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河口古镇 仿佛是穿越在时光的长河

在如今的中国,无论你去哪旅行,仿佛都少不了古镇的身影。古镇的气质各有不同,或婉约或质朴,或清新或浓烈。

人们对于古镇的喜爱,一是由于对历史的追忆,更多的是喜欢古镇恬淡幽静的气质。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我偶然间遇到了河口古镇。我们的相遇如此美好,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的惊喜,想不到传统意义上的西北风情,竟然有这样一片宁静美好的所在。它仿佛是遗世而独立的美女,任由岁月从身边匆匆流过,而她依然平静,这份宁静美好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座拥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仿佛浸润在时光的长河里,时光悠悠,岁月被深深地镶嵌在每一处细节里,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香气。这就是河口古镇。

河口古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这里踞兰州市中心约47公里,国道312、109线、兰海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在此横穿而过,素有"金城西大门"之称。

整个古镇,东西长21.5公里,南北宽10.5公里,全境呈葫芦形状,总面积114.96平方公里。东与皋兰县中心乡九河村接壤,西与达川乡吊庄村相连,南以黄兴为界,与新城镇、东川乡隔河相望,北与永登县苦水乡大沙沟村毗邻。

“河口”者,庄浪河汇入黄河之口岸,因濒临庄浪河与黄河交汇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宋代称喀罗川口。清代以后,因古镇上的大部分居民姓张,这里就被称作张家河湾,亦称张家河口。同治元年始,在此建成“庄河堡”。

一座千年历史的古村 兵家必争之地

河口古村,宁静的青石板小路,街路两旁是充满着浓郁西北特色的民居,丝毫感受不到一丝当年车马喧嚣的热闹,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气息。

游走在古镇,自己也会被这里缓慢的生活节奏所感染,而放下自己匆忙的脚步。伸手抚摸一块块青砖黛瓦,仿佛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交流。

曾经繁华千年的河口村,位于庄浪河入黄河处,因其两河交汇,交通便利,自古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枢纽。自汉魏以来,河口就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要道,自唐宋开始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河口,在明朝中后期的400多年间,庄河堡,曾是西出兰州最大的商埠码头。因其山环水抱的险要地势,一度被誉为“黄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西连青藏、北接武威、南至兰州,是古代黄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

如今的河口,渡口的功能已经日渐退出历史舞台。往日的繁华不在,古镇多了几分宁静,更是增添了迷人的风韵。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不只有痕迹,更多的是为她描绘出迷人的色彩,勾勒出更加静谧的美好。虽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

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古镇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但是它似乎忍不住了它埋藏了那么久的事,它埋藏了那么多的事,终于再也无法隐遁了,它想要倾诉,它想给这一片天,一片地娓娓诉说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

一个建立在黄土高原的海关 究竟见证了什么样的历史?

说起海关,尤其是清末时期,由于政府无能,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而开设的海关,总是伴随着以国家衰败的心痛,伴随着对于清政府无能的失望,而那时被迫设立的海关,也总是伴随着对于被西洋大炮轰开国门的心痛。因为这些海关都被设立在相对重要的通商口岸。

但是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河口古镇,却也有着这样一个海关。而从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了河口古镇当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曾经的海关,如今是以古民居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甘肃省境内的第一个海关,可以想见其当年拥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

海关建立时,主要是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后,英、俄等国的经济势力开始侵入甘肃,对我国实行商品倾销行为。他们在甘肃大量倾销毛纺织品、布匹、火柴、烟糖等,进行不等价交换和骗卖,大肆掠夺我们的原料,如皮毛、烟草、名贵药材矿产等。清政府为应对这种现象,采取了经济反倾销手段。于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在河口设立甘肃省的第一个海关。这个内陆海关一直延续到1945年前后才被撤消。

在那个风雨飘扬的时代,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的人们,做出过怎样的努力,但国力孱弱,想必也是难有大的作为,空叹息。

