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芙蓉之廊桥圆梦
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之地,世界各地的古桥都有不少,中国尤多。仅以湖南为例,据2010年完成的湖南交通文化遗存普查统计,湖南境内现存清代以前建造的古桥梁就有三千余座。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清代以前建造的古桥按结构可分为磴步(跳岩)桥、浮桥、石拱桥、石梁桥、木梁桥、廊桥(风雨桥)六类。其中,廊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书籍中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2009年3月成都盐市口出土的汉代廊桥遗存,进一步确认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这种桥上建有廊屋以蔽风雨的古桥,按梁体结构分,可分为石拱、石梁和木梁三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廊桥保护利用专门提出了一个原则:“当地民众尊重历史工程原理和天然材质建筑艺术,廊桥也成为美丽的乡村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政府也保证了廊桥能继续成为周边乡村公共集聚的场所,因此,与廊桥息息相关的根深蒂固的当地社会文化传统也能得以长期保持下去。”可见廊桥价值之大,国际社会对其关注度之高。
我对于廊桥的向往,最早源自电影《廊桥遗梦》,主人公缠绵的情爱使优美的廊桥更显风韵。接着,看到了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三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如今犹存,唯这古老廊桥只留于画中,留下了我诸多的叹息。后来,全国各地出差,看的廊桥就多了,永康西津桥,号称中国廊桥之乡的浙江泰顺北涧桥、溪东桥、仙居桥、三条桥、薛宅桥,德化的登龙桥、广济桥、济虹桥、粹美桥、湖春桥、富泽桥、长寿桥、福田桥,安徽歙县许村高阳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四川华蓥市的五星桥、福建长汀永隆桥,都得以观瞻,而湖南省境内的廊桥也有不少,已完成调查、勘测的廊桥(风雨桥)215座中,邵东的洪桥,洞口的水东桥,绥宁的西河桥,通道的怀福桥、回龙桥、普济桥、文星桥、接龙桥、普修桥,芷江的龙津桥,零陵的双济桥,道县大车坝的濮水桥,东安的斩龙桥,宜章白沙的观音阁桥,岳阳的三眼桥,涟源的温江桥,溆浦的万寿桥,泸溪茅茂田风雨桥等七十余座,我皆有幸登临过。
但我接触与学习旅游以来,最最渴望的是到宁乡沙田镇杓子冲的惠同廊桥去走一走,不仅是因为它是湖南仅存的石梁廊桥,而且因为这里流传着毛泽东、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等一大批革命先辈的故事,让我这从小生活在红色文化中的读书人,油生仰慕之情。可机缘偏捉弄人,总是因这因那,阴差阳错,就在做芙蓉山历史文化研究的几年内,我二十多次走近过其附近地域,甚至有次专程驱车前往,偏遇洪水冲塌路基只得悻悻返还,近在咫尺的惠同廊桥还未一睹过真容,让我耿耿于怀。幸好,这次湖南省县域文化产业研究院组织道路桥梁专家前往考察,捎带上了我,让我终得以一释鲠刺,一圆旧梦。
惠同廊桥原名会龙桥,始建于1835年,初为木制,桥长22米,宽4米,高8.9米,每孔净跨5.8米;清光绪25年(1899年)由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面、桥墩、栏杆、廊柱均为巨石砌成,廊房为木结构,亭内建有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民国16年(1927年)由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长兄何玉书倡修茶亭于其上,故后也称惠同茶亭。惠同廊桥是当时宁乡通往娄底、安化、涟源的重要主道,也是楚江的重要支流涓水河上的第一座古桥,是长沙地区现留存下来的唯一的古廊桥,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惠同廊桥重修,为两墩三孔平桥,副省长杨泰波为其题写桥名,长沙市委副书记余合泉为之作《重修惠同桥记》,更使其声名大振,游客顿增。
