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百岁青砖“鬼楼”
在三水区政府大院内,有一座房子显得与众不同:这座只有三层楼高的建筑为青砖建筑,体量较小,与周边体积庞大的高层建筑相比,显得极为独特。它就是传说中的三水“鬼楼”,其前身为外国传教士的宿舍,建于1913年,到今年恰好整整100年。
百年间,三水基督教从萌发到开枝散叶,从枝繁叶茂到被“腰斩”,而后复兴。百年间,三水基督教会数易其址,昔日的痕迹几乎无从寻觅,但当年精心筑建的传教士宿舍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三水基督教百年发展史难得的见证者。
“鬼楼”门前的百年大树。
独特建筑 藏身区府大院
在三水区政府大院一角,藏身着一座古朴的建筑,楼高三层,用水磨青砖建成,周围古树环绕,显得愈发特别。而古建筑的周边,则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物,青砖建筑置身其间,似乎有些不搭调。
“先有这座古建筑,后有区政府大院。”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这座楼曾是外国传教士的宿舍,因为楼里居住的是洋人,所以当地人又称“鬼楼”。如今这里变成了三水区档案局的办公楼,植伟森就在这座楼的第三层办公。
小楼总体上呈L型,有两扇门可通向屋内。门口及北侧栽种了大叶榕、木棉、白玉兰等树木。走进楼内,狭小的厅内有一座楼梯,木制护栏早被人摸得滑溜溜的,楼梯三折回旋,宽度仅80厘米,从一层通向三层。梁、柱、阳台等细节处显示出西式风格。除此之外,这座青砖建筑还有西方元素,此楼虽然年代久远,但用到了钢筋、水泥、地砖,且均从国外运来。
三水区政府大院内的“鬼楼”掩映在大树间。
“鬼楼”今年恰好百年
翻看资料,植伟森惊喜地发现,这座外国传教士的宿舍建于1913年,至今年恰好100年。1995年编成的《三水县宗教志》记载:1913年,华人牧师钟俊生在西南街尾买得一块地,建楼一座,作为外国教牧人员宿舍,并用来接待过往外国传教士。而教堂在武庙口牛圩附近。
三水区基督教西南福音堂的教士陈爱容说,三水基督教分为浸信会和神召会两大教派。浸信会是三水人自办的教会,神召会是美国传教士祈理平来三水创办的。基督教会在三水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1914~1930年间兴盛,基督教徒达数百人。
关于三水基督教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水县志》记载,是年,广州市东山基督教浸信会牧师张立才等人来西南,会同在当地行医的西医师林玉山筹划设立“西南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选址于原西南火柴厂斜对面一间两层砖木结构大屋,教会开始在三水生根。
在民国期间,教会创办了学校和慈善机构,如培善女子圣经学校、宝恩学校、提多女校、华南小学、培正小学、培德女子小学等。其中,创办于民国3年(1914年)的宝恩学校位于芦苞,学生百余人。教会还曾在西南办过医务所,为贫苦大众赠送药品;并开过孤儿院,收养10多位孤儿。抗战时期,还曾施粥救济难民。
“鬼楼”的方形旋转楼梯颇具特色。
“鬼楼”少数地方还保留着当年进口的瓷砖。
从传教士宿舍到政府办公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水基督教两大教派合二为一,开始摆脱外国基督教会,走上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道路。
其时,洋传教士离开了中国,三水的传教士宿舍当然也被空置起来。不久,当时的三水政府搬到了如今的位置,“鬼楼”也被利用起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都是县武装部的办公楼。两层楼不够用了,就仿照原有风格,加建了一层,形成了如今三层的格局。
上个世纪90年代,武装部从“鬼楼”中搬出,但该楼仍为政府办公地点,先是卫生局,2002年档案局迁入。在植伟森看来,让从事档案、地方史志工作的人在这座古色古香的楼房里办公,倒也使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后,三水基督教动荡起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水的宗教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教牧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从1966年开始,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6年之久。
直至1982年,三水基督教会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教会被占用的各项房产得到退还。当年12月,三水基督教会在西南举行庆祝圣诞及复堂典礼。1995年,三水西南福音堂也从人民路旧址搬到沙头。
百年历史转瞬间,都浓缩在一本薄薄的史志中(仅35页)。百年后,我们再次寻找基督教的足迹,都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昔日的教堂建筑,早已无了踪影。只有1913年建成的传教士宿舍,材料货真价实,建筑牢固,未受破坏,至今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Hash:21298b66561f8afe4bfb5d36b62e7961c439db6c
声明:此文由 金羊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