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 ​斋公采药济苍生

斋公采药济苍生

“阿弥陀佛。尔的阳寿虽然已尽,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念尔多行善事,普救众生,近来更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采集草药,熬汤煎水救治被瘟疫折磨的老百姓。现在就放尔回去,并给尔增寿三十岁……去吧!”地府判官说罢,一掌将斋公推出阎王殿。

斋公从昏迷中醒过来,睁眼一看,身后的岩峰依旧高高耸立,对面的松林一样油葱苍翠,脚下箐沟里的流水还是那么潺潺有声。“哦,一切照旧,我真的没死!唉,人能死而复生,实乃德之造化!”此时,他才发觉自己躺在窜满黄果儿刺的乱石窝里,手足多处被划破,流出的血染红了石子,脊背心也像锥刺一样疼痛。 他挣扎着出了刺蓬,站在岩脚,随手扭了把青蒿叶,擦去手背上的血迹,猛然抬头一看,但见自己的竹篓还挂在岩边摇摇晃晃,仿佛在向主人招手。“呜——老天爷!那是多么悬、多么高啊!若用索子量,至少有十五六丈吧!”斋公惊叹道:“天呀!若非菩萨保佑,贫僧定将粉身碎骨!”斋公忍住脊梁骨钻心钻肝的疼痛,一步一爬回到观音寺,边疗伤边为百姓配药....”

观音寺建在山达铺侧面的“鸡冠山”之巅。寺址地势高亢,空气清爽,此地与永平木莲花山隔江对峙。寺院三进两天井,殿宇辉煌,雕刻精细,除了塑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其他佛像尚有60余尊,形态各异,凡佛教所敬仰的神佛皆备。

幼年时,我同小伴儿们曾多次登上“望江楼”,在那里不仅可以清晰地见到澜沧江水像一条滚龙起伏迭岩绕过层层山坳朝东南方向流去;而且对面的永国寺金光寺,以及大理苍山概貌亦收眼底。

相传,该寺乃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遁迹空门”,立足云南时所建。原址本来选在木莲花山,竖柱之日一根大梁突然腾空飞来此间,“开山祖师”随即到此地考察,发现“佛祖指点”的寺址就在丝绸古道旁,两相比较,这里交通更为便利,可以省钱省工,于是决定建在此地。

观音寺原先住有和尚尼姑十多人,出出进进,热闹非凡,几经风云变幻,香火渐疏,加之缺水(吃水需下山约两千米地挑),大部分僧尼另谋“高就”,到了解放后,寺里就剩下本故事的主人公和一位老尼。

斋公偶尔下村子替人看病,遇上荤菜也拣上几箸,久之,少不了也就出现“僧不僧,俗不俗,斋公床边卧尼姑”的猜想,不过到晚年斋公完全形成驼背,下巴颌几乎抵着膝盖骨,走起路来十分艰难。且说,1942年5月4、 5两日,保山城连遭日机轰炸,死伤人数当以万计;尸积成山,无人掩埋。诚如李根源先生在《为保山惨变乞赈中通电》中描述的一样“……一月之中,死者未埋,浊气熏天,血腥触鼻,乌鴞啄食,制犬随啮……过后不久,瘟疫流行,殃及城乡;水寨作为迤西咽喉之地,流动人口往来频繁,正所谓“一头老牛不吃草,相继传染得一坡”, 因此瘟疫(霍乱、鼠疫)在古道沿线的村庄迅速传播,水寨人在日本法西斯制造的那场灾难中死亡近1/3。然而观音寺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们,在斋公的指导下,应用野蒿、罗汉香、臭灵丹等草药熏屋,用石灰、硫磺喷洒住地,并在路口设卡,对从外地归来的村民实行隔离,故而避免了较大范围的传播。

斋公在一本中医书上看到石仙桃能治“霍乱转筋”,遂不顾攀岩涉险到处去寻找。那日他便是因发现观音寺右侧的“玄女峰”石缝中长有一蓬石仙桃,因而背起竹篓,捏上小锄头,绕道攀上岩窝。

他先将竹篓挂在从石缝中长出的羊角香枝上,然后伏在岩边,正伸手去拔石仙桃,不料从岩窝里窜出一条四脚蛇奔入他怀里,他一紧张,手一松,一个后趔腰跌下。性命虽然保住了,但因脊柱挫裂,导致终身驼背......

来源:《霁虹》

编辑:甘 湉

Hash:6315f111024dace7803bdbae295649cb309bab91

声明:此文由 文化隆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