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故事|临城天台山
临城天台山景区,位于邢台市临城县崆山溶洞景区西北8 公里,总面积约23 平方公里,有大平台、五谷仓、石柱峰、天眼山、九尖山等诸峰,主峰海拔599 米。天台山的岩体为红色石英砂岩,属嶂石岩丹霞地貌。天台山的岩峰和峭壁具有顶平、壁陡、坡斜、树茂的特点。因山体挺拔,奇特多变,顶平如台而得名。景区内树木参天,四季风光如画、景色丰富多彩,春天开满了红红的野红杜鹃;夏天映衬在绿丛之中;秋天山花盛开五彩斑斓,冬日白雪皑皑苍松傲雪。“天台积雪”为临城古八景之一。
天台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在数十亿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浅海,后来这里的地势逐步抬升,中元古界的红色石英砂岩古天台地层渐渐从水下露出水面。在燕山运动时受到地壳板块挤压,发生断裂和变形,构成了山体大致轮廓和骨架。在距今约258 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受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影响,山体隆升并遭受风蚀,加之断裂活动和冰川作用,崩塌后才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天台山有许多有名的山峰和人文景点,五谷仓、龙首峡、天圈、九县垴、大天眼山、小天眼山、云海亭、半壁殿及南禅、北禅、慈云阉、仙岩庵、桃源洞等。
远远望去天台山如一尊首东足西的巨型卧佛,卧佛也称为睡佛。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是佛教圣地,寺庵密布。历史上在山中曾修建有慈云庵、南禅(南泉)、北禅(北泉、老祖庙)桃花洞(桃源洞)、仙岩庵(仙泉庵)、东寺、西寺、石柱寺等8 座寺庵。这些寺庵有的是隋唐时始建,有的是元明重修。
五谷仓,位于天台卧佛的佛首位置,这里五峰并立,横石叠砌,当地称为桌状山,又因山方头圆如同粮仓而称为五谷仓,有天下第一仓之说。五谷仓又名连廒峰、油篓山。说到五谷仓当地有这样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像一串火轮,一齐在天空运行,只晒得土地焦热,禾草枯干,因此天下大旱人们苦不堪言。玉皇大帝得到天下大旱的消息后,就派了杨二郎用两座山把那九个太阳压住。杨二郎奉命,用一副扁担挑起两座大山,匆匆出发。路过天台山时,两座山忽然从扁担上脱落,压毁了无数良田。人们见没有良田了,就焚香跪拜恳求杨二郎移走大山。二郎神说:“山是移不走了,送给你们五个粮仓吧。今后遇到灾荒年月,只管来仓前取粮食便是!”说罢,用手在天台东侧捏起五个粮囤,那粮囤酷似农家用荆条编制的粮囤。他在五个粮囤里装满粮食,一囤盛的是小麦,一囤盛的是小米,一囤盛的是黍稷,一囤盛的是稻谷,一囤盛的是杂豆,所以名叫“五谷仓”。说来也真灵,每当灾年粮食绝收时,粮仓就自动打开,救济百姓,你要啥有啥。
一天,一个牧童上山放牛,发现仓眼里向外流粮食,觉得糟蹋了怪可惜的,就用牛粪把仓口堵住,赶紧跑回家去拿布袋来装粮食。等他跑回来却再也找不到仓口在哪里了。从那以后,这一带农家的粮仓全是模仿五谷仓这种样式,用荆条编制,用牛粪泥巴浆抹。据说,用它盛粮不虫蛀不泛潮,一直沿用到近代。
慈云庵,位于天台山中部的一个平台处,说二郎神造五谷仓之后,常有神仙驾祥云在这里驻留,因此,一些僧人就在这儿建起了庙宇,祥云起神仙到,故名“慈云庵”。乔巳百曾写一篇《天台诸山正名》文,记载说:“峡之前,一刹东向,曰慈云庵,僧本宽建,名之始,先大夫恭肃也。”恭肃公即乔巳百之父乔若雯。
据碑文介绍,慈云庵始建于唐代,至今还流传着老虎听经的故事,据说,当时慈云庵每天上早晚课,山上的各种鸟雀,都会准时地飞过来。大殿周围的树枝上、屋顶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鸟雀。它们好像也能感知到慈云庵的清净慈悲,所以聚过来,认真地聆听僧人们庄严的诵经。还时常有老虎、狐狸伏在殿下听经的事儿。有一回,一个法师诵经,七八只老虎跑来听,听到一半,有一只老虎打瞌睡,法师走过去拍拍它的脸颊说:“听经的时候不要睡着了。”
历史上个朝代对慈云庵进行多次重修。慈云庵的主殿原为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历史上,慈云庵曾经过几次修缮。清乾隆十四年(1749 ),住持明心等人重修东阁禅堂和膳房。嘉庆十三年(1808 ),袁尚富等重修南阁白衣大殿。
