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祚祈福双塔寺
作者:白尚立
制作:心安天晴
图片提供:白尚立 说永祚寺人们不一定知道,如果说双塔寺,那就知名度高了,因为寺中的双塔被誉为“晋阳奇观”,是古太原八景之一——凌霄双塔,又是太原的标志。其实,这双塔是永祚寺中的两座砖塔。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坐落在太原市迎泽区郝庄村南的小山岗上,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包裹。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就像一双孪生姊妹,其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文笔双峰。
永祚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建筑别致,结构精巧,所有建筑均由砖结构建筑而成,是我国古刹中不可多得的别致寺院。全寺以寺北大戏台、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布局。确切地说,姊妹双塔不在寺内,其位于大雄宝殿后侧附近的东南向。
寺前是一宽阔的广场,靠北部有一东西向大椭圆形水池,把广场和戏场分隔。池中有水,清澈见底,水中有鱼,锦鳞戏泳。汉白玉玲珑小桥横跨其上,它造型别致,雕刻精致,俏兽掬态,惟妙惟肖。
大戏场平常为太原市公交车郝庄始发点,最北边是一座雄宏大气的大戏台。这座戏台吸收了汉民族古建筑的特点:飞檐翘角,插飞琉璃瓦,兽脊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古色古香。戏台宽阔,空间硕大。背景屏两侧是两两深红色大圆柱,大圆柱两边分别是见方的飞龙彩釉浮雕;台面两两淡红色露明柱分列两旁,与正上方的匾额相配,相得益彰,肃穆庄重,巍严古朴。正中匾额为“篆正乾坤”,两内露明柱右书“双塔凌霄牡丹溢彩千年龙城开新宇”,左书“诚信传承公道远播三晋明珠沐春风”;两外露明柱右书“板奏锣鸣弦歌管唱郝庄大戏方起”,左书“将勇兵强马啸人欢九州盛业正酣”。
沿三十四级蹬道拾级而上,汉白玉栏杆分列两旁。抬眼望山门,巍峨古朴。正上方“永祚寺”三个金字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山门两边是方形蓝绿相间飞龙彩釉浮雕,山门装饰,传统美奂,砖砌斗拱配以琉璃锦瓦,连同青灰面及两旁的红色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浑然天成。传统的一对石狮子雄踞两侧,既显威武神圣又增添了些许悠悠佛韵。
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为永祚寺。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目前,寺院中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这里绿树红墙,牡丹溢香,争奇斗艳,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松柏凝翠,黛色参天,肃穆幽静,古色古香。寺院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坐北朝南的习惯,因势而建,居高临下,可谓背靠太行群峰,面俯滔滔汾水,特别是登塔环望,太原全貌尽收眼底,身临其境,实让人心旷神怡。
整个寺院有三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结构布局不同,风格色彩各异。进山门直接为第一进院,周边乔木耸天,砖池内牡丹葱茏。东厢房现辟为“双塔印社”,西厢房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正是暑假期间,游人甚多,一进山门便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免费做导游。听着他们童稚的流利的普通话解说,你会惊叹于传统与时尚是如此的汇聚交融。二门后侧两旁各有一株白皮松,松树前是形态各异的一对蹲石狮,过二门则进入第二进院。
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亦称牡丹园,遍植各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回首院门,一幅楹联把寺院的地位作用尽数表述。右书“福登造双塔名称宣文危冠浩荡华夏”,左书“夕阳披半岭朝溢永祚鸟瞰锦绣并州”。这个院很大,主道两旁砖池牡丹墨绿茁壮。东首过月亮门是“墨园”,园内周边侧柏参天,塔松阅兵,绿荫四蔽。坐边小憩,清新凉爽,宜人无限。几亩圆形砖池内各种牡丹尽展雄姿,或卧或躺,或立或倚,或虬或直。虽已过花开盛季,但我们可以完全想象牡丹盛开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俏丽的荷包牡丹,亭亭玉立的似荷莲,始终如一的烟绒紫,春来早的凤丹白,顽强生命力的紫斑牡丹,坚守岗位的金阁,晶莹光泽芳香宜人的夜光白,洁白如雪的白雪塔,还有洛阳二乔,花开百朵的洛阳红……“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在众多的花卉中,牡丹色、香、姿、韵独领风骚,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历来被奉为庭院珍品,并被尊为“国花”,为天下所珍爱。永祚寺现有各色牡丹6000余株,其中牡丹名品“紫霞仙”更为珍贵,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牡丹,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每至春日,新枝萌发,群葩怒放,满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听小志愿者介绍,永祚寺牡丹花开最早,花期最长,数九寒天就已孕育。我不禁一颤,想起了《牡丹之歌》 。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西首是正在兴建的一处院落,站在高处望去,殿台楼阁交相辉映,错落有致,琉璃殿顶此起彼伏,色彩各异,灰色殿宇与红色围墙构成了一幅古韵悠悠的油彩画。在此院与彼院的间隔墙壁上布展着寺院春天牡丹花开的图片展。南首正门两侧是几座关于寺院的石碑,或古或今,或楷或草,或隶或篆,尽显文化内涵。过三门进入第三进院。
