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主人公李侠(李白的化名)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缩影。

//////////

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首期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经典片段开篇,革命先烈李侠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李侠的原型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之一李白,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接收到李白烈士最后一封电报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时隔70年,向烈士发回了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革命烈士—李白生平事迹

· 少年

1910年5月,李白出生在湖南浏阳市张坊镇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因家境贫寒,8岁才入学的他,仅仅读书四年就辍学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白小小年纪就和父亲外出打工以供弟弟妹妹读书。也是在这段时间,李白萌生了推翻地主、反抗革命的心。

1925年,年仅15岁的李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李白的革命志向在那时完全展现出来。

· 电台重于生命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

1931年初,李白参加第二期无线电学习班。从训练毕业后,他被调到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担任政委。在之后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李白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发出“电台重于生命”的号召,也将这句话当作自己终生矢志不移的座右铭。

· 情到深处假成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1939年组织派裘慧英以假扮夫妻名义配合李白工作,朝夕相处,渐渐地,一股莫名的情愫在俩人心中弥漫开来。1940年底经过党组织批准,裘慧英和李白终于结成了革命伴侣,电波不仅见证了李白对党事业的无限忠诚,同时也见证了他和妻子坚贞不屈的爱情

· 用信仰和忠诚架起“空中桥梁”

李白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作为通报时间。为避免光线透出窗外和不使声音外扬,李白每晚要把1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只有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的外面蒙上一层黑布,再取一小纸片放在电键接触点上,接近完全的准备、堪称完美的处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通信的万无一失。

· 粉身碎骨浑不怕

李白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被日寇和国民党逮捕。任凭敌人使尽做老虎凳、钳子拔指甲、针刺手指、香火烧眉毛等各种酷刑,坚决不泄露党的任何秘密,在上海这个特务麇集之地,像一把钢刀深深插在敌人的心脏上。

· 永不消逝的电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依旧与妻子说,“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如果我不能出来,你们要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年幼的儿子张开双手说:“爸爸,抱抱我。”李白微笑着回答,“乖孩子,爸爸以后会抱抱你的。”这就是李白与妻儿最后的诀别。

· 生命最后志不摧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以“坚不吐实”为由,将李白“处以极刑”。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解放前20天,李白英勇就义。上海刚一解放,人们解放军军管会和裘慧英四处查找李白的下落,直到6月20日才找到他的遗体,方知他已壮烈牺牲,年仅39岁。英雄走了,但是精神永在冲锋。

李白烈士故居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共有170多处革命史迹散布在全市各区大街小巷内。解放以后,上海一直在寻找、考证并悉心保护着每一处红色历史坐标,这也成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精神家园。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居坐落于黄渡路的街口处,远远望去便是一面介绍李白烈士的生平碑文与刻有李白烈士的浮雕墙。

在僻静的小巷里,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这就是李白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地方。在这里,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发出了永不消失的电波,向党和人民倾吐了生命最后的心声。

故居的一、二楼为烈士事迹陈列室,内容分三个部分:投身革命洪流、战斗在敌人心脏、永不消逝的电波。其中展出了李白使用过的电讯工具、亲手绘制的电台电路图以及许多珍贵的史料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李白曾多次写信回乡报平安。当时革命环境复杂,李白在沪建立了首个秘密电台,随时有生命危险。然而,在他的家书中,对此只字未提,留下的只有一个普通儿子对家人的牵挂。

三楼是按裘慧英(已故)的回忆恢复了的居室原貌。居室中有李白使用过的大橱、五斗橱、沙发和装发报机用的皮箱、竹篓等实物。

另外,故居还还原了李白被捕时的情景,在生命的最后李白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意志,是我们永远的英雄。

李白烈士故居承载着后世对已故先烈的缅怀之情,更承载着我们的初心与使命。

新中国70年,美好时光里,有些人永远不会被忘记。无数次的电波声暗藏在地下,逝去的英雄也无法看到新中国解放的曙光,但他们的英勇的灵魂,依然存留在我们的心中。

它努力用时代的语言将过去说给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忘了经典,更不要忘了国家走过的道路,先辈流过的血与汗,尤其是他们燃烧过的梦想与青春。

END

图文素材源于央视新闻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资料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本文章版权归本搜狐号所有,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转载,若恶意侵权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Hash:4eae3b64e6edf455df7440241ceb8a0a09501952

声明:此文由 众创国际UCC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