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元寺拟复建,牵出与县西巷的“往事”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12月2日,济南市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意见稿,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为”一轴穿两带”,未来佛慧山景区将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开元寺进行复建,新增文峰塔、飞燕亭等景点。
开元寺有望复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座济南名寺,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和济南老城区的县西巷开元寺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遗址犹存
佛慧山开元寺历史悠久
漫步佛慧山,在其东南峰下,深涧之中,有一座古老的寺院遗址——开元寺遗址。历经沧桑,寺宇早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大殿遗址后面的石壁上,有三层佛教造像龛。最上面一层因为比较高,所以保护得也比较好。下面两层造像则破坏严重,造像的头基本都被砸坏,而唐宋以来各代题刻尚较完整地留存于崖壁之间。虽然如此,群山掩映之中,此处清泉漱玉、万木葱茏,景色依然清幽。
佛慧山开元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见早在隋代,佛教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此处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间重修。
到了明初,济南老城内开元寺地块被政府征用,僧众被迫迁徙,一部分到了县西巷北端的康和尚院,亦即今钟楼寺遗址一带;另一部分则迁徙到了城南的佛慧山中,佛慧寺从此改名开元寺,延续香火至上世纪50年代。
考古发掘
县西巷开元寺规模宏大
正是因为济南老城内开元寺部分僧众的到来,才令佛慧山中的“佛慧寺”改名开元寺。因此要了解佛慧山开元寺的历史,理应了解济南老城区内开元寺的一段考古往事。
话要从2003年说起。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铭告诉新黄河记者,那一年,位于济南老城区中部的县西巷拓宽改造,建设部门要在地下进行污水管道的施工,李铭知道,根据文献,这里很可能埋藏着开元寺遗址,就立即赶往工地察看,但施工人员说只是打竖井弄顶管,不会大面积挖掘,因此不用进行考古发掘。没想到顶管顶了大概一百多米顶不动了,一座石佛挡住了去路。经过多次努力,考古工作终于得以进行,此后的2003年5月、7月、8月和2006年9月,经过发掘,考古人员发掘出80余尊从北朝到宋代的精美佛教造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发现的一块宋代石碑,清楚地记载了这座地宫的修建年代约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或稍后,地宫当初是为了供奉“杂宝经藏”所建。当然,石碑也证明此处确为宋代开元寺所在。而县西巷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揭开了济南老城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开元寺的神秘面纱。
2012年初,当时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对宽厚所街明代郡王府进行考古发掘时,将重点放在宽厚所街西北地区,试图考察开元寺南界,果然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寺院遗存、经幢残件和莲花座等文物,这说明唐宋时期开元寺可能一度到达过这里,充分证明开元寺规模之宏大。李铭说,种种迹象表明,县西巷所在地存在一座始建于北朝晚期的寺院遗址,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开元寺,但具体叫什么名,已经无从考证,“唐代时,该寺院改名为开元寺,成为唐宋时期济南城内最大的寺院。至明代初年,开元寺地块被政府征用。开元寺原址中心地带后来被用作明清时期知府衙门,现在为山东省政协所在地。”
清幽之至
开元寺胜景或再现
如今我们漫步佛慧山开元寺遗址,林壑幽美之中,或许也可以通过前人的文字描述,来遥想当年寺庙和山色融为一体的美景。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如此描述民国年间的开元寺:“这里松柏参天,柳槐成行,一片浓绿,间以红墙,仿佛在沙漠里走进了一片绿洲。”近处“有几处供殿,佛像庄严。院子里有一座亭子,名叫静虚亭。最难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泓泉水……名之曰秋棠池。洞中水池的东面岸上长着一片青苔,栽着数株秋海棠。”
2010年,济南市人大代表刘永海就曾建议在佛慧山重修开元寺,他认为,历史深厚的开元寺建成后可与千佛山遥相呼应,相映生辉,形成一个具有济南特色的旅游观光链条。如今开元寺有望复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再次领略寺庙与山色融为一体的美景了。(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钱欢青)
Hash:3ca52a61028481737c6d959acd43a02aaabcf283
声明:此文由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