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新貌]太原市洛池渠村:昔日血染红 今朝换新颜
太原市清徐县洛池渠村位于吕梁山脉狐狐山脚下,海拨1200米,该村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自山西平定州(今阳泉市)盂县小坪村迁来。洛池渠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年代,这个仅有二百来人的小村落,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清太徐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太原县政府遗址
1937年11月8日,省城太原、清源、徐沟三城同时沦陷。次年6月,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驻洛池渠村。当时该村设有印钞厂、法院、公安局等部门。从此,这个只有50余户、200余人的小山村,成为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养育和保障着清、太、徐三个县的党委和抗日民主政府。也正因为如此,1939年6月11日,在村西打谷场上疯狂刺杀政府工作人员9人、群众29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洛池渠惨案”。1939—1943年间,驻清源、高白的日伪军倾巢而出,扑向洛池渠村,先后到村内扫荡7次,共杀害我党领导干部和村民群众84人,烧毁房屋217间,抢掠大牲畜36头,羊300多只及其他财物。
八路军烈士纪念碑
1944年4月3日,八路军第129师第19团从晋东南通过同蒲铁路向晋西北转移途中,在高白镇附近与日军遭遇,团政治委员邵文斗、通讯参谋刘树春、宣教干事欧阳宣、第1营教导员廖启茂等在战斗中牺牲。为纪念牺牲的烈士,清太徐县三区区长郭建、书记刘国强等干部协助129师第19团全体指战员捐资在洛池渠村边山坡安葬了烈士遗体,并为烈士立碑。石碑由邻村庙里的一个旧碑改制而成,为赭砂岩石质。碑周刻有花边,碑额左右图案为松柏,周边花卉相连。碑的正面刻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第十九团团政治委员邵文斗、团宣教干事欧阳宣、一营教导员廖启茂、团通讯参谋刘树春及全体殉难烈士纪念碑”等字迹,背面刻邵文斗烈士的生平简历及战斗经历,刻工粗略,但字迹工整,布局得当。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洛池渠村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困难大。太原市委市政府一直都把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支持老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居住交通环境不断改善
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洛池渠村通了公路,将原来下山将近3小时缩短到仅仅只需要20分钟。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的到了改善,道路也得到硬化,家家都通自来水。这对以身处大山深处的洛池渠村来说是质的改变。
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村民利用大型机械修整梯田扩大种植面积
郁郁葱葱的桃园
老区人民坚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老区经济,使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区人民开垦荒山,加大种植经济作物面积,目前仅果园地面积2420亩,葡萄、苹果、桃、杏、柿子、核桃、花椒等为主,其中,桃子占种植面积的70%左右,所产桃子味道甜美,远近闻名。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纵观全村林田遍地,野花飘香,古居巍峨,空气清新,有东棉沟、关头沟、川维河三条河流纵贯而流。是太原市民旅游踏青之胜地。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购置健身器材,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太原市革命老区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洛池渠村加大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在致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推动革命老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太原文明网综合)
Hash:7816472b5b3820bdccf0e17be5d09fdb571acb08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文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