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也称礼佛院。整院面积跟第一进院相当,十字过道把院一分为四。上首即大雄宝殿前是一株明代丁香树,树叶繁茂,遮阳蔽日,树枝虬然嶙峋,尽显风骨;另一株是明代紫霞仙牡丹,虽经历几百个春秋风霜,干老枝虬,却仍苍劲旺盛。下首是两株黛色参天的侧柏,其余空隙皆为牡丹。东厢房为客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至四十年(1608—1612),面阔五间,长22.5米,入深9.5米,为穹窿形无梁砖仿木建筑,是寺僧接待香客之所。西厢房为禅堂,与客堂相对称,是寺僧诵经念佛之所。禅堂、客堂目前为山西佛塔建筑展览室。塔,起源于古印度,最初是供奉或收藏舍利、佛像、佛经或高僧埋骨的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它与中国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派生出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所用材质有传统的夯土、木材、砖石、陶瓷等,结构有楼阁式、亭阁式、金刚宝座式、无缝式等,承载并汇聚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建筑、哲学、科学等诸多因素。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古建筑遗存以绝对优势高居全国首位。就塔而言,其形制、平面、外观、内部结构、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有不少奇特古怪之塔并称全国之最,因而山西也被称为“中国古塔展览馆”。山西现存北魏到清末古塔500余座,形制各异,结构多样,这里选取了30余座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塔拍照布展。这些古塔大部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而也是我国塔式建筑的珍品。
上首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正面三门一字并立,上书“大雄殿”“清净”“庄严”,中门洞开,门前一座铜铸中空宝塔形香炉,馨烟缭绕,香火不断。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长19.35米,入深11.3米。其殿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建筑,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俗称托木、插角)、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內施拱券(建筑物上部筑成弧形的部分,除承受重负外还起美化装饰作用)顶,不用一木一钉,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殿內正中供奉高达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为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礼佛场所。
大雄宝殿顶上还有建筑。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个方丈院,沿着院内紧贴禅堂、客堂的拾级而上,即可登上大雄宝殿的顶上建筑——三圣阁。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拱,层层出挑,叠涩(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砌法,用砖、石、木材等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天花是遮蔽建筑物内部的构建,而建筑内部呈穹窿状的天花时称“藻井”,这种天花的每一格为一井,以花纹、雕刻、彩画饰之,故名藻井),是我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据工作人员介绍,殿內原有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右边是观世音菩萨,左边为大势至菩萨),现供的是明代塑的三大士(指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士为梵文音译,意为伟大的人,是对菩萨的通称。宋徽宗宣和元年曾下诏书,佛改称金仙,菩萨改称大士,僧人改称德士)像,工艺精湛,也属于明塑中之佼佼者。
第二进院的西南角有一腰门,出腰门绕行拾级可到达双塔脚下。这里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牡丹井然,碧绿无涯,地势较高,寺院布局景致一览无余。双塔周边称塔院,也许是地势较高的缘由吧,也许是永祚寺以南为上的缘故吧,这塔院也叫上院。而这塔院的轴线并非正南直北,而是东南——西北向,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特别是道家以东南之气祈增文运的寓意。沿这一轴线依次有新塔、过殿、旧塔和楼阁式的后殿。
永祚寺双塔是现存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双塔雄伟恢宏,魏然高矗,直耸如笔,因而有“文笔双塔”之美誉,更有“双塔凌霄”之赞誉,故而被誉为太原的标志,在双塔西南部立有“双塔凌霄”石碑一座。双塔并不是同时建成,东南塔稍早,为文峰塔;西北塔较晚,叫宣文塔,是座舍利塔。两塔相距近50米,均为全砖石结构,只在各层角檐内装有一根挑木,构建技巧十分精湛,国内独创。遥望二塔,高度相当,风格协调,古韵悠悠,特别是塔身突出端挂有风铃,微风吹过,清脆作响,更具有古寺古塔的味道。近处细看,方见各有其妙:东南塔为素砖所砌,塔上雕刻比较清素,饰有牡丹叶子,塔身收分很小,也就是直径基本相同,故而挺拔壮美;西北塔为琉璃剪边,雕刻华丽精美,塔身收分明显,饰有莲花,外形俊朗秀丽。
也难怪,两塔的建筑意义不同,所以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西北塔叫宣文塔,为佛家舍利塔。据说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很崇拜福登高僧,遂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并出巨资佐助建此塔,也许是还受早几年修建的另一文峰塔影响,遂取此塔名为“宣文塔”。宣文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底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的基座用沙石条砌筑,既质朴又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在建筑学中,枋是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或者与梁垂直方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而设置)、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每层的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的空处,嵌刻着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加,既美观又匀称。