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记忆:裕湘纱厂的百年历程

裕湘纱厂——百年历程

裕湘纱厂是湖南人的骄傲

也是湖南金融文化的发源地

现在,这里也是文化潮流中心

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匈牙利

5国的签证中心设立于此

一座古朴的建筑

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

相信许多人都曾在这里游玩过

但是,曾经这里的轰轰烈烈已少有人知

今天,让小编带你走进让湖南人骄傲的故事

裕湘纱厂,这座浅黄色、中西合璧式的门楼及建筑群,承载着一段轰轰烈烈的工运史,“八小时工作制”最早便是从这里发声。裕湘纱厂的这座大门还曾与武汉国棉六厂、石家庄纺织厂的大门齐名,号称全国纺织“三大门之一”。

裕湘纱厂始建于1912年,初名“经华纱厂”。当年,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向财政司借银在长沙银盆岭购买土地兴建厂房,并订购了安利洋行的纺纱机、德国商人的发电机、电动机等,官商合办的“经华纱厂”应运而生。

1913年,“湖南第一纱厂”汤芗铭任都督,将纱厂收归省里,更名“湖南第一纱厂”,至1921年,纱厂已初具规模。

1922年湖南工运先驱黄爱和庞人铨为改善工人待遇、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奔走呐喊,抛洒了满腔热血。

“经华纱厂”几次易名,在1933年达到鼎盛时期。仅这一年就生产棉纱2.7万件。所产棉纱分为“君山”、“岳麓”两种商标,销往省内以及其他省份。当时,3000余名工人每天在织布、成包等部门工作,分日班夜班,按周轮休,生产的棉纱在长沙各大绸庄和国货陈列馆均设有专店分销。

1938年文夕大火,纱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基本被毁,被迫搬迁安江。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址复厂。投资492万元建成的新厂区,生活设备完备,有电影院、篮球场、食堂等,工人提着盒饭走在马路上,很令当地人羡慕不已。

1943年1月,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捐献飞机15架,全体员工又捐薪两个月,合计20万元慰劳参加“常德会战”的将士,后来又提供军布300余万匹,既表现了该纺织厂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显示了纺织厂的经济实力。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的薛岳在1943年召开的全省行政会议上说:“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

1949年,元月复建的“裕湘纺织厂”正式开工生产。纱厂历经战火,数度搬迁,几易其名,最终以“裕湘纱厂”闻名。

如今屹立在湖南金融中心的它,也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江西岸。

目前,这颗明珠已走出国门,已经为外国友人熟知。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匈牙利,欧洲5国签证中心已在这里落地生根,湖南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便捷。

裕湘纱厂自北向南的纱厂办公楼、门楼和纱厂仓库格局被分别设置为商务会所、门楼和艺术展览厅三大板块。

在商务会所和艺术展览厅的临江面,还新修了约1000平方米的看台,以便于市民更好地观赏沿江风景和纳凉。

不论是历史、现在还是未来,裕湘纱厂都是我们长沙人民的骄傲。

Hash:8e1df5da4de7882d69d9ce4ae0363c4ea30b590d

声明:此文由 滨江金融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