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基地即将闪亮登场系列之十五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基地拟定于2018年1月1日闪亮登场!非遗文创基地建筑面积近4000平米,包括1100平米的非遗传习、演艺、体验、展示、交流的公共平台,1000平米的“创意蜂巢”文创公寓,通过个性化的文创公寓建设解决毕业及创业大学生的离校后的住宿问题,510平米的“山西非遗晋味街坊”全方位展示我省119个县的非遗特色小吃,350平米的展示厅和500平米的群众小剧院。除此之外还包括食堂、排练厅在内的多个配套设施全力保障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基地的运营。文创基地目前已入驻10余个非遗项目22家企业,预计2018年1月对外试运营。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入驻的其中一位面塑艺人——王博。王博,艺名面人王,197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太原传统面塑艺术第六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民间面塑艺术大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七岁起随奶奶学做面塑面人,后师承面人张和面人萧,迄今已有二十余载。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太原市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太原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太原市面塑学会秘书长。曾被太原市评为优秀民间艺术家,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面塑技艺,一双手几件简单的工具,揉、搓、捏、滚、挑、压、拔、点等手法。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可捏出一个形象逼真、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中国龙等,王博面塑作品,传统现代兼顾,题材广泛、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神形兼备,民族风格浓郁,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尤其是关公、钟魁、古代名将、古典美女等被国内外人士收藏。以及其足以乱真的仿真瓜果蔬菜花鸟鱼虫,中国生肖动物等,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多次受邀赴法国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国访问巡演,受到国外友人的高度赞扬,特别是国内外小朋友的热烈欢迎。

山西传统面塑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习俗、融美学、色彩、雕塑、造型、传统手工技法为一体的综合民间技艺。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而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要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图:钱茜 文:芦玺文 审稿:李晓霞

Hash:0459cfe933da0f336cc0f4e7bc1a4c60a0f76119

声明:此文由 山西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