当时的海关,最早是由一位山西商人修建居住的,秉承了我国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宅建筑风格。可以看到它与其他的店铺有所不同,民居整体有五个大门,依次为“福禄寿喜财”,寓意五福临门;民居的大厅相比一般的店铺要稍大一些,主要是因为当时这个大厅是用来处理海关事务的办公场所,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务大厅。

曾经的甘肃第一个海关,如今是人们抚今追昔的地方。这里曾经见证过屈辱的历史,我们相信绝不会再重演。

钟鼓楼上 俯瞰古城

在河口古镇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庄严高大的阁楼式建筑,这就是河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

钟鼓楼坐东向西,青砖黛瓦,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的阁楼式建筑。屋檐四角飞翘,如飞鸟展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遗憾的是它的原迹早在1958年被毁,现在看到的钟鼓楼则是由政府支持、乡亲捐资,在原址上重建的,倾注了河口百姓共同心血。

登上鼓楼,可以从高处俯瞰古镇。纵横交错的小街,随风飘舞的各种刀旗,甚至可以看到人们脸上满溢着的幸福的笑容。美丽精致的纱灯,更是为这座以黄土为底色的古镇添上了充满风情的一笔。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河口街的这种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自清朝同治年间盛兴,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习俗彰显了河口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河口珍贵、辉煌的民俗文化。

古镇为何以张姓居多?

古镇中散落的古建筑古民居很多,大都是极具西北风格的。而这些古建中,尤其以张公祠为重要代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凡宗族必有宗祠,聚族而居者必有祠堂,他是宗族共同祖先的后裔群体祭祀悼念的场所,更是供奉先世列祖列宗的圣地。而河口最大的宗族祠堂就非张公祠莫属了。

张公祠位于河口南街,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山门为青瓦屋面,青砖清水墙,砖雕镶嵌于门前两侧墙面;虽然经过了两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山门的砖缝依然严密,砖雕依然完整,可见其砖雕工艺精湛。

既然张姓宗祠是当地最大的祠堂,那也应证了张姓为当地大姓的说法。关于这一现象,当地人传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即将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的儿子逃到河口,改名张献龙,他的后代在河口扎下了根。河口村现存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的张公祠,就是为纪念这一支朱姓皇族的。

如今的张公祠,在每年需要祭祀的时候,子孙们依然会来到这里追忆故去的先人。而做为游客的我们,登上祠堂的高处,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着流向远方,也许这正如逝去的岁月一样,过往虽然无法回去,但却不应当被忘却。

不见了当年的喧嚣 而今天却是无比的宁静

无论当年的河口是如何的车马喧嚣,而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这是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小镇上,人们总是挂着一幅淡淡的笑容,这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幸福感。

随意堆放的新鲜的瓜果蔬菜,也许就产自自家的小园。而前来购买的顾客,也许就是每日都会见到的相熟的邻居。这是一种最为淳朴本真的相处方式,如此美好。

看着眼前如同田园诗一般美好的生活,难免不让人心动。我伸出 手,仿佛触摸到的不只是古镇,不只有繁华喧嚣过后的宁静,不只是空气中散发出来的历史的芬芳,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宁

我想自己是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它可以让我忘却每天心灵的燥动,忘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忧伤,这座宁静的古镇有着神奇的治愈的能力。也许,这也是它最平凡也最动人的所在。

“黄河涛涛,清风徐来,河口古镇,丝绸之逵。杨柳依依,百年绕垂,砺山带河,文脉深沉”。这也许是对河口古镇最好的诠释。

今天我来到河口古镇,徜徉在宁静的村街小巷、黄河古渡口,遥想当年的过往。而那些厚重的大门、古朴的砖瓦、精致的木雕、静默的船和树,虽然它们无法用语言讲述曾经的故事,但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它们曾经的不平凡。

Hash:3993210485c7606a76f2f9c06217bfdc6fb87091

声明:此文由 财迷婆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