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桃花源”!跟随镜头聚焦三星村!看完都想去
位于中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5公里。据村书记介绍,西河、鸭母潭和黄泥坑3个自然村共同组成一条行政村,统称三星村,总面积8.06平方公里。世居村民姓氏有湛、钟、黄、陈、方、等,使用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
三星村有两路公交达到,分别是增城41路和增城53路,41路公交是跨镇公交,由派潭开往福和;西河到三星村村委的距离有两三公里,53路在村内西河搭乘到福和,大大方便了三星村西河村民。
由于疫情影响,村内多处见宣传标语,提高村民防控意识,入村管理严格,需测量体温说明入村情况。
村内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基本上找不到垃圾,据村民介绍,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清洁,村口虽小,入村豁然开朗,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村民评选的“最美庭院”
村委位于鸭母潭村。鸭母潭村位于中新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约15公里。相传,距该地10公里外的双塘村十八湾饭甑潭,有一群鸭母,该群鸭母顺着河水一路而下,游到该地一处深潭后没有折返而留在此游玩,故把该地称为鸭母潭。又传是因地势较低,古今村民经常放养母鸭而取名鸭母潭。该村辖红星、上屋、下屋、上中、鸭母5个合作社。
世居村民钟氏、方氏,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其中,钟氏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从梅县焦岭低岭村迁入。相传当年两夫妇一路向北至此定居,生了三个儿子,分别为开量、能量、三量,开量、能量继续在此繁衍生活,而小儿子三量则迁出至今惠州博罗。方氏比钟氏晚来100年左右,先祖从河南迁到广东龙川,再从龙川迁入此地。
三星村委党务公开栏
废弃的小学
村里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置业,在村的儿童越来越少,村小学已废弃,村中适龄儿童就读于合益小学。
青砖墙结构,土石夯墙脚,悬山顶,进门为天井,天井有厢廊,廊两边为房,少数民居有人居住。
村的有关人员向我们介绍,将来将这一块老房子重新翻新,打造成三星村村史馆,让年轻人知古今,认同自身的宗祠文化。
同行区地方志张科介绍,“工属光荣”牌匾很有历史感,当时还没建国,由增城县新三区人民政府发赠,对光荣参军村民的认可。新三区是指现在的福和一带,新一区是现荔城,新二区是现新塘。
三星村卫生站
村民活动空间
祠堂前的村民种植区
门前一家人
守护小主人的爱犬
镜头中的三个小孩
鸭母潭村历史遗存宗祠4个,均为青砖灰瓦,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两边厢房,现仍作宗祠使用。上屋、上中共用同一祠堂,命名颖川堂,建成约有250年,坐西向东,占地约1000平方米,代表性楹联“矮岭家声远,颖川世泽长”。下屋祠堂命名也是颖川堂,建成约有350年,坐北向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代表性楹联有“矮岭豪风,留水高山”和“矮岭家声,颖川世泽”。村民记载,上、下屋楹联只差一字,意思是上屋比下屋小一辈,有多一字辈分少一辈之说。
红星祠堂建成约有200年,坐北向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
继续前行,来到西河村。西河村山多林茂,先祖进来时看到山连山,一条山水聚流而成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去,因而取名西河。村辖大街、巷口、西河、冚尾、向迁5个合作社。
世居村民有湛氏、钟氏、黄氏、陈氏等,均为汉族。其中大街、巷口、西河合作社为湛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是宋代西河公湛氏先祖湛杰之率众从福建浦田到此开居至今而形成。向迁合作社为钟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1969年后从鸭母潭村红星合作社迁入。冚尾合作社为黄氏、陈氏等,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据传从小楼二龙迁入。解放前,西河辖区共分为14个自然村,其中9个自然村村民在抗日战争时避难迁出,最后剩下5个自然村合并为西河村。冚尾合作社原姓氏还有周姓、邱姓,也因战乱迁出、消失。
西河村民在池塘旁晒木棉花,可用来煲汤,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
村里“道著家塾”,青砖墙结构,人字封火山墙,木柱撑起精湛浮雕,据说是清代建筑。可惜家塾失去了家塾用途,多年未修缮,破败不堪,现在用作养蜜蜂和圈养鸡鹅,加剧了建筑的破坏。家塾没有合适的利用方式,没有发挥“造血”功能,修缮的成本高,利用率不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是“道著家塾”面临的问题。
离“道著家塾”100米左右,有棵百年古树细叶榕,属广州市古树名木,编号:01120448,桑科,树龄120年。
西河村是良田众多,吸引了不少外村姓氏前来定居,该村成功培育出了丝苗米、增城香荔等特色农产品,其中,丝苗米产业已初具规模。2008年,一位在香港经商多年的老板相中了三星村的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承包了100亩农地作为花场,开荒种植百合、剑兰等花卉。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看到种植百合花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空间。在此影响下,几个村民纷纷加入,目前该村百合花种植面积已达300亩,共有三个百合花场。
