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土司,他是烈士,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杨积庆:红色土司 革命烈士

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内的杨积庆与范长江照片。(孟捷 摄)

在博峪村的杨土司衙门旧址上,杨积庆烈士纪念馆正在建设。(孟捷 摄)

蜿蜒曲折的洮河滚滚而来、穿城而过,如同历史的长河向我们铺陈出那段峥嵘岁月里的人与事。

他是土司,在位35年,办学禁烟,思想先进,辖内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他是烈士,修通栈道、开仓放粮、安置红军伤员,两次助红军顺利过境甘南,不幸惨遭反动派杀害。

今天,古老落后的土司制度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但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的红色故事仍在这片土地流传。

思想开明交友四方

上世纪30年代,卓尼还是由世袭土司统治的地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卓尼土司始祖些地受封于朝廷,此后,历任土司20任,历经了532年,管辖地区包括现卓尼、迭部两县和舟曲宕昌临潭等县的部分地区”,卓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姬振中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卓尼土司的历史渊源和地域范围。卓尼土司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确立时间最早,管辖范围最大,沿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管辖人数最多的土司。

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藏名罗桑丹增南杰道吉,号子余,生于1889年,13岁承袭土司之职。在杨土司革命纪念馆,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寻常的土司。“他从小聪颖好学,幼习藏汉两文,精明能干,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爱好摄影。”讲解员高拉木草指着墙上一张百年前的照片介绍道,在同一张照片里,有两个杨土司分别站在不同位置,“这张照片是由其本人通过技术后期合成的。”

高拉木草介绍说,杨积庆在当时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在卓尼首次架设电话,组装了500瓦发电机。1922年,他创办了教授汉文的“卓尼高等小学”,即今天的柳林小学。姬振中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卓尼并无新式学校,柳林小学是首创。他的办学之举为当地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积庆结交广泛,纪念馆墙上的一张合照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照片中正是杨土司与来卓尼收集植物标本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合影。“在很多方面,他是一个十分时髦的人,对于外界的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这是洛克在其书中对他的评价。

他与吉鸿昌、宣侠父等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往来密切,正是通过他们,杨积庆对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有所了解,他的思想变得更加进步。

在杨积庆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个人让人很意外,这个人就是范长江。范长江于1935年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启西北之行,报道红军长征的行迹和西北近况。他来到卓尼土司司令部采访,也同样关注到了这个不一样的土司:“杨氏足未曾出甘肃境,但因经常读报,对国内政局,中日关系事件,知之甚详。”在《中国西北角》一书中他对杨积庆评价甚高。在卓尼,他们进行了彻夜长谈,这场谈话刚好发生在红军第一次过境甘南之际,讲解员说:“正是这场彻夜长谈,使杨积庆知道了红军北上是为了抗日,在民族存亡的大义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担当。”

支援红军让道放粮

红军两次过甘南,顺利北上抗日,杨积庆的援助功不可没。

1935年9月初,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南,进入杨土司辖区迭部。杨积庆接到蒋介石紧急电令,要求他出动全部藏兵在岷县、迭部一带,与军阀鲁大昌的国民党军队联合设防,堵截、阻击红军。但杨积庆几次变相拖延、抗拒出兵。

姬振中分析说,当时杨积庆对红军及其长征路线不够了解,对蒋介石政策也存有戒心,且与鲁大昌历来不和,因此选择了按兵不动。与此同时,杨积庆迅速派人赴兰州了解时局动向后,最终选择支援红军。

崔古仓开仓放粮是杨土司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之一。

9月16日,红一方面军大部队从迭部县旺藏乡出发后,过白龙江进入然尕村,来到一个叫崔古仓的村庄。红军队伍在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后,进入甘南境内时已是人困马乏的状态,粮食急缺。该村刚好有一个杨土司的粮仓,储藏着20多万斤粮食,其中大部分是小麦,这在主产青稞的青藏高原极为难得。

纪念馆展出了一封杨积庆给部下的密信,信中言明为红军让道,密令部下“粮食不必坚壁清野,开仓避之”。因此,在杨积庆的暗中安排下,红军顺利开仓取粮,使处于饥饿状态下的红军将士体力得以及时补充。“崔古仓开仓放粮为胜利突破天险腊子口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迭部县党史县志办主任王建国说。

“此仓内粮食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这是开仓放粮时,红军在粮仓的仓板上写下的话语。纪念馆展出了红军留在仓内的江西苏维埃纸币和借粮的借条。这些历史印记也为人们再现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红军队伍。

初春的白龙江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群山之中,平静无波。道路依山傍水畅通无阻,两岸高峰耸峙山色如画。

但红军长征来到甘南时的白龙江全然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河谷纵深,水流湍急,要过江就必须借助木桥和沿江而建、仅能一人通过的栈道。但在红军到来前,栈道和过江的木桥已被敌军破坏。“杨土司派人修复了达拉沟栈道、九龙峡栈道、尼傲峡木桥。”讲解员指着墙上红军经过的九龙峡栈道遗迹照片说道。

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沿着中央红军开辟的道路长征到达甘南。“这一次,杨积庆选择了公开站出来欢迎红军”,姬振中说。他为红军腾出地方当指挥部,命人为红军当向导,再次开仓放粮,还赠送马匹、羊只、粮食等物资,甚至为红军庆功,表达与红军联手抗日的愿望,还以多种名义保护了红军战士。

后继有人精神不朽

走进修建在博峪村土司衙门旧址上的杨积庆烈士纪念馆,后院一株留存至今的参天松树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张桂萍说,这棵马尾松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杨积庆烈士被杀时的惨烈场景……

土司衙门位于距离卓尼县城六七公里的博峪村,依山而建,处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夜里就听见有枪响,”70岁的王永顺是博峪村的老支书,他向记者转述了父亲回忆杨积庆被杀那一晚的情景,“天亮后才知道土司被杀了,村民们都很愤恨。”

1937年8月25日,鲁大昌制造“博峪事变”,以“私通红军、借粮让道”为名,派嫡系团长窦德海率领一个营秘密进入博峪村对面的新堡,与事先被买通的杨积庆部下姬从周、方秉义里应外合杀害了杨积庆。与杨积庆一同遇难的还有其长子杨琨夫妇及儿女、团长杨英、卫士、侍女共7人。

杨积庆牺牲后,在“博峪事变”中得以幸存的次子杨复兴承袭土司之职,成为第20代土司,也是最后一代土司。杨复兴不仅继承了其父亲的职位,更是继承了父亲的红色情怀。

1949年9月11日,杨复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领卓尼各界及全境人民宣布起义,杨复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司令员。1950年岷县专署撤销后,卓尼成立甘肃省直辖藏族自治区,杨复兴担任主任,开始建立地方基层人民政权机构。从此,长达532年的世袭土司制度宣告彻底废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杨积庆在革命最艰难时刻对红军的援助。

1950年,中央慰问团到甘南,带来了周恩来总理的感谢信,还赠送了彩缎、丝像、金笔等礼物及纪念品,感谢杨土司当年对红军的援助之情。1994年,省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为其修建陵园。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如今,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人流如梭,人们在此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杨积庆烈士纪念馆所在的博峪村也已面貌一新,这里的人们正踏实而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蹇勇德 李欣瑶 彭雯 徐锦涛 孟捷 蔡文正)

来源:甘肃日报

Hash:7447824722f98775bab4642b86d1f7a78ff6c184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