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魁忆“彭大将军”:给侄子侄女每人存200元,拒绝与外孙合照

彭德怀元帅指挥过千军万马,他是战场上的“彭大将军”,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后辈眼中的“慈父”。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和浦安修夫妇收养了许多烈士遗孤,比如革命战友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左权的女儿左太北。

彭德怀收养的孩子中,还有八位孩子,是彭德怀两位革命烈士弟弟的后代。这八位孩子分别是彭德怀大弟彭金华的一子一女,即彭梅魁、彭康白,还有彭德怀二弟彭荣华的三子三女,即彭启超、彭秀兰、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彭玉兰(彭钢)。

彭梅魁是彭德怀大弟彭金华的长女,从第一次见伯父,到伯父对她敦敦教诲,她有着细致的回忆。对于彭梅魁来说,1940年10月4日,是个刻骨铭心的悲痛日子。就在这一天,国民党反动派闯入湘潭彭家围子,叔叔彭荣华为了阻挡敌人,为二哥彭金华烧毁机密文件争取时间,中弹壮烈牺牲。

等到敌人踹开房间门,彭金华已经把名单、文件全部焚毁,气得敌人直跺脚。国民党反动派望着火盆里的灰烬气急败坏,把彭金华等同志给逮捕了。为了获得情报,他们对彭金华动用了百般酷刑,彭金华忍受着非人的拷打,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一个字。

7天后,敌人将彭金华等八名同志秘密杀害,彭德怀的两位弟弟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彭家围子的百姓们,偷偷将两位烈士的遗体偷出来,合葬在故居后山上。彭金华和彭荣华两位烈士牺牲后,敌人也曾搜捕过彭家八位孩子,想要赶尽杀绝。

但是在周淑身和龙国英两位英雄母亲的保护下,八位孩子在地下党组织的接济下,最终艰难的长大了。父亲彭金华牺牲的时候,彭梅魁才12岁,弟弟彭康白刚刚2岁,他们在母亲和婶婶的保护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5年,王震率领南下支队经过湖南盐埠,他受彭德怀委托,了解家乡的情况。王震和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得知了彭德怀的八位侄子侄女,还都在当地生活。王震派遣几名战士乔装打扮,找到了周淑身和龙国英,表明了来意。

周淑身和龙国英见到几位战士后,并没有欣喜,反而疑虑重重。在几年暗无天日的对敌斗争中,两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们,处处小心。现在八路军派人来了,她们还是有忧虑,担心这是敌人乔装打扮来骗她们的。

但是不去,她们将失去一次机会,两位母亲决定还是去见王震。在临行前,彭梅魁被母亲周淑身叫到身边,她交代大女儿:“如果我和婶婶回不来了,你带着弟弟康白讨饭,也要去延安,去找你伯伯。”

这是母亲生命的嘱托,好在有惊无险,第二天两位母亲满脸笑容回来了。第三天,孩子们被带到王震面前,王震笑着说:“孩子们,愿意跟我走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大声说:“愿意。”可是南下支队还有作战任务,王震明白带着这些孩子,是有生命危险的。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王震还是无法带走孩子们,王震看着彭梅魁说:“你个子小小的,会骑马吗?”彭梅魁刚刚打过摆子,说:“不会,但是我能走路,我能吃苦。”王震看着虚弱的彭梅魁,又问道:“打摆子的孩子是不是你呀?”彭梅魁则特意提高声音,说:“是,我妈妈从您这里拿了药,我吃了以后,今天就完全好了。”

王震看着围在身边的孩子们,也想要把几个大孩子带走,但是他考虑到战场的危险,最终还是决定把彭梅魁和彭爱兰留下来。在南下支队离开前,彭梅魁让王震给伯伯带去一封信,在信中彭梅魁写道:“伯伯,我们想念你,我们想要上学,想要到你身边去……”

到了1949年夏天刚刚过去,秋天刚刚来临的时间,湖南还没有全部解放,上级秘密把彭梅魁和彭康白姐弟接到了武汉读书。1950年1月,孩子们乘坐火车,被送到了北京,进入北京华北小学读书。

