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源于天台的天台山

7月7日下午,参观了芦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后,我乘公交赶到北京西站,买了四点半去邯郸火车票,考察肥乡天台山

邯郸是战国时的赵国国都,赵国乃战国七雄之一。读小学时就听说过的“邯郸学步”、“纸上谈兵”、“将相和”等故事,记忆犹新,我早就渴望到邯郸一游,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现在真到了邯郸,却因为连日奔波,颇有劳累,对古赵都邯郸也无心浏览。一夜无话。

“肥乡”,亦称肥邑。赵惠文王时,为嘉许遇难牺牲的相国肥义,把肥乡作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后肥乡史称肥邑。

我在肥乡天台山路口下车,找了一辆面的,谈妥来回15元。

没有多久,司机就把我载到天台山镇政府。说起镇政府驻地,也是非常简陋,只是进门是楼房,里面大多数是平房。进去的时候,还有人在吃早点呢。我说明来意,请他们介绍一下天台山的来历。他们一听说我从浙江天台山来采访肥乡天台山的,都非常热情。

一位镇干部告诉我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大沙滩。据说一位外地人在这里当官的,死于任上,死后就葬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土堆,故名。”

我问他:“这个土堆还在吗?”

他说:“现在没有了。我们对这个也不很了解,我给你介绍个人,他对这方面比较喜欢,可能知道点什么。”说完,他即朝大门外走去。

我跟他走出镇政府大门,右拐不到100米,来到一家中医诊所。镇干部把我的情况简单向主人介绍了一下之后,就回镇里去了。

那位医生第一句话就对我说:“我给你们国清寺的长老可明法师写过信,他给我回了一封信,长长的。”

我称赞之余,非常惊讶。他居然知道浙江天台国清寺,还给国清寺的可明法师写过信,而且可明给他回了信,且还写了许多内容。看来这位医生对天台山,对国清寺颇有了解,否则不会给可明写信的。

我坐下后,说明来意,请他谈谈关于天台山以及天台山镇的来历典故等等。他非常热情开朗,没等我说完,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这医生姓孙名孟章,号邯郸居士,今年四十多岁。他告诉我,据清雍正十年《肥乡县志》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高逾数丈,盘结数百步,土山无石,上建天台寺,其山名天台山。唐代时,有位浙江天台山的和尚云游四方,来到这里,宏扬止观。

他说:“这位天台山来的和尚原本去五台山朝拜,路过这里,看见沃野千里的广袤平原上有座数丈高的土丘,周围广数百步,觉得这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他独玩此山,登上丘顶,居高临下极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心中喜悦不已,认为是佛祖赐予自己的一块风水宝地,当即在这里结草为庐。收徒讲经,早诵《法华经》,晚修止观。后来,他四处募化,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在这土丘上建成了一座寺院,名称就叫‘天台寺’。这个原先没有名字的土丘就叫做天台山,所在的村,就叫天台山村。此后,这座寺院,千百年来香火相当兴盛。”

查当代《肥乡县志》载有:“天台山村,位于县城西偏南8.61千米处,为天台山镇政府驻地。人口1056户、4590人。据传为唐代建村。据明清县志,该村曾有土丘数高丈,周围长‘数百步’,上建有‘天台寺’,为漳水湮没。明代‘天台晚眺’为县‘十景’之一,是县西部重镇。今建有天台山集贸市场,有油路通往县城。”

后来,我查看清雍正十年《肥乡县志》,是否有关于浙江天台山和尚来这里创立寺院的记载,但是找遍了,均无记载。清雍正十年《肥乡县志》卷之二载:“天台晚眺:城西南十五里,薄暮可登临。”卷之五还载有乔年的《天台晚眺》诗一首。

我又问孙医生:“这座天台山寺什么时候没有了?”

“1945年毁于兵燹”,他说话的语气中带有几分遗憾。本地人说天台寺“毁于兵燹”当属可信。

“这座山现在还在么?”我想如果这山还在,很可能山上遗迹的,倒应该去看看。

不料,孙医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告诉我,1982年,天台山村为了整改街道,把这座土山全部推平,变成街道了。

我陷入沉思中,这座天台山已经永久消失,变成了街道,也没有留下什么遗存,正合了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台寺、天台山和许多名胜古迹一样,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成为街道,成为高楼,成为闹市,就永远成为了历史,留下的只是个名字,犹如“天台山村”、“天台山镇”。

我问孙医生:“有没有史料明确记载说是浙江天台山和尚来这里创建寺院?”

