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藏|太原双塔寺宝贤堂集古法帖有奥秘:宋太宗为啥偏偏写成“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城古藏,
怀古思古。
从太原出发,
我们继续以影像访古。
由太原市文物局、
太原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继第一集
古城古藏|赵卿墓:庞大奢华的地下军团
第二集
第三集
古城古藏|千年佛舍利,照见晋阳城最生动的一段光阴
第四集
古城古藏|晋祠宋代小木作,谜一样的存在
本期特别推出第五集:
▲《古城·古藏》第五集 笔墨芳华
总策划:刘玉伟 于振龙
策划:冀晓峰 陈雅彬 常一民 冀美俊
王新生 王江 陈风
编导:史青龙 刘昕 韩萍 白杨
摄像:董虎凌 王冠
电子编辑:刘东海 刘雅静
包装:黄捷 王茂军
制片:韩萍
制片人:吴涛 姚震 宋立芳
监制:姬发军 王俊伟
总监制:李建国
出品人:刘玉伟 于振龙 冀晓峰
▲《宝贤堂集古法帖》
别看它样貌深沉,
内心却深藏锦绣。
刻痕所形成的笔锋,
好似从胞衣中自然生发。
法帖,
供人学习书法做范本用而得名。
在明代,
习帖更变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
精神的至高追求。
《宝贤堂集古法帖》,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
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
是迄今为止,
全国唯一保留原石的明代法帖。
162块刻石,
128位书家,
真、草、行、篆各种书体包罗尽显,
中国书法的兴衰流变,
被严谨忠实地保留下来。
上自史前仓颉,
下迄明代张弼。
情致与物相,
在这里一线相传,
步步卓绝。
530年前,
初生的法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臣幼好书法,父王因臣所好,
命臣采择古今字帖之佳者,
集成巨册……”。
为一睹芳容,
她的“粉丝”们都要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宝贤堂集古法帖》明拓本
刻帖之风始于宋代。
宋代有三大法帖名扬天下,
最早的一部是:
宋太宗下令编刻的《淳化阁帖》。
可惜原刻毁坏殆尽。
现在完整的宋拓全本只残存一部,
保留在故宫博物院内。
宋徽宗时,
曾命人刊刻《大观帖》。
北宋灭亡后,
便下落不明。
《绛帖》,
宋代三大法帖中,
唯一的一部民间刻帖。
此帖是北宋尚书潘师旦,
在老家山西绛州“摹刻勒石而成”。
而《宝贤堂集古法帖》则属集大成者,
它不仅收集了《淳化阁帖》、
《大观帖》和《绛帖》的精华,
同时还增刻了
晋王府内私藏多年的名人法书,
包括唐褚遂良、宋黄庭坚、
元赵孟頫、明宋克等书法珍品。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在这里,
东汉才女蔡文姬,
就展现出了她另一项不为人识的才华。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
《胡笳十八拍》中的声声离苦,
铸就了蔡文姬文学史上的不朽高峰。
宝贤堂内的一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更是将这位才女的手迹墨宝传留世间。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是唐代人崔颢的经典诗句,
然而,
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
宋太宗的御笔却写为了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黄鹤到白云,
经典在这里走出了一个奇妙的岔路。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穷尽世上最灵动的笔触,
品出人间最深情的意蕴。
她的华美本该毕恭毕敬小心翼翼。
然而,
大历史的脚步,
却在晋王府门外轰然响起。
明末清初,
太原屡遭兵燹,
晋王府在被大火吞没的同时,
宝贤堂石刻也随之散落民间。
清顺治十三年,
时任山西巡抚的白如梅崇儒重道,
命下属于马肆、断桥、荒砌之间寻访遗石。
清顺治十四年,
太原知府宗彝共同参与寻访,
石刻收回大半。
清顺治十六年,
太原知府宗彝将搜集回的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
置于太原府属后圃。
康熙十九年,
依据《宝贤堂集古法帖》初拓本,
又补刻了所失的53块刻石。
康熙二十年,
移至三立书院。
民国初年,
石刻移置于山西省督军府,
后又移存于傅公祠。
直到1980年,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被迁入永祚寺,
直到今天。
好在,
这一切,都回来了。
多少人,再一次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多少人,再一次慕名而来,
凝视欣赏。
石迹与墨迹重建的,
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惊艳与纯粹。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
双塔博物馆《宝贤堂集古法帖》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凌霄双塔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太原双塔寺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山西太原双塔寺
▲从宣文塔(新塔)拍摄坐在文峰塔(旧塔)
上的克拉克先生和随行人员
克拉克探险队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
▲1948年美国《时代》记者拍摄的双塔寺
▼
视频 | 太原广播电视台 太原市文物局
视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End
点击往期原创
▼
Hash:a4a61ad0fe8d959de9967bd210f732d07b6a94b9
声明:此文由 文博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