这时彭德怀还在大西北,率领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制定了西北地区三年经济建设计划。他每天工作繁忙,很少能够得到片刻休息,处理着手上繁重的工作。孩子们来到北京,彭德怀是知道的,但是他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北京见孩子们一面。

1950年6月,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们日思夜想的伯伯要见他们。孩子们破天荒乘坐有轨电车,来到王府井大街南口北京饭店。六个孩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上了楼,只见伟岸的伯伯,正在等待着他们。

彭德怀看到孩子们来了,喜笑颜开,第一次见孩子,却不知道要说什么。他摸摸孩子们的头,拉着孩子们的手,除了高兴还是高兴。彭梅魁也是第一次见到伯伯,见到了敬爱的伯伯,也特别开心。

彭德怀问孩子们:“你们是怎么上楼来的?”彭梅魁也是第一次坐电梯,就说:“楼下有一个房间,有人按了一下,我们就上来了。”彭德怀笑吟吟地说:“噢,那是电梯。”他仔细分辨着每个孩子,看着彭梅魁,就知道她是谁了?

彭德怀望着彭梅魁说:“你是端妹子吧?也叫梅魁。”彭梅魁点了点头,彭德怀又认出了彭康白,说:“你是金华的儿子吧?”孩子们都诧异了,伯伯从没有见过他们,却几乎全部把他们分辨了出来,这可能就是血脉的联系,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彭德怀让警卫员,拿出自己买来的糖果,一一分给孩子们。他又对彭梅魁说:“梅魁,你的信我收到了,你那时想要找我,现在不是见到了吗?”彭梅魁心中本来有许多话,想要对伯伯说,现在却也说不出话来,只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彭德怀关心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又问孩子们:“现在能听懂北京话了吗?”孩子们说:“刚开始上课听不懂,但是老师讲课的时候,都会写在黑板上,不然我们真听不懂。现在过了几个月,都能听懂了。”

彭德怀接着问道:“孩子们,生活上习惯吗?还缺少什么东西吗?”孩子们都是在苦水中长大的,来到北京读书,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他们回答伯伯:“生活很习惯,我们需要的都有。”彭德怀三兄弟小时候生活困苦,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全中国的解放,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进入亮堂堂的课堂读书,现在终于实现了。彭德怀动容地说:

“在旧社会我们穷人根本读不上书,你们能上学读书,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烈士们的鲜血和脑壳换来的,要有几个农民的劳动,才能供养你们一个学生。你们要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效力。”

孩子们听到伯伯的话,也异口同声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彭德怀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沉浸在幸福的团聚时刻,时光就像眨眼般就过去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上的路灯也亮了起来,孩子们还有许多话,还没有向伯伯说。

彭德怀提议:“孩子们,我们来合一张照吧。”于是,工作人员拿来相机,孩子们分立伯伯两侧,站在地毯上,照下了第一张与伯伯的合照。孩子们不愿意离开伯伯身边,彭德怀也想多和孩子们聊一聊,于是决定留孩子们住下。

工作人员又订了一间房间,给孩子们住,但是被彭德怀拒绝了,他让工作人员去退了房。彭德怀笑着对孩子们说:“咱们都睡在地毯上,好不好?”孩子们高兴地说:“好!我们就和伯伯睡在一起,我们不愿离开伯伯。”

彭梅魁知道伯伯明天还要工作,于是说:“伯伯,你年岁大了,明天还要工作,还是上床去睡吧!”彭德怀只说:“这是我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是大家团聚的日子,大家一律平等,这地毯多么柔软啊!打仗时哪有这样的待遇?”