不远处,在山林之间,听到鸡的叫声,走近江丰鸡场,当地村民介绍,鸡场明年到期。若鸡场到期时整合为高端民宿,加上田野间的房车,优美的环境,周末时光,带着孩子,一片田野山林,适合亲子游玩。
现存西河桥,坐落于西河村东南面西河河面上,始建于宋代,是该村始祖湛杰之于宋代迁居至此地立村时亲手筹建。西河桥原为木桥,日久腐烂不能使用,于清代重建,改为三孔石梁平桥。桥呈南北走向,横跨西河南北两岸,总长12米,桥面总宽1.12米,桥高2.2米,桥面每孔并排平铺三块长条形花岗岩石,石宽0.34米,厚0.31米。三孔上所铺的条石长度不等,由西至东第一孔长4.4米,第二孔长3.95米,第三孔长3.65米。西河桥桥墩逆水面砌分水尖,金刚墙砌成方形台状,两侧墙向后略外撇,桥面无护栏,保存完整,至今仍是西河村村民出田劳作及对外联系的通道之一,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三孔桥。
抓拍的白鹤。在三星村随处可见小鸟,树梢上、马路边嬉戏,当人们靠近时,没有丝毫不怕,或许这就是三星村,或许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西河村)
出了村口,行走在福正公路上,沿途经过黄泥坑。1806年,因在小楼镇乌石尾迁居到此而形成。因村建于一条小水坑旁,经常黄水混浊不清而取名黄泥坑。该村辖老屋、新屋、石径3个合作社。黄泥坑村传统民居已消失,均改建为现代化的小楼房或小平房。
世居村民姓骆,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骆姓开基始祖于1656年顺治年间从广东河源龙川县迁入增城小楼二龙乌石尾,乌石尾繁衍越来越大,村民于1806左右开始另觅新村场分居,当时乌石尾村民要到17公里外的小楼腊布缴纳粮食税,而黄泥坑村民则到5公里外的福和墟缴纳粮食税,生活生产比居住乌石尾稍有便利,所以骆氏新一轮的迁移选址定居在该村黄泥坑。老屋社是骆氏最早在本村开基的地方。后村民分组,分别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分居石径社、新屋社,其中石径社因原是一处石头山,而且到该地必须通过一条小路迳直入才能抵达,遂取名石径。新屋则是对比老屋村场属新开之地,遂为新屋。黄泥坑村骆氏现已繁衍至二十三世文字辈,最长者为二十世毓字辈,而二十一世、二十二世分别为秀字辈、宏字辈。
历史遗存有骆氏宗祠。其中新屋、石迳宗祠已倒塌,老屋宗祠始建于1815年,重修于2015年,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30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平脊,麻石门框,表砖瓦。代表性楹联:四杰家声远、五世卜其昌。宗祠前有风水塘,后有龙山。现仍作宗祠使用。还有黄泥坑门楼,始建于1820年,重修于2015年。青砖瓦,麻石门框,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平脊。
骆氏宗祠远景
黄泥坑门楼
版权声明:资料来源于增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实地调研访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有更详实的资料,请在后面留言或联系我们小编(izcgucun)
摄影:郭杰豪、邹育文
编辑:邹育文
审核:武文溥
广州市图鉴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以乡村振兴为已任,带着乡村规划、建筑市政经营模式,集测绘、规划、建筑、市政道路、园林景观、地理信息、咨询策划等多专业的综合性设计单位。现有城乡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建筑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市政工程行业丙级资质,是广州市增城区目前唯一一家同时具有规划、建筑、市政等资质于一体的设计机构。
主要从事:休闲农业集聚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及美丽乡村等项目规划设计。同时,承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村庄改造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规划等。
乡建中心从产业引导和人文建设着手,进入乡村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协助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根据乡村发展类型和方式的不同,策划引入龙头企业,服务好村镇建设,建设好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咨询沟通:izcgucun
古村之友可为以下事务提供免费咨询(微信公众号搜索“增城古村”):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包括建筑修缮、技艺复兴、文化保育、弱势群体帮扶等;乡村咨询,包括测绘、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行业设计、市政行业设计等
Hash:35b2e3a70ef9da8dc79dfd392a97626c3fb157f7
声明:此文由 广州增城古村活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