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于底:繁盛千年的商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乡

千年古镇“于底”位于石家庄新华区城区的西北部,很早以前,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镇容镇貌、繁荣的商业贸易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驰名冀晋。

淤泥上建起的“淤堤”村

于底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村口牌坊上“古镇于底”的牌匾,证明老村不凡的过去。这里要说说于底古镇名称的由来,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时冲下的泥沙在这里长期淤积,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后,人们在这淤积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园,并起名“淤堤”,后谐音称“于堤”和“于底”。

集市商街烘热千年古镇

凡是称作“镇”的村子,都和它的集市有关,于底也不例外。据明朝嘉靖版本《获鹿县志》记载,于底原属获鹿县,早在明代中期已为获鹿县八大集镇之一。获鹿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于底恰在获鹿正东路15里处,是获鹿东行的第一站,各路商贾聚集,日渐兴旺。于是在今永安路南北两旁店铺林立。明初,又确定了三、八大集。为了招徕顾客,商店各显神通装潢门面,雕梁画栋,如花似锦,既奇特又别致典雅。再有南北两列店铺外有8尺宽的人行道,沿边砌有整齐石条,中间是15米宽的大道,笔直的大街两旁还栽有古槐,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逢三、八集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闹市景观。

兴盛于于底的老字号可以说满街全是,最有代表的还是“连升号”的药店和糕点铺,过去曾有“连升号的糕点,誉满直隶”之说。连升号的药店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鹤年堂相提并论,几百年间,这里坐堂的中医还和北京的西鹤年堂、同仁堂有着医药学的交流和药材往来的关系。可惜连升号于解放初期停业了。

驰名冀晋的于底古文化

我们从古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重胜古刹对永安,穿心阁内车马还。太平河水关祠挡,迫向二桥奔东南。”诗中所提到了于底古镇的重胜寺、永安桥、穿心阁、关帝阁还有镇东南西北的三宫庙、大王庙,五道庙等庙宇。

永安桥:从“古镇于底”大牌楼沿着永安街西行约500米左右,就能看到永安桥。曾经永安桥桥面长20米、桥高7米,后因为太平河淤塞,河道修成了如今的永安路,石桥大部分被埋在地下,但依旧可见其精美的造型,桥洞中间的浮雕吸水兽栩栩如生。

虚云禅林:是于底村另一处重量级文物。据碑载,该寺始建于五代的后周,明代重修,清康熙年间扩建。文革期间建筑遭到破坏,仅剩两座大殿,1988年集资重修,1992年改名“虚云禅林”。

苍山圣母庙:也叫奶奶庙,这里供奉苍岩山三圣姑,每年四月初八和十月二十三就有庙会。曾因精美的壁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如今这些壁画已经剥落。

李家老院:是于底的清代老民居,分为东西两院,其坐北朝南的正房,至今保存完好。房檐下所有的木雕装饰,木格雕花的正门、窗户等都是原装,显示出这家主人高雅的情调和审美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底的舞龙灯

于底的舞龙灯,是石家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名叫李风玉。于底龙灯和别村的龙灯有些不同,别村龙灯戏的是“珠”,于底龙灯戏的是“蛛”。蜘蛛是邪恶的代表,是两条龙捉拿的对象。手举蜘蛛的人要一边耍一边让蜘蛛身子里放出烟雾来。另外,于底龙灯的龙身长,一条龙要9个人耍,两条龙(红色火龙、蓝色水龙)加上锣鼓班子,总共要41个人。

“石家庄发布”由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订阅!

Hash:c1ebc8cfbbf48daf0cbea77ec5a65b4492b666c0

声明:此文由 石家庄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