伯伯说完这番话,孩子们动手搭起地铺,孩子们也都困了,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彭德怀则一一给孩子们盖好被子,彭梅魁回忆:“感受到久违的父爱。”第二天,孩子们恋恋不舍离开了伯伯身边,伯伯把自己买来的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具分给孩子们,送他们到北京饭店门口,直到看不到孩子们的背影。

孩子们继续刻苦读书,彭德怀则返回了大西北,继续为大西北的经济建设事业操劳。1950年10月上旬一个星期六,老师又找到了彭梅魁,告诉她:“彭梅魁,你伯伯叫你们,马上去中南海,并告诉了彭梅魁去那里坐车。”

彭梅魁只找到了彭爱兰,于是和彭爱兰急匆匆乘坐有轨电车,赶到中南海。她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中南海门口后,警卫也没有阻拦,她们就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中南海中。彭德怀这时的住处,明显是一处临时住所,房间内没有多少东西。

伯伯看到孩子们来了,笑着问:“你们吃饭了吗?”彭梅魁和彭爱兰又一次见到伯伯,高兴地回答:“伯伯,我们吃过了。”伯伯这时满脸疲惫,还时刻挂念着孩子们,他说:“目前我的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们,你们有学校,有老师,有困难学校会管的,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彭梅魁和彭爱兰静静听着伯伯说话,彭德怀担心孩子们有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于是又说:“你们有特别困难的事情,学校无法解决,就去找帅妈妈(帅孟奇)。不过,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找帅妈妈了。”

后来,彭梅魁才知道伯伯已经被任命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任政委,正在讨论筹备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事情。彭德怀是1950年10月4日,紧急从西北返回北京的,随即参加了“出兵援朝”讨论会。

在最初的时候,同志们大多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建设刚刚开始,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打这一仗。”彭德怀来到会场后,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可是,让敌人摆在鸭绿江岸,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最终,上级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德怀也被任命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任政委。这次,彭德怀见孩子们,也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在孩子们离开前,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记住,你们是苦孩子,更应该能吃苦耐劳。现在,全国刚刚解放,国家还很困难,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

这次,彭梅魁和伯伯见面时间匆匆,伯伯就忙工作去了。彭梅魁同伯伯第三次见面,则是在1951年2月21日至3月1日间,彭德怀从前线返回北京待了一个星期。老师找到彭梅魁,说:“你伯伯想要见你们。”

彭梅魁找了半天,只找到妹妹彭玉兰,两人又乘坐有轨电车,来到伯伯住处。伯伯这时脸上没有笑容,身体疲惫,见到孩子们,关切地问道:“孩子们,学习吃不吃力呀?生活中有困难吗?”彭梅魁看到伯伯工作繁忙,回答道:“我们六个人身体都很棒,没有去过医院看病,学习方面都很刻苦,也都很努力,星期天也都在读书学习,请伯伯放心吧!”

彭德怀听到彭梅魁这样说,终于露出了笑容。彭梅魁这时已经知道伯伯,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为了给伯伯宽心,她接着说道:

“伯伯你在前线放心指挥打仗吧,不要总记挂我们,您上次对我和爱兰讲的话,我告诉了其他姊妹,我们都牢牢记住了。过去缺衣少吃的生活,我们都咬牙过来了,现在还能有什么困难!”

彭德怀叮嘱了彭梅魁和彭玉兰,这次见面时间更短,彭德怀就忙于工作去了。后来,彭梅魁才知道,这次伯伯回北京,是因为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后勤补给出现了困难。前三次战役,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同敌人血战。

而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遭遇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后勤补给很难运上前线。志愿军将士只能靠吃一把炒面,喝一口雪水,穿着单薄的棉衣,同敌人做着浴血的战斗。彭德怀看到前线的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

为了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他把前线指挥权交给邓华,自己则返回国内,解决后勤供给问题。他在北京一个星期,接连参加了多个会议,最终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全国也掀起了“炒面运动”。

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们牢记伯父的教诲,他们学校最初只发了一套衣服,这套衣服就上课穿。他们平常就穿着老家带来的旧衣服,这一穿就是好长时间,直到后来学校又发了新衣服,旧衣服就当做“睡衣”使用。孩子们平常上课,能走路的全部走路,只有几次见伯伯,担心伯伯着急,才乘坐了有轨电车。

