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人民不该忘记的历史——娄烦镇围困战!

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娄烦民兵围困日军据点真实照片。

2006年,一部抗日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在央视热播,剧中抗日民兵的鲜活形象深入人心。您可能不知道,这些民兵英雄原型就在我们的身边,剧中围困日军据点的战斗故事正取材于发生在1944年的娄烦镇围困战。

可恨的鬼子可恨的碉堡

1942年8月21日,日军占领娄烦镇。随后,他们围绕娄烦镇修建了碉堡群,对娄烦人民进行血腥镇压。

当我们站在旧娄烦镇所在地旁的山上时,已无法看到那座镇子的容貌。1958年,为修建汾河水库,旧娄烦镇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中。当年的情景,只能依靠一些老照片和学者的研究来回忆。

“当时,镇子四周有一座大碉堡、一座大炮台、四座小炮台和四座小炮楼,并派有重兵把守。驻扎在里面的日军不时出动,烧、杀、抢、掠,娄烦镇成了人间地狱。”娄烦县退休干部李国成介绍。

拔掉那几座可恨的碉堡,成为娄烦抗日军民心中最大的愿望。1944年8月中旬,抗日民主政府和晋绥八分区二支队在蒲峪村成立指挥部,决定拔掉祸害百姓已久的娄烦镇日军据点。

随后一个多月间,二支队和民兵用火攻的办法,将镇四周的四座小炮台先后端掉,驻扎在里面的日、伪军也被全部消灭。不过,仍有37名日军、100余名伪军和伪警察固守着山石梁大碉堡和四座炮楼。

面对顽敌,二支队战士和民兵采取围困战术,击毙敌哨兵和走出炮楼的敌兵,并抓捕了几个罪大恶极的汉奸。一时间,敌人只能龟缩在跑楼里,成了瓮中之鳖。

“你们八路军的战术真高!”

9月22日,正在对日军碉堡进行围困的娄烦军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时代杂志》《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记者组成的国际盟邦记者团。

这天,在晋绥军区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的陪同下,国际盟邦记者团来到了距山石梁碉堡仅有两公里的蒲峪村。他们要亲眼看看,八路军和民兵是怎么对付日军碉堡的。9月23日夜晚,二支队支队长林海清、政委孙继争带着部队和民兵队向娄烦镇日军据点发起了强攻。战斗从23日夜里打到24日傍晚,敌人虽遭重创,但仍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继续顽抗。

“怎么办?”“上炸药,让鬼子们坐土飞机!”24日晚,在林海清的指挥下,民兵运输队通过事先挖好的地道,将2.5吨自制炸药放置在两座碉堡之下。25日,王长江司令员带领记者团来到了距敌碉堡只有几百米的阵地前。看着异常坚固的日军碉堡,看着我军的劣势装备,记者们纷纷提问:“敌军碉堡这样坚固,你们有多少门大炮呀?没有大炮能打下来碉堡吗?”王长江风趣地回答:“我们的"炮弹"早就钻进敌人屁股底下了!”

正当外国记者疑惑之时,“轰隆”一声巨响,两座碉堡飞上了天。尘埃落定,战士和民兵们在嘹亮的冲锋号鼓舞下,与挥动着大刀长矛、镢头、铁锨的群众一起冲向敌人。这一幕,彻底惊呆了盟邦记者团的记者们。

“你们八路军的战术真高!”回过神来的记者爱泼斯坦连声称赞。回到延安后,记者们饱含激情地向全世界发出报道。其中,美国记者福尔曼写下轰动世界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后译为《北行漫记》),最后一个章节就专门记述了八路军和民兵进攻娄烦日军据点的过程。

碉堡变成鬼子的绝地

1944年10月,晋绥八分区二支队奉命转移,解决山石梁上大碉堡的任务交给了娄烦民兵。

武器不行怎么办?缺乏弹药怎么办?“断水!断粮!断人!”充满智慧的娄烦人民以静制动,包围了敌人的碉堡,彻底封锁碉堡内敌人和外界的联系。

在1944年10月至1945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娄烦县的民兵们死死地围困着山石梁碉堡,一次次用伏击和地雷,打退了从岚县静乐送给养的鬼子,彻底断绝了碉堡内鬼子的希望。4月21日,山石梁碉堡的鬼子已连续几天不见动静。民兵侦察员小心翼翼地靠近一看,嗨!碉堡里只有几具鬼子尸体,其余鬼子都趁夜溜走了。

至此,盘踞娄烦境内的日伪军被全部消灭了,娄烦彻底解放了!而此时,距离日寇正式投降,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

- END -

素材:太原晚报

编辑:老家娄烦

Hash:690cf3cb267807049155c4dad06aa43e61cd7ed7

声明:此文由 老家娄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