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恩施神奇的“岩洞户”:超然世外,怡然自乐

值班微信:Hu_jifen商务合作:13277500708

崖居,亦称穴居,是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为生活居住地。可在崖穴内筑屋,亦可利用洞穴的墙壁建房子。有专家把崖居方式与远古巴人对山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我觉得颇多牵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逐穴而居,完全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选择。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文化。其中,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仍坚持天人合一、鲜为人知的崖居生活方式。直至今日,崖居仍在为我们现代生活的民居方式多样性,提供着生动的实例。

对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及历史背景,有人认为它是古时屯兵之所,有的说是边关士兵的军营,也有的判断其为江湖上绿林好汉的藏身之地,迄今尚无最终定论。

探究神秘的崖居生活

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内蒙古蒙古包一样,湖北恩施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土家族人选择了“逐穴而居”。“逐穴而居”被称为民居文化史上的“化石标本”。崖居生活是富足舒适,还是艰难困顿?崖居生活是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还是逐渐放弃的千古绝唱?为此我和作家朱千华、孙静文等多名摄影师多次前往恩施,探访了恩施的4户崖居人家,还原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山泉水、自给自足的崖居生活。

由于地处偏僻,马帮仍然是这里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现代民居与崖居并存

恩施市城中郊区,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质地疏松,易于修整开凿。与陕北窑洞民居不同的是,窑洞里可直接住人,而崖穴民居,则要在洞内重新搭建房舍。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的丹霞崖穴民居。远处恩施市的现代化高楼隐约可见,而崖穴民居的存在,则为我们民居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从一户崖居向外观看,仿若置身天坑之中。如果细看,左边还有一缕若有若无的瀑布落下。向下观望,前面是一条深深的峡谷。连接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重庆万州区的318国道,就经过这片崖居之下。

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船头寨夜晚时分,崖居村民从镇上赶集回来,就会点上火把上山。寂静的山谷里,蜿蜒山路上火把的火光,与崖居中燃烧的篝火互为映照,形成了夜幕中神秘而又瑰丽的影像。

占地600平方米的“土豪”崖居

图为保存完好的一处崖居建筑,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船头寨。洞口朝西,面积约600平方米。崖居内建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中间有主体建筑6间,土砖封砌,一楼一底,供生活起居。另有牛栏、杂物间、水池、洗衣台、猪圈和厕所等。洞上有老树,虬枝古藤,飞瀑高悬。洞前林木葱茏,翠竹掩映,环境非常优美。

利川市龙船乡朝阳村4组1号崖居人家最多的粮食,就是稻谷,还有玉米、土豆和红薯等。这里楼房的顶层,存放杂物,屋前用作晒台,靠岩壁处,用石条建起粮仓。猪圈牛圈虽然同在岩洞内,但与住房分离,没有影响。

恩施市瓦店子村村景。崖居前,是一片层次丰富、大小错杂的梯田。由于当地村民注重植树绿化,山上树林保护良好,形成了一片水源涵养林,这样,山腰崖居的村民,可以直接饮山泉水,生活废水直接流入下面的梯田。梯田可以种水稻莲藕及其他蔬菜,形成了崖居与田园构成的立体山村风光。图为崖居村民收获红薯回家。

(目前在利川发现有人居住的岩洞,大部分属于丹霞地貌,属石英砂岩、砂岩构成的洞穴,特别是浅而干燥的岩洞,岩口下面有缓坡,可以种庄稼。)

2004年,恩施州实施“消除岩洞户”的工程,由政府出资,帮崖居村民搬到山外去住。由于长期在崖居生活习惯了,很多搬出去的村民,一时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们又搬回到崖洞来住。崖洞里冬暖夏凉,山里有鸟鸣,有风吹树叶的声音,最主要的是,有大山作依靠,住在崖洞心里踏实。

这让我不禁想到前几天写的一篇关于河南“船民”上岸的文章,和那些祖辈生活在船上的渔民一样,不知道这些崖居者还能在他们熟悉的山洞里生活多久,离开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崖居,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生活方式,这在世界上也很常见,人民“就地取材”,将自己的家安置在山洞里,窑洞里。很多年以后,虽然人早已不在,但是留下的居所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今日头条 (撰文:雨中行)

广 告

融合传媒高薪招聘

诚聘:网络编辑,2名;平面设计师,2名。 薪资面议。

联系电话:8230111 手机:13277500708

地址:恩施市机场路怡江新城c栋1801

Hash:4a4262f80296c64db03249e67920b5973c5c2b66

声明:此文由 恩施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