彭德怀率部凯旋后,彭梅魁等孩子再次见到了伯伯,这时彭梅魁正面临一个难题。原来,彭梅魁马上就要初中毕业,她本来想要考大学,但是一次参观让她改变了想法。在学校毕业前,学校安排学生去北京市医专学校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医专学校领导向学生们介绍了国家缺医少药的情况,还说国家急需大批医务人员。彭梅魁想要将来去国家急需的医务岗位上去,但是在参观医专学校解剖室时,又感觉身体不能适应。

彭梅魁心里想要报考医专学校,又担心自己身体不能适应,于是陷入纠结中。彭梅魁找到了伯伯,她向伯伯说了情况,希望伯伯帮自己做一下参谋。彭梅魁见到伯伯后,就说道:“伯伯,我们国家现在急需医务人员,北京医专学校就是培养医务人员的学校,虽然我有考大学的打算,而且我身体无法适应医务工作,但是还是想着去北京医专学校学习,毕业后报效祖国。”

彭德怀在彭梅魁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表态,只是静静听着侄女说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彭梅魁表明自己的决心后,彭德怀还是连连赞许,他对彭梅魁说:

“好嘛,有上大学的打算,想多学点科学知识,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你能从国家的急需考虑志向,能服从国家目前实际需要,当然更好了。”

彭德怀没有干预孩子们未来志向的选择,只是从旁提出建议,可见这位长辈的真切关怀。彭德怀刚刚从腥风血雨的战场归来,他见过了太多将士的牺牲,见过太多伤病员为国流血,他自然希望侄女可以走上光荣的医务工作岗位上。

但是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决定彭梅魁未来的志向,让彭梅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伯伯的鼓励下,彭梅魁回到学校后,第二天就报了北京医专学校的志愿。1953年8月,彭梅魁进入北京医专学校学习,开始学习医学知识,等待毕业后为祖国效力。

在医专学校学习期间,彭梅魁每到周末,就去看望伯伯和伯母。在彭梅魁即将从医专学校毕业的时候,彭德怀让夫人浦安修用自己工资,买来一块大三针瑞士手表。彭梅魁再次来看望伯伯的时候,伯伯拿出这块手表,说作为礼物送给彭梅魁。

彭梅魁连连拒绝,说:“伯伯,我现在还用不着,等以后需要再说吧。”彭德怀则说:“你在学校学习,有没有手表都没事,但是你走上工作岗位,又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这块手表是不可缺少的。”

彭梅魁听到伯伯这样说,接过了手表,这也是她第一次戴手表。到了毕业后,彭梅魁暂时住在伯伯在永福堂的住处,等待工作分配。她知道伯伯的脾气,自己叫了一辆三轮车,自己把书、行李搬上三轮车,来到了永福堂。

她又把行李、书一一搬进永福堂内,伯伯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看到彭梅魁搬来了,和夫人浦安修来看彭梅魁。他看到彭梅魁被褥、衣服没有地方存放,问道:“梅魁,你没有箱子吗?”彭梅魁从来都是把被褥、衣服包起来,没有用过箱子。

彭梅魁对伯伯和伯母说:“我把被褥铺好,衣服、用具包起来,把书籍放在枕头旁,把毛巾、洗漱用品放到盆里,把盆子放到床底下就可以了。”彭德怀不说话,转身回了自己房间,拿来一个浅黄色牛皮木箱。

他对侄女说:“梅魁,这个木箱给你吧。”伯母把木箱递给彭梅魁,彭梅魁接过来,把衣物放进了木箱里,她这才有了第一个木箱。彭梅魁在等待工作分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读书,一次伯伯看到彭梅魁在认真读书,询问道:“梅魁,你在看什么书呀?”