“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记载的史料”,孙医生直言不讳地回答,“但是,我是土生土长的天台山村人,祖上流传下来的,当地百姓都是这样说,应该不会错的。”他还介绍了以前他家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

后来,我仔细查看清雍正十年《肥乡县志》,的确没有关于浙江天台山和尚来这里创立寺院的记载。(这是我回家后的事了)

“唐代的浙江天台山僧人在这里结茅授徒建寺,除了被这个高高的土丘吸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呢?”我想从孙医生的话语里寻找答案。

孙医生想了想,告诉我:天台山村附近的葛孽城很可能是吸引天台山僧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葛孽城为赵武灵王夫人葛娥所建。其遗址在天台山村西南,刘家寨村东侧。

关于葛孽城的记载,见于《史记》《战国策》等。如《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赵成侯十七年即公元前358年,此时葛孽尚属魏国。次年,公元前357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先后两次在葛孽(今河北省肥乡西南)、[高](今河北省高邑东南)相会。

相传,葛孽城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街道宽夷,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可与当时的赵都邯郸媲美。日月更替,四季轮回。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现如今已是:“颓垣短楚没,蔓草荒烟平”、“故宫尽禾桼,废墟荒秦棘”(清赵文廉《葛孽城》)。

我没有到这里之前,只知道肥乡有个天台山,但不知道它的底蕴有多深,因为从网络基本就查不到相关的资料,所以只能深入到所在地去田野调查。没想到,一采访,竟被这里古老的赵文化深深地打动了。天台山村附近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战国时有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战国时期千军万马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鏖战场面。

清代诗人程学礼的《过天台山寺有感》诗道:“天台山势半蹉跎,三十年来感慨过。往迹谁知传赵胜,而今已自失荆轲。随他市语悲歌散,且倾村酒醉颜酡。陵谷不堪回首处,日暮孤占古城坡。”

诗中的赵胜就是战国时的赵国平原君。平原君赵胜(?—前251),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名。赵胜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待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因人成事”、“三寸之舌”故事就发生在他手下。

诗中提到的荆轲即战国时行刺秦王的著名刺客,即“图穷匕首见”是也。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荆轲在告别父老乡亲时所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流芳。

孙医生说,不单这位大名鼎鼎的荆轲是天台山村人,就连东晋时的小仙翁葛洪也出生在这里。

史称葛洪为江苏句容人,这是就籍贯而言。其实不然,因为葛洪的父亲葛悌是江苏句容人,但在肥乡县当县令,葛洪就出生这里,而当时的肥乡县城就在葛孽城。而葛洪来天台山修炼

孙医生是个很健谈的人,为我介绍了不少关于天台山的情况。看看快要十一点了,我怕回石家庄时间迟了,当晚赶不到平山县,不得不打断他的话头。之后,我们拍了张合影,互留了联系方式,方便今后联系,我就告辞了。

从天台山镇出来的路上,我请司机帮我拍了几张有关于天台山镇的照片。

这次肥乡县的天台山镇之行,有好几个意想不到。

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天台山于80年代已经被夷为平地,成了天台山村的一部分,是一座消失了的天台山。虽然,山消失了,不管其沿革建置名称如何变化,从1953年建立天台山乡,1958年改为天台山公社,到1984年改建为天台山镇,但天台山村和以天台山村为驻地的天台山行政单位却永恒。

意想不到的是,在全国20多个号称天台山的山,绝大多数是因为山顶高而平坦如台。古人云:天台天台,登天之台。无论历代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个个都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升天。人们认为山高离天堂最近,平坦最适宜人们祭拜上天,迎接神仙下凡,取登天的平台之意而名。唯独肥乡的这座天台(tāi)山却与众不同,它乃浙江天台山的亲儿子,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浙江天台山亲生儿——缘于天台山僧人建造的天台山寺而名的,为国内真正的第二座天台(tāi)山。尽管世人不知道肥乡的天台山之“台”字,当读“台”(tāi)音,但这山与浙江天台山的渊源却是历史遗留下来,谁也无法抹去。更为奇巧的是,浙江省的天台为县级建置,而肥乡天台山的行政单位是村是镇级的,正是天台县的下属单位。

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小小的天台山,竟有如此深厚文化积淀。葛孽城的故事,平原君赵胜、荆轲、葛洪等诸多历史名人都与天台山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解之缘,为天台山村、天台山镇增辉添彩。“天台晚眺”还是肥乡县的十景之一。

意想不到的是,华北大地乃古代燕、赵、魏繁华之地。邯郸为古赵国的首都,曾为战国七雄之一。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古赵国创造的古代辉煌,遗留下来那灿烂的古代文明尚存,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赵武灵王修建的赵长城尚残存在包头附近。可是,历史并不一定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发展,当时赵国即使集中了战国末期许多如赵奢、廉颇蔺相如等著名军事将领,但仍然逃脱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如今,邯郸成为著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等等。而其经济发展,已经明显地滞后于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莫非古老的文明必定要落后于后起之秀——正如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要落后于世界强国,成为发展中的国家一样么?

况且,我从邯郸到肥乡天台山镇,一路上看不见有对历史文化和现代旅游的宣传,以天台山镇为例,连镇工作人员对本镇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本不了解,更谈不上宣传了。光有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头衔,恐怕难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就其公交服务而言,也明显落后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路上,我为燕赵大地祈祷,祝愿古老的华北燕赵文明焕发出往日的光辉,经济飞速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转自苏州天台商会

编辑:徐永恩、张凤良

Hash:dd28fb4dd86d0c60df2a875523176dc4f476af85

声明:此文由 天台同心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