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篇:“奇葩”的一祠八姓

“奇葩”的一祠八姓

祠堂又称宗祠、公厅、祖祠,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潮汕城乡几乎处处可见。依照例俗,祠堂一般只供奉一个姓氏的祖先。

然而,在潮州饶平县海山镇上港村和枫溪区堤头村的祠堂里,却供奉了八个姓氏的祖先。像这样多姓共有的祠堂,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是罕见的。

饶平县海山镇上港村东北面烟楼山南有座祠堂叫“八氏宗祠”,祠堂建筑是单层灰木结构,二进的宗祠由主厅、东厢、西厢和两个库房组成,中间隔着天井。

祠堂正面大门石门匾上刻着“八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中肚有八幅石刻,内容分别是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姓氏源流。

大厅中柱联写:“集八氏以联宗,沛沛浩浩,三江五湖源流长;成一堂而共祀,绵绵延延,万紫千红枝叶昌”。祠堂里面的石条、石柱、门面都有石刻八氏子孙所写的书法

“八氏宗祠”的“八”并非姓氏,而是数量,代表着由八个姓氏共同构建而成,汇集了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姓氏。上港村的人口虽然不多,但姓氏却不少,过去宗族摩擦时有发生。

清代光绪丙午年(1906年)初,上港村深孚众望的李氏第16世孙李两权和赖阿换两位乡贤,积极倡导各姓联合建祠,以期和睦乡邻。此举得到了村里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姓氏族众的热烈响应。

“八氏宗祠”建成后,每年正月初二,八氏成年男丁集中到宗祠“食喜桌”,农历十一月初二则举行八氏联宗祭祖等民俗活动。

“八氏宗祠”建成后,姓与姓之间、人与人之间减少了摩擦,增强了凝聚力,对当地群众和谐相处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独有偶,在潮州市枫溪区堤头村也有一座由该村八姓(李、林、杨、邱、谢、陈、郭、董)共建而成的祠堂——“八德公祠”。

该祠堂的正堂上悬挂着“永睦堂”的木匾,对联是:“八面玲珑呈瑞气,德星毓绣绕祥云”。祠内还立着一块禁示碑,告诫村民不得在祠中堆放杂物、祠前石柱不得缚畜、使用祠堂后应及时清洁等条文,并有惩罚违反者的规定。

关于“八德公祠”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由于该村姓氏众多,很久以前,周边各村的人都认定堤头村无法建造祠堂,以致于有人赌博输了钱,被催债时就耍赖皮说“等堤头建祠堂再还吧”。堤头村各姓村民很不服气,于是聚到一起商量,决定打破传统观念,合力兴建一座祠堂。

1947年,村里开始筹备建祠的费用,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第二年就开始动工建设并很快得以落成,令周边各村刮目相看。

“八德公祠”倡导八姓永远和睦,这八个姓氏中,人口多的有百余户,少的只有几户,但一直以来,各姓之间向来都是彼此尊重、互相帮助,从未有过大的矛盾。该祠堂建成以后,各姓更加团结,把祠堂作为书斋使用,让各姓的孩子一起在祠内读书

村里兴建学校以后,祠堂就作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直至今日,各姓的老人每天都到祠内娱乐消遣。每年的民俗节庆活动,各姓也是联合举办,游行队伍从祠堂出发以后,必须穿行各姓的聚集区域,并且停留的时间也一样长,决不会“厚此薄彼”。

【点评】

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既蕴涵着淳朴的传统内涵,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

在姓氏宗族观念十分浓厚的晚清与民国时期,能把人数悬殊较大的八个姓氏联合起来共建宗祠,堪称是潮汕地区祠堂文化的奇葩。祠堂建成后,各姓之间、邻里之间减少了摩擦,增强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相处,成为联结不同姓氏之间感情的细节,也成为敦睦乡情乡谊的场所。

我们应当学习祠堂里那些崇德向善、和睦相处、爱国兴家的祖训族规,让祠堂成为一座文化道德讲堂,让祠堂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断继承和发扬。

(插图:姚建平

来源 | ST文明汕头

编辑 | 陈宇冰

/ 转载请至后台咨询/

Hash:c60b4e8d7ffdd5d8edeaf9cbdc1d7a27193c7ccb

声明:此文由 潮南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