彭梅魁听到伯伯的声音,笑着对伯伯说:“伯伯,我在看业务书,因为组织决定送我到朝阳区业余医学院上学,我要好好预习功课,不然会影响理解水平和深度。”伯伯听到彭梅魁这样说,欣慰地说:“学习就要认真,而且要珍惜时间,要努力把业务学好,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好说不易做,要使病人满意也是不容易的。”

彭德怀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一生做事的准则,影响着后辈们,期望他们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孩子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本本分分做事做人。彭德怀为了不打扰彭梅魁读书,只说:

“你还是要谦虚,不懂就要问,一定要多看书,治病要细心,更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这就是学习,千万不能无视病人的痛苦,要把患者的冷热疾苦放在心上,决不能马马虎虎。”

1958年春天,彭家迎来了一个大喜事,那就是彭梅魁要与张纯一结婚。对于彭德怀来说,彭梅魁出嫁,就等同于自己嫁女儿。彭德怀给小夫妻,送来一张储蓄单,上面有二百元,他笑着对彭梅魁夫妻说:“你们结婚,我没有什么好送的,我为你们都存了两百元,你们拿着这点钱,去买点需要的东西吧。”

原来,彭德怀给侄子侄女们,用自己的工资分别以孩子们的名字,储蓄了二百元钱。有一次出国考察归来,彭德怀买了几件薄毛衫,也是每个孩子一件。彭梅魁结婚怀孕后,一个月只能来看望一次伯伯和伯母。

彭德怀关心侄女,用自己工资买来橘子、苹果水果,专门给彭梅魁送去,让她多吃水果。后来,彭梅魁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彭德怀还送来了小衣服、小绒垫等必需品。1959年9月30日,彭德怀去往吴家花园居住,彭梅魁和丈夫张纯一常常去看望伯伯。

一次,彭梅魁去看望伯伯,伯伯向她介绍吴家花园,他说:“这里曾经是吴三桂的住处,现在已经不像花园了,我打算把这里整理整理,让它为我们好好服务。”彭梅魁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看望伯伯,而伯伯总是在读书看报。

彭德怀笑着对侄女彭梅魁说:“我以前总是在打仗,东奔西走,哪里有空闲系统地读点书?现在我要认真学习。”其实,彭德怀除了读书,就在拾掇自己整理出来的菜园。他读读书,去菜园里拔拔草,打打拳,然后继续读书。

彭德怀来到吴家花园后,就把吴家花园所属的池塘整理了出来。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劳动,拿着锄头、铁锹,把池塘内久积的淤泥挖出来。淤泥被挖出来,他又和工作人员担起箩筐,把淤泥运到院子里,当做肥田的肥料。

他常常累得汗流浃背,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休息,已经61岁的他,还是不服老。他对工作人员笑着说:“出身汗,全身上下可舒服了。”一个月后,池塘被加深,边缘被修得整整齐齐,种上了莲藕,养上了鱼。这下附近的百姓可以来打鱼吃,摘莲蓬,挖莲藕吃了。

吴家花园内有一片空地,大概有一亩多,被彭德怀开垦出来,用淤泥肥田,种上了瓜果蔬菜。有一次,彭梅魁去看望伯伯,突然看到伯伯手臂受伤了。她着急地问伯伯:“伯伯,你这是怎么了?”

彭德怀才告诉侄女:“我看到天气旱,想要挑水浇菜园,没想到走到池塘边,滑倒了,摔进了池塘里。好在警卫员听到动静,把我救了出来,不然可能你见不到我了。”彭梅魁就对伯伯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以后别干那些活了。”

彭德怀听到侄女这样说,并没有感到高兴,只说:“像我这样的年纪,在农村干活的有的是,我没有什么娇贵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往后我多注意就是了。”彭德怀又高兴地指着院中的大缸说:

“这是我买来的,在卫生间放上一个便盆,每天把粪便积累起来,积少成多,加上挖来的泥肥,菜园种菜就不需要买肥料了。现在国家化肥全靠供应,我要是不买肥料,不就能多卖一些给农民同志们吗?”