一连串的“阿弥陀佛”既表明了其为佛塔,又巧妙地添补了斗拱间平板的空间,可谓一举二得,独具匠心。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并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等,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部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堪称明代砖仿木建筑中的优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层开有两门,一为东南向,一为西北向,我入东南门拾级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听小志愿者介绍说,原来龛中有造像,毁于战火了。继续攀登,则进入塔外壁与内壁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1—7层无论形制还是结构没有多大差别,第一层始石级能容两人并排登行,登19级才能至第二层,感觉顶部空旷。每层四面均有瞭望门,中央天井直通塔顶。8层起,明显有收分,10层起,石级只能容单人登攀,最后一层只有11个石级了。到得顶层,顿感狭小压抑,此时更印证了塔底仰望时塔身呈流线型的轮廓。
虽然狭小压抑,但两两穿心风吹过,淋汗顿消,清爽无比。塔顶还是砖砌的藻井,伸手触抚,细腻光滑,细看砖壁,大小细微刻字无数,有词语,有名字。但凡攀登此处的总想做个留念念想吧,我想。
登高远望,太原市风貌尽数收入眼底。朝东望去,高楼大厦镶嵌在翠绿绵绵的群山中,太行路上的车流宛若一丝乳白色的飘带,随微风轻轻飘漾着。南向望去,近处的文峰塔跟远处的林立高楼掩映在青黛翠绿之中,不远处白云寺毗卢阁的殿顶影影绰绰时隐时现,那是大自然的一幅天然之作,文峰塔的全貌一览无余。转向西望,蓝天白云下,色彩迥异,鳞次栉比,近处青翠绿波中护拥着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转向北,寺院的全景尽现眼前,它跟远处的栉比大厦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既静谧又躁动,既传统又时尚,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汇聚与交融。
东南塔为文峰塔,文峰塔是区别于佛塔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其建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特别是封建社会多中科举;用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以求得完整无暇;借塔之高大来作为地标。由此看来,文峰塔在一定程度上很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早于舍利塔,但毕竟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平面呈八角形状,同是13层建筑,高度为54.76米(比舍利塔低2厘米),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等都与舍利塔大同小异,这些都反映了同一时期产物的鲜明特色。但它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更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了。文峰塔上下直径基本相同,直上直下,没有多少收分。这些差别也反映了两塔的设计建造在造型、技艺、风格上的不同。因文峰塔锁门不开放,故而我没能攀登,总感觉多少有点遗憾。
两塔之间是个过殿,里边正进行“法界梵音——中国明代古钟巡礼展”。有一种声音,属于心灵,渗透灵魂;有一种禅意,超然物外,置身自然。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当悠扬的钟声响起,漫过岁月,久久回旋,也许我们的心中会氤氲出一丝禅意。它不仅能召唤人们作息,同时还能荡涤人们的心灵。它,庄重悠扬,深厚绵长。看着各种各样的古钟,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声音,或置身车水马龙的路边,或高楼大厦之间,或宁静的寺院,这声音穿越时空,让我多了几分宁静,多了几分清醒,多了几分肃穆,多了几分神圣,因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梵音空灵……
文峰塔的南边是楼阁式的后殿,里边正举办一个根雕名家的根雕作品展,因不懂,故而草草浏览转身出殿。
1996年,曾带着未满10岁的孩子们来过一次永祚寺,记得双塔的东面有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好像还有革命先驱高君宇的塑像、安乐宫什么的。问年长者,说早些年分隔开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好些内容和什物转至牛驼寨太原解放纪念馆了。
站在山门前,回首寺院和双塔,在惊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结晶的同时,我又回味“永祚”。“君子万年,水锡祚胤”,永祚是不是“水锡祚胤”的略写?永,长也;远也。祚,传也;福也。永祚,是不是犹远祚也?看来确似有“永远流传,万世不竭”的用意吧。几千来,起源或横空出世于太原的真龙天子还真不少,所以才赋予了她“龙城”的美誉。周边龙山、天龙山、二龙山、五龙城郊森林公园以及龙城大街、天龙大厦等精神文化符号就是最好的佐证。不仅如此,永祚寺还用她博大的胸襟和护国佑民的本念指引人们祛邪扶正,寄托精神,安放灵魂,福慧双增,万事吉祥如意;指引人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引人们为善行义,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形成向上向善的人文大同,社会大同。真是永祚祈福双塔寺,慈悲本怀泽蒸黎!
放眼向北望去,蓝天白云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古韵悠悠的大戏台、玲珑精致的汉白玉小桥及东边高处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交相辉映,水乳交融。那是远古与现代的融合,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交融。
古韵悠悠独具魅力的永祚寺,我还会来的。
2019.08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Hash:674d0a30e2c63c0b629d0846090713fca13b4cad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