车子转过芙蓉山支脉七里山那陡峭突兀的一段山路,即可远见那石砌的券门,上方杨省长题写的横匾“惠同廊桥”四字苍劲有力,让人生出肃穆之感。光绪年间那次重修留下的桥头石拱门及清末举人岳蔗的题联保存完好,桥西联曰“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树;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金瓯”,桥东联曰“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刻字潇洒飞逸,难怪1917年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的毛泽东、肖子升游学到此时会对其大加赞赏了。据传,毛肖二人与何叔衡在此小憩探寻救国本源,还一时诗兴大发,举杯对赋,留下有游学文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美言。桥头有当年邑人岳衡作的《惠同桥碑记》,从其所记可以得知桥名“惠同”的缘由:一是“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二是“有亭以憩行者,炎熵渴饮,开畅烦襟”,三是“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之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四是“桥以上平畴开旷,居氓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于此”,总结之是“遂易会龙之名而额曰惠同”。
桥梁本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惠同廊桥也是如此。其廊屋北有木结构房屋3间,南为行人道,砖砌山墙、桥面、桥墩、桥中间护栏,硬山顶,覆小青瓦,桥墩饰蚣蝮纹有驱邪意,桥面刻有“永禁推车”、“驱逐强丐”等字样。廊屋既有保护木梁防止腐朽及遮阳避雨的实用性,又能体现出重阁飞檐、有亭翼然的艺术价值,还能加重桥身重量以增强桥墩经受洪水冲击的抗力,古人的智慧确实让人翘指称颂。
到最富盛名的茶亭。亭为木制结构,黛青小瓦,飞挑檐角,古朴雅典,梁上雕花精美细腻,双凤朝阳图栩栩如生,还有形象逼真的日、月、刀、剑刻画,技艺甚是高超。据记载,亭内原有桌椅、茶具等,还有专人负责免费提供茶水。茶亭东侧有集宴亭,供开会、娱乐所用。桥两侧各有杨柳4棵,皆为古木,但已经不是原来所栽种有之,原种的早在“大炼钢”时代投进了火炉。补种的几棵也颇有些年份了,蓝天白云下垂柳青青、碧波相映,也确有景致。桥正面前方不足100米处原有占地七亩多的戏台,常有戏班子在此唱戏,现在虽已不存,但还有人在此练声拉琴,过去的情景犹可怀想。坐在茶亭,静声凭窗眺望,远处七里山隐约如黛,有如画的景色,近处涓水潺潺缓流,如同在讲述以往;以巨石兀立如笋而得名的石笋村桃红柳绿,阡陌纵横,晴空朗日下草青花亮,清新如镜。这时,思绪蹁跹,已经由不得自己了。遥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谢觉哉回乡,茶亭驻足,忆往昔岁月而神情凝重,交代当地官员保护好古桥,殷殷话语,犹在耳畔;时间推向此前的1927年,作为中共农委主任的毛泽东再来此地,在此茶亭与百姓细语交谈,听取当地百姓心声而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打下腹稿;再往前推,何梓林(民国初少将、孙中山的侍卫武官)、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清未反封建领导人)六位宁乡籍革命志士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在此地以茶当酒,结盟兄弟,誓“以民族事业为已任,共同寻求救国之真理”,其音铮铮,如同钟鼓轰鸣;更向前的光绪年间,茶亭茶香正浓,一群书生或举杯作赋,或三五闲谈,或看古戏评时事,或静心收目品茶,时有不远处建于明朝元年的云阳庵钟声敲响,梵音出自香火,朝拜的人群络绎出得寺门……历史的书卷在翻动,缥缈的情怀还沉淀在岁月深处、繁华当中,抹不去的风景呵,携带了多少诗文画轴让人不能释怀。难怪宁乡梅家湾人梅尉南(1884—1948年,字严宣或严仙,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黄花岗起义,后任民国陆军部机要秘书、湖南军资处长、宁乡等六县县长等职)要赋诗说:惠同桥畔诗文多,山麓荷塘映月波;何公应怜沩涓草,一路高吟凯旋歌。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只有在如此灵性的山水和厚重历史底蕴当中,才会培育出得那些报国负重、慷慨赴难的志士啊!如此,就更能理解余合泉《重修惠同桥记》中所说“美兮,虹融双涧,桥新如画;幸矣,躬逢盛世,华夏复兴;善哉,传统生辉,和谐久远”饱含的深情了。
观完惠同廊桥后,我又随同桥梁专家考察了距此下游二百米的双河桥(单孔石拱古桥,旁有新近建得的育婴堂双河桥),以及同在沙田的大江石桥(由罗翊泰倡建,是宁乡境内规模最大的麻石质地平板梁桥)、太和桥、七星桥,皆是清朝的建筑,又几乎同样传说着毛泽东、何叔衡等革命先辈的故事,令我对这方土地敬仰尤加。离开时,我们特地又绕回惠同廊桥远瞧了一眼,桥巍巍,墙森森,夕霞染红,如一面旌旗!
Hash:5c146a17fc9c84b005d8d684809618391bf818ef
声明:此文由 方志长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