他望着院中的瓜果蔬菜,骄傲地对彭梅魁说:“今年白菜又是丰收,老倭瓜也很争气,一根藤上结了好几个。”还有一次,彭梅魁来看望伯伯,伯伯指着菜园里的马齿笕,问:“梅魁,你有菜吃吗?”彭梅魁回答:“有菜吃。”

彭德怀又问:“粮食够不够吃?”彭梅魁明白伯伯的关心,回答说:“伯伯,够吃的。”彭德怀就像没有听到,说着:“马齿笕能当菜吃,还可以顶粮食。”在彭梅魁离开前,彭德怀还是给侄女摘了一兜子,让彭梅魁给带走了。

彭梅魁每次来看望伯伯,总是帮伯伯缝缝补补,洗洗涮涮。1960年和1962年,彭梅魁两次过月子,都是在吴家花园度过的。在伯伯的关心下,在姊妹的照顾下,彭梅魁感觉自己像掉进了“蜜罐”里。

她回忆说:“伯伯像父亲一样照顾我,我是苦水里长大的,我能吃苦,但是受到你这年过花甲老人的照顾,我心里不好受。”1962年夏天,彭梅魁和张纯一夫妇跟随伯伯,去往长城参观。他们一直走到了居庸关,感受了祖国美丽风光,为长城这一伟大建筑感到骄傲。

1963年秋天,彭梅魁跟随伯伯去往十三陵、十三陵水库参观,途中彭德怀和老部下杨奇清偶遇,两人聊了许久。彭德怀回来后,对侄女说:“那个大个子叫杨奇清,是公安部副部长,长征时候曾担任过红三军团执行部长。”

后来一个周末,彭梅魁和张纯一带着三个儿女,来看望伯伯。彭梅魁这次带着一个照相机,看着秋高气爽,提出让伯伯和外孙们合照。彭德怀拒绝了,进了屋,彭梅魁打开相机,只照下一个伯伯隐约的身影,和三个孩子同框,后来这张照片被称作“最美伟人照”。

1964年,彭梅魁回湘潭老家探亲,彭德怀专门找来侄女,让侄女给老家生产队带去自己一百元工资。1965年,彭梅魁再次来看望伯伯,发现伯伯很高兴,彭德怀笑着对彭梅魁说:“我决定去三线工作,可以为人民服务了。”

1965年12月1日,彭德怀抵达成都后,给彭梅魁来信,信的内容为:

梅魁:我于昨晚到达成都。今天搬进了一座小院,地址永兴巷七号。来信照此地址寄出无误。我计划用闲散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情况,听听汇报,了解三线建设情况。然后再到三线建设的各个地方去转一转,了解工厂、矿山、水电站以及诸如资源等情况。如有可能,将顺便到长征走过的地方和旧战场看看。一路身体很好,不必挂念。清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

1966年春节放假,彭梅魁带着孩子,来成都看望伯伯。马上70岁的彭德怀,始终践行着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他的一件浴袍千孔百洞,还舍不得买一件。他的牙刷毛已经稀疏了,还舍不得换新的,彭梅魁要给他丢掉,他说:“这不是浪费吗?我还能接着用。”

后来,彭梅魁专门给伯伯,寄去了新的浴袍。1967年,彭梅魁和张纯一定期给伯伯寄去吃得食物,还有穿得衣服。1973年间,彭梅魁和兄弟姊妹多次去看望伯伯,彭康白帮助伯伯擦澡。彭德怀笑着说:“擦完澡顶轻松,真舒服呀!”此后,孩子们同伯伯见面的机会,渐渐少了。

彭梅魁的丈夫张纯一评价妻子:“梅魁受伯伯影响很大,他们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梅魁同样是这样一个人。”彭德怀送给彭梅魁的手表、木箱,即使手表不走针了,木箱也不能正常开合了,彭梅魁还是珍藏了几十年。

对于彭梅魁来说,彭德怀不仅是伯伯,还是一位“慈父”。在她人生的重要节点,伯伯总是引领着她,让她选对正确的人生志向。2005年9月13日,彭梅魁安详离世,子女按照她的意愿,将她安葬在湘潭乌石寨,同伯伯的墓相距不到10米。她陪伴在父母、伯伯、叔婶身边,为他们继续尽孝。

Hash:f5862fe373807f4f60cc3f541535edfbf82580a3

声明:此文由 极目楚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