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唐陵之唐高祖李渊献陵
献陵是唐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后,太宗李世民为其父营建的,开始时间为635年阴历五月,当年十月入葬。《通鉴纲目》说:“初诏山陵依汉长陵故事……(虞)世南又奏:‘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于人力有所不逮。’……房玄龄等以为汉长陵(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以原陵(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之制,从之。”献陵位于三原县东北20公里的徐木原上(东经109°08′北纬34°42′),即徐木乡永合村东北。徐木原南宽北窄,西高东低,海拔高度约为500米左右。陵墓系堆土而成,封域10公里,在关中唐十八陵中封域最小。
[献陵封土·来源于网图]
[献陵封土·来源于网图]
献陵陵冢为覆斗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高19米。陵冢四周筑有墙垣,略呈方形,周垣东西长467米,南北长470米。四周墙垣上各辟一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本世纪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调查献陵时,东、西、北三门均有阙址存在,不知何时夷为平地,今已不存。陵园四角有角阙设置,西南角阙与东北角阙尚有遗迹残存。献陵原有地面房屋建筑378间,现存除以上地面遗迹之外,还发现了陵园内的献殿、寝殿以及陵园西南的下宫遗迹。
陵园四神门外各有石虎一对,身躯高大,姿态凝重,大小形制略同,但保存现状各异。
[献陵石虎·来源于网图]
朱雀门外石虎,东西列置,东侧保存基本完好。石虎身长2.75米,通高1.80米,胸宽1.00米;西侧石虎于1959年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展出,保存完好。青龙门外石虎,南北列置,间距37.50米。南侧石虎掩埋地下,石座暴露地表。北侧石虎、石座均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玄武门外石虎,东西列置,间距37.50米。东侧石虎掩埋地下,仅留石座于地表。西侧石虎、石座分离,石虎从腹部以下掩埋在土中,保存尚好。白虎门外石虎,南北列置,间距37.50米。南侧石虎、石座分离,虎腿和嘴部残,虎身完好;北侧石虎头、身、尾均完好,腹部以下掩埋土中。
[献陵石虎·来源于网图]
朱雀门外为神道,南北长575米,宽39.5米。神道东西两侧放置有大型石刻群,从南向北依次排列为:石华表一对,石犀牛一对,石人三对。
华表:东侧华表保存较好,通高7.4米,由方形础石、方形石座、八棱柱身、八棱顶盖组成。方形石座四面线雕花纹,座上浮雕二螭龙首尾相接呈环状,中央凿一卯,八棱柱身各面均刻线刻植物花纹,八棱顶盖上圆雕一蹲狮。西侧华表,地面仅存础石一方,柱身已掩埋地下,柱顶已残。
[献陵华表底座·来源于网图]
[献陵华表·来源于网图]
石犀:石犀位于华表之北70米处,东者完好,高2.12米,身长3.35米,体态硕大,生动形象,独角嗔目,作走动状。石犀与石座连为一体,为一块石料雕成。此石犀已于1960年搬至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西侧石犀已掩埋地下。
[献陵石犀·来源于网图]
石人:据当地村民反映,早年石犀以北还依次排列有石人三尊,均属东列,皆面西,高两米多,身穿长袍,双手持笏,文官模样,惜已不存。按唐陵石刻布置分析,西侧当初也应有对应的石人三尊。
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在陵冢东北部。正如当地民谣所称:“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孤兔竞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乃一片陵园之景象。
据《唐会要》卷二十一记载,献陵原有陪葬墓25座,即妃一、公主一、王十六、功臣七。具体为: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翼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凤,酆王元亨,徐王元礼,腾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王长楷,谭国公邱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按当时原有陪葬墓制度规定,陪葬墓的子孙亦可从葬,宫人亦可陪葬,实际陪葬墓当不止25座。建国后,经文物工作者多次调查,已发现尚存封土者26座,已经夷为平地封土不存者20座,已遭破坏及发掘清理者6座,共计52座。《长安志》记23座;《三原县志》记23座;,《文献通考》记25座;《关中陵墓志》记25座。
[献陵·来源于帝王陵研究会分享]
献陵陪葬墓区的范围东西4000米,南北1500米。现已发掘虢王李凤墓和房陵大长公主墓(发掘时封土已平)。从发掘的情况看,是唐代典型的斜坡墓道带过洞天井墓,墓中壁画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从壁画的表现形式来看,仍然显示着唐代墓葬的典型装饰风格。
本期的献陵就这么多了,敬请期待下一期《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各位亲,再会!
Hash:747f8f53f69501d3b51b33de6b0f98c7c71ad6f5
声明:此文由 奉先唐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