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我,两代馆长一样情怀

□讲述者 石磊(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

□采访记者 赵娜 郑学良

我叫石磊,是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我在黄河岸边长大,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认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托克托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的父亲石俊贵一生热衷于保护与研究黄河历史文化。他很喜欢搞收藏,沉醉于研究文物,揭开它背后的秘密,即使在过去那缺吃少穿的年代,他也会省下钱买好多有关文物的书籍,细细琢磨,潜心研究,把大部分的心血和钱财都用在文物收藏和研究上。在父亲看来,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具有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朽价值。

1992年,父亲将全部的藏品捐赠给了国家。现在,托克托县博物馆中80%的藏品,像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瑰丽历史的“云中”戳印残陶片、北魏双鹿纹铜饰牌、元钧窑碗等重要文物,都是他捐赠的。早年间,托克托县还未成立文物管理部门时,父亲就开始义务保护县里的不可移动文物,只要发现有人随意破坏古墙、古建他都要去管一管。同时,他还积极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现在,托克托县的1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能保存下来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县里成立文物管理所后,父亲负责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县博物馆成立后,他任馆长,期间还发生了不少趣闻。有个放羊老汉在放羊时意外发现了一件文物,之后他来文物管理所找我父亲。当时我父亲出差了,我就和老汉说,先留在我这儿。我当时担心老汉把咱这儿出土的文物卖出去,结果老汉说不见到我父亲谁都不能给。之后,我又去老汉家说了两回,也没说动。最后我又托亲戚去了一回,老汉答复已经卖出去了,没承想“三顾茅庐”也没起到作用。我父亲回来后去老汉家问情况,结果老汉说:“我没卖,就等着你石俊贵呢!”

我小时候父亲就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一有时间,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们在县里、村里到处逛,边逛边给我们讲历史故事。对他而言,走街串巷,深入田街地头,探访古迹,早已成了一种人生乐趣。

由于从小受父辈的熏陶,我也对这些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如今,我也像父亲那样满城满村地溜达,我认为只有关注历史过程中留下的一点一滴的信息,收集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体味到当地的人、当地的文明、当地的发展。工作之余,我就来黄河边寻找文化的发展足迹,有时会捡到一些小石头,瞧,这些石头很有特点,形状各异,通过研究比对,我发现这些石头是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制作工具的原材料。平时,我也会像我父亲那样给来博物馆的学生们讲讲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讲如何保护文物。我觉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财富,要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们将璀璨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记者补记】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南倚黄河、北靠“古城”,这片热土因黄河而生,黄河也赋予了它独特的神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被考古界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新石器人类遗址。公元前390年,赵武侯在此筑云中城,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36个郡,其中云中郡就位于托克托县境内。这座已有近2400年历史的古城,观其遗址,城池轮廓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托克托县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政府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将“托克托剪纸”“托克托吹歌”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制完成了《云中郡故城城墙与二道路墓群抢救性保护工程施工方案》,推动“双墙秧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他们创作出《土豆情》《双河春汛》《英雄李裕智》等精品剧目,办起了“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开河鱼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春节,大批游客都会来到托克托县欣赏寿阳鼓、黄河九曲阵、皇杠等“文化盛宴”。

【数据】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博物馆于1992年建馆,投资70多万,展出面积500多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3000多件,实现了当年建馆当年开馆。2002年投资200多万进行了扩建,2003年装修完毕开馆,展出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米,建有历史文物、历代钱币、野生动物标本民俗4个展厅。现如今,馆藏文物达到5000多件。(讲述者石磊(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采访记者赵娜郑学良)

(责编:刘泽、张雪冬)

Hash:1fa87f4d09c1425ed8669c4f531c8e2b485c11fd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