仙岩庵,是依托天然的山岩所建的,洞口宽6 米,高5 米许,洞深8 米许,洞中有泉,水质甘甜,谓之仙源。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 ),到金皇统七年(1147 ),一个占山为王的响马,自称毛脚大仙,将庵内的尼姑赶走,强占了庵堂,从此仙岩庵冷落下来。后来曾有和尚来庵内住持,几兴几衰。清代顺治四年(1647 ),对仙岩庵进行重修,在洞口崖壁上有篆书“仙岩庵”三个大字,到清代末年才走向衰败。
藏经练功洞,是天台山高僧本宽的藏经练功的地方,在井壁上有一个类似佛龛的小洞,仅可容一人,洞内有坐板石和佛像,在佛像后有一个暗道通往山外,相传在战乱时,一旦有意外,僧人可以由此脱身。
大小天眼,在天台山的东侧有一大一小两座石灰岩山峰,两座山上各一个透亮的山洞,人们称之为“天眼”;大天眼海拔546 米,洞高约27 米,长约123 米;小天眼高约2 米,长约10 米。特别是大天眼,远远望去洞眼里透着蓝天,亮亮的像一面镜子镶嵌在山的顶部,当地百姓称它为“镜子山”,又叫“透透山”。
关于大天眼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邻县的赞皇县县衙正对着大天眼,县令坐在大堂上审案时,向前一望有一个很大的天眼,明晃晃的,好像是明镜高悬,镜子一照县官心里像是明镜一样,谁是谁非十分清楚,不管是多么离奇的案情都能审的一清二楚,断案如同神助一样深得民心。县官很快得到了升迁,很多人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就向他讨教,赞皇县令就说明镜高悬,所以讨教的官员回去也纷纷效仿,在大堂之上挂起了“明镜高悬”匾。
说法台在慈云庵北,可以看到天台山赤壁直拔云天,在其正前方有一个大石板构架的台子,人们称之为说法台。相传,唐代时,慈云庵高僧本宽在此向弟子讲经说法。并引来了百鸟及老虎在此听经说法。
静心凹在天台山的半山腰,上面是万仞的悬石,山脚处有向内凹的天棚。相传在天台山寺庵鼎盛时期,十八罗汉来到这里,看到山谷中十分幽静,就在此静修。后来人们在此修建了庵堂,为罗汉塑像供养,并取名为静心凹。人们相传这里很容易入静修行,也有人说这里是登天台的必经之路,只能“静心听佛语,佛渡有缘人。”
悬空亭在天台峭壁悬崖的半山腰,有一条长百余米的“栈道”崎岖狭窄,一般人极难通过。当地人传说,很早以前曾有仙人攀岩出入,故名“悬崖仙道”。在山之半腰建有一亭,因址在陡崖之上,所以取名“悬空亭”。
飞来石在天台山有许多峰奇异石,在半山腰有块巨石,石呈兰色,与山上岩石格格不入,像从天外飞来,人们称它为“飞来石”。相传僧人本宽修炼日久,功法渐精,有一天深夜和他的好友一起想试试法力,于是便念起咒语,从远方唤来巨石一块,飘飘荡荡就落在这里。本宽送客后,因与好友相聚时十分兴奋,但却忘记了咒语,结果使这块巨石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龙首峡登天台,必经龙首峡的上天梯。峡谷长约100 余米,有石台阶陡峭且窄,两侧山崖怪石狰狞、嵯岈,状如蛟龙,昂首欲飞。明代四川巡抚、都察院右监都御史乔壁星当年由此登临天台极顶揽胜,为“龙首峡”赋有诗句:“云根高出古城西,一片苍茫望转迷。几度游观攀石磴,巍然疑是上天梯。”
九县垴天台极顶,举目四望,农家的炊烟、房舍、耕田、小路、湖潭等历历在目,一派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在天台山顶有九县垴,据说在天气晴朗时视野更为宽阔,四周眺望,赞皇、元氏、赵县、宁晋、高邑、柏乡、隆尧、邢台、内丘等九县尽收眼底。
凤凰蛋山上还有“凤凰蛋”景点,因其形酷似而名。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密林覆盖,虎豹出没。常常从山缝中冒出烟气白云形成云,布满天空,暴雨说下就下,时时给周围百姓造成巨大灾害。一天,太乙真人降落于此,顿时吉祥光四射,祥云四起,驱祛了邪恶,造福于后人。从此,每天都有众多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膜拜,并修建了仙岩庵,香客如云,香火旺盛,盛景极为壮观。一只凤凰目睹了这里的圣景,竟然将凤凰蛋下到了这里。
桃花洞在天台山东北侧,黑城乡李家庄村村西九尖山的山腰,洞有两个,一东一西,西边为主洞,东边的为一个小洞,是因洞口外岩石形状似桃花而名。口外原有玉皇楼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从楼上可经此口进入洞内,现已废。桃花洞又称双珠洞,洞室保存完好,面积约320 平方米。洞高2.4 米,东西洞长10 米,宽3.2 米;南北洞长3.1 米,宽1.9 米,高2 米。洞口上方又凿一小石口,高1.9 米,宽0.8 米。上方阴刻楷书“大慈仁明”。
洞内中央原立石佛三尊,现仅存两尊无头石佛。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腿部浮雕两条龙,双手置于腿上,手心向上,作禅定印。东边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横置右足上,右手下垂置膝上,呈触地印。
