发掘工地全景(北-南)

6月25日,南河浜遗址学术研讨会在大桥镇举行,考古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南河浜遗址悠久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南河浜遗址距今6000至5100年,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完整保存了崧泽文化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嘉禾大地数千年的变迁。

目前,南河浜遗址展示馆已全面落成开馆,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馆内分为序厅、文化分期的重要标尺、文明起源的最早线索、绚丽精美的文化遗存和结语五个部分,除了传统的图文介绍外,还陈列着包括石斧、石锛、鹰首壶在内的近30件南河浜遗址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同时,《南河浜遗址——来自远古的光芒》正式出版,全书共20余万字,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南河浜遗址图片资料,对大桥镇的人文风土、南河浜遗址发现与发掘的来龙去脉及出土文物进行了全面介绍。

专家参观南河浜遗址展示馆

对市民最为关心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也传来了好消息。记者了解到,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底对外试开放,同时召开马家浜国际学术研讨会。马家浜遗址公园也有望年底开工建设。

来源:南湖晚报

编辑:朱丽佳

Hash:da56968a9b69c0609a88497f721e88143ce3295b

声明:此文由 嘉兴人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