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圆通寺与后小河放河灯
我是在东缉虎营的一个大杂院出生的。大院对面就是后小河。那时的后小河沿河的街道弯弯曲曲,宽窄不一,有桥、有栏杆。城市中间一条蜿蜒流动的小河,对于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父亲领着我们在这里行走时,告诉我们北宋年间潘美扩展唐明镇建太原城,开壕引水扩城。这是城东北角的护城河,一直向西流到饮马河。现在东后小河、西后小河,就是因河得名。辛亥革命,山西新军一标驻地就在后小河的南边,标统就是阎锡山。阎锡山在太原响应武昌首义,后来被推举为都督,也就是说,阎锡山是在后小河这里开始了他统治山西的步伐。
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加大,护城河被填平建屋,百姓迁入,省委的“七一礼堂”建成,后小河只留下了街巷的名称。
在这一片房屋之中,几间铺着绿瓦的破房子显的格外醒目。寻找到这个大杂院的大门,进去一看,虽说住着人家,但明显是一座庙宇的建筑,这就是古圆通寺。《乾隆太原府志》载“圆通寺,在北关,明洪武间建,景泰七年修,隆庆六年僧圆通继修。国朝康熙二十年知县戴梦熊重修。”北宋潘美建的太原城,南北就是现在的云路街到后小河。东西就是水西关到桥头街。所以说圆通寺在北关。寺庙在这次修缮前已经成为居民的住处,但在明、清之际却是太原盛极一时的佛教庙宇。是老太原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办一年一度传统庙会的地方。到时由庙里的法师主持祭祀典礼,群众自发组织搭棚唱戏,敬献香火。同时,太原市及其周边庙宇的僧人都会来这里进行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那时不大的太原府,城内城外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看戏,后小河一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到了晚上,则是太原城中的市民一年一度的放河灯。太原市市民的放河灯一般是在后小河和文瀛湖中。后小河的古圆通寺自然成为每年放河灯的组织者。太阳下山,夜幕低垂时,圆通寺高僧开讲《盂兰盆经》,然后众信士率市民从庙中走向河边燃放河灯。
放河灯,有的地方又称放水灯或放湖灯。因所放的河灯大都做成荷花形,故又称放荷灯。是华夏大地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时举行的一种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这一习俗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僧之母入地狱堕落饿鬼道中,,饥苦甚极。目莲僧为了救母于苦难之中,只好求救于佛。佛为他讲《盂兰盆经》,并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食物,以盆贮之,来供养诸佛,以救其母和众生倒悬之苦。于是,自梁代开始,民间各地亦仿行,“以报养父母之恩”。此习俗后来不断流传开来。除备百食供佛及僧外,又加入了拜忏、放河灯等内容。千百年来盛行不废,相沿成习。
还有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在年轻人为主的传统节日里,像汉族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歌节、锅庄节等等也放河灯。汉族的说法是怕牛郎看不清鹊桥,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能认清道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少数民族的想法则要比汉族来的直白,姑娘少女在节日夜,把自制的小灯笼上写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后让其顺水飘流。
古代医疗条件低下,在江南一些地区,病愈的人及亲属将彩纸剪成正方形,然后将四角折向中心,再将四角打开,做成一个漂亮的小“乌篷船”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那时的江河上行船,见到漂来的小灯船都要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制作河灯的工艺和原材料都特别简单,废旧的彩纸、烟盒都可以。因各地风俗不同,所以灯的制作也不一样。最简单的是用半个掏空的西瓜、南瓜或倭瓜皮,中间插一根小竹签,竹签上插只小蜡烛,点燃后放入水中,让其随波漂流。更多的则是跟随佛教崇尚荷花的习俗,简单的用纸做成荷花的花瓣,固定在一小木板上,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河中,像一朵朵荷花开在水中,逐水而流。
清末后小河照片
那时的后小河,在七月十五晚上,无数的河灯漂浮在窄小的河面,似乎要将沉寂的河水点燃,河灯好似一条灯带,随着蜿蜒的护城河慢慢地随水流分散,微弱的光在河中扑闪……
其实,在圆通寺建造之前,在太原城的北面,就已经有了放河灯的习俗,并且运用到了军事上。
北宋潘美建造的太原城,在北宋末期迎来了一场残酷的太原保卫战。北宋名将王禀率领三千正规军与太原军民,对抗金兵十几万大军,坚守城池二百五十余天,城中存粮断绝,守军饥饿得扶不住兵器。城中牛马驴骡全部食尽,后又将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用大火炖煮充饥。城中所有树上的绿叶,粮库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渐连树皮草茭也作为口粮(史书《靖康要录》均有记载)。在这场惨烈的保卫战中,金兵使用了“下虚,上盖加斧刃,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蒙之,中可蔽十人”的洞子车。宋军的箭无法洞穿牛皮和铁皮,奈何不得躲在里面推车的金兵。据《封氏编年》记载,洞子车上载了“土木柴薪”,到了护城河边先将大木板柴薪扔在河中,然后用草垫、草席覆盖在上面,“置土其上,增覆如初”。数十辆洞子车来来往往,准备填平了护城河渡河攻城。王禀在城墙上看到,立即派人“穿壁为窍”,在里面准备好了火鞲(活塞、一种皮管式风箱)。等金兵在护城河中的柴草积多了,悄悄放河灯在水面,灯顺着流水缓缓流到了柴草附近,慢慢引燃了湿柴。王禀“令人鼓鞲”,火借风势“其焰亘天”,将柴草烧的一干二净,一举粉碎了金兵填埋护城河的企图。”传统民俗中的放河灯在这场惨烈的太原保卫战中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怕是连目莲僧也想不到吧。
圆通寺的没落及后小河的消失,放河灯也淡出了太原市民的生活。
2013年,市政府开始修缮古圆通寺,经过几年的精心施工,古圆通寺修复工程基本完工。寺内的一座木塔顶部的“金顶”亦已安装到位。不久,古圆通寺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古城之中。期待着圆通寺的开放,与全国不少地方恢复传统的放河灯活动一样,在古城的水系或者湖中能看到这一古老的民俗。
点击下列文字链接,阅读作者其他作品:
Hash:5f945257728c68bfba07ade771b7c4ffc8c86882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