在洞南壁上阴刻楷书“直隶赵州宁晋县城东钟曹村重修金佛像两尊,金关帝君一尊,雍正十年孟夏吉布施题名”。石壁有一尊道士浮雕,座于蒲团之上,上刻祥云日月图,两边刻有供桌和道童。西壁阴刻草书妙庵道主魏退安“双珠洞悟道”诗一首。还有一石壁佛像,像旁石刻“雍正十年孟夏吉旦立”。
还有一洞为“混元一气”洞,面积约22 平方米,深5 米,宽4.4 米,高2 米。洞口上方阴刻行书“混元一气”。洞口外东侧崖壁阴刻行书“石仙面壁”,洞内壁上阴刻楷书“直隶赵州宁晋县城北以井村重修佛堂金佛六尊,捐资题名。乾隆十年三月初六日”。
桃源洞有泉水,古志记载:“山泉之水,自山流出,势急有声。味甚甘冽,遇旱不竭”。“桃源听泉”,临城古八景之一。相传,清康熙年间朝廷重臣魏裔介年轻时曾在此避暑读书,六十岁时又曾重游。魏裔介(1616 —1686 )直隶省柏乡县人,曾任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因为年轻,人称“乌头宰相”。
老祖庙 又称北禅、北泉,位于天台东北侧,黑城乡闫庄村村西。为天然石洞,名叫曹溪洞,内有泉水,冬夏不枯。又因位于天台山北,故名“北泉”,传为“北禅”,当地俗称“老祖庙”。明代洪阳教创始人韩太湖(1570 —1598 )号宏阳,直隶曲周县人。十九岁时出家,在此静心悟道。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创立洪阳教,自任祖师。著有《名心经·救苦忏文》等书。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大教派,万历皇帝亲封“正德名医真人”。后因教民日渐增多,朝廷恐其叛乱,随即镇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查毁韩太湖坟。
清顺治年间,直隶省唐山县人(今隆尧县一部分)张著在此依托山洞创建临怀楼。清雍正四年(1726 )重修北禅。清嘉庆六年(1801 )重修北禅东阁。清咸丰十一年(1861 )创建三清殿,均已废,仅存有洞内临怀楼梁檁石窝和摩崖石刻佛像三尊。如今仍有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香火不断。
天台极顶“天台人道是丹丘,上有五城十二楼。今日登临无觅处,白云苍树对清秋。”这是明代临城人,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四川巡抚,从二品,被称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乔壁星所写的一首《天台山》诗。
乔壁星(1550 —1613 ),字文见,号聚垣,原名北星,后改名壁星。是乔辅世之次子。少时聪慧,万历八年(1580 )殿试三甲,被选任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时年31 岁。由于他的政绩卓著,万历十四年(1586 ),提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二十四年(1598 ),再任御史执掌京畿道。二十七年(1599 ),任顺天府丞。二十八年(1600 )提调科场,由于编号过严被忌,疏请辞官回家。三十二年(1604 )恢复原官,并以覃恩授中宪大夫,赐诰命赠封父母及妻。三十三年(1605 )升任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同年十二月,又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三品)。次年任四川巡抚(从二品)。万历四十一年(1613 )病逝。葬于临城县黑城乡乔家庄村西,2001 年2 月,乔氏墓群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壁星在诗中所说的“丹丘”是指仙境,传说在昆仑山,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在这里建有“五城十二楼”,为仙人们的居所。《史记•封禅书》云:“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裴骃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天台山,风景秀丽如同仙境,在这里可以看云雾出没变化无穷,晨观日出,晚观夕阳,看巍峨太行,闻乡村鸡鸣,趣味无穷。
Hash:0fcf1df3bc62b4644ca1eb01d45f74c4846d1526
声明:此文由 xtxinxiga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