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1864年,万盛保营寨的前世今生

万盛以前位于两省(黔、蜀)三县(綦、桐、南)交界处,大山较多,古寨10余座。至今保存完整、且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首数南桐镇营寨村的保营寨。

设计典雅

保营寨位于一个四面凌空的小山上,其建筑设计较为别致。就地取料,依山造型,与其它古寨迥然不同。整个寨子用大条石修筑围墙,呈长方形兼椭圆形。四周围墙,高低错落,厚薄不一。从寨内测量,高1.5至4米,厚度上窄下宽。从地面至墙腰两米高处,环墙修成一条50至80厘米宽的平台式小路,两个人可并肩行走,以便内部往来或向外巡视。从墙外测量,也是随山势而建,高度4至6米。整个围墙厚度1至2米,用石灰拌泥土粘和而成。四周墙基均是利用山堡自身底面岩石,十分坚固。

寨内土地面积1200平方米,相当于两亩地。寨内房屋已毁,一片废墟,仅存数间房屋基础的残迹。另有一个蓄水池,可蓄10余立方水。寨内土地现为蔬菜水果地。

古寨中央耸立着一块巨石,嶙峋突兀,可谓奇观。宽6米,高5米,厚4米,上小下大,形如石笋,略为倾斜,直指云天。没有梯子,难以攀登。巨石顶上能容数人。据地势考察分析,可以断定:此寨的建筑石料取之于寨内,料取得越多,面积越宽。当时建寨主人是有意识地留下这块巨石,可在上面向四周瞭望,有利于防守。即使有人攻入寨子大门,也要遭到伏击。此种寨内天然屏障,可谓天下无双。

墨迹犹新

保营寨设计有前后门各一道。但后门只留下一个约1平方米凿石的痕迹,尚未彻底修好。实际建造,仅前门独门一道进出,现保存完好。设计加工工艺均很讲究。大门高3米,宽1.4米,厚2米;门顶上围墙与全寨围墙相连接,门上墨迹清晰可见。面对大门向内观看,门额中央从右至左刻有每字20厘米见方的“保营寨”3个大字。门额右侧刻有两行小字:“映堂张正辉修建,甲子年十二月。”门额左侧刻有“裕堂张正宽同建,二十日吉旦”等字样。这足以证明,建寨经手人是张氏族中张正辉、张正宽二人共同主持修建。石门顶部中央刻有领袖张正谏、金玉章、张正鹏、张珍圃4个首领姓名,以示为主要捐资者。左右两边门额上还刻有七言绝句各一首。右是:“此处灵山寨相连,威光显化荫无边。金鸡岭清河地,永保平安万年。”左是:“保营曲是天生成,较为瀛山品量衡。暂借层峦万古迹,山村五里共升平。”

上述经手建寨者之真实姓名,张氏族谱可考。而诗作出于谁手尚待考证。倘是建寨者所作,定当铭记于石。但从诗的内容、形式看,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非一般私塾老师所为。这是当时这一地区文化发达的见证。

保营寨建于1864年。据村里老人口述,建寨目的是为了“躲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所谓“躲反”,含义有二:一是躲避农民起义队伍,二是防止土匪横行肆意抢劫。解放前,一有“风吹草动”,地方政府、民团和少数地主豪绅入住此寨。解放初,也有当地部分老百姓在此躲过土匪。

环境优美

保营寨海拔400米,四周低洼,易守难攻。从寨顶向四面瞭望,更是群山环绕,层峦叠翠,竹木掩映,四季宜人。寨子坐北向南,东邻下坝营,西接白云寺,南靠威灵山,北连金鸡沟。南新公路穿越其间,交通方便。

距离保营寨不到1公里的白云寺,重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建在白云山一块较开阔的山坳上。站在寺前俯首鸟瞰,东眺金鸡瀑布,金鸡河水宛若玉带环绕,两岸田园,阡陌纵横。农家房舍,炊烟袅袅;西瞰清代铸钱遗址,古风犹存,似乎还“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北望樱花温泉,热气腾腾,车来人往,络绎不绝;而身后的白云山,则托雾拨云,林涛万顷,白云寺仿佛是镶嵌在翠绿色锦缎上的一颗宝石,一“色”独秀。正如清道光年间当地举人罗春堂的赞美:“树走云游客,花飞鸟解颜。渐闻清馨响,不复似人间。”

白云寺前不到百米之遥的山丘上,有著名的下寺坪石景,明代古墓。墓旁耸立一块如“令牌”样的巨石,其周围还有石卦、石柱石鼓、石帘、母猪石、海螺石、犀牛石、山王庙等等。在巨大的犀牛石上刻有“凌云”两个行书大字(30~50厘米),对面另一块大石上,也刻有“承露”两个行书大字。相传此字为宋人所题写镌刻。正如清代举人罗春堂所题:“古迹当年下寺坪,排空仙杖本天生。”此处不失为万盛风景名胜之一。

在保营寨北端,两山对峙之间是一条深邃峡谷。峡谷两岸峭壁间,奇峰怪石青松翠柏。峡口深处便是金鸡沟。沟里云气蒸腾,浓雾缭绕。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对金鸡从南海出发,飞往金佛山安家。这对金鸡飞了九九八十一天,眼看再过一天就可以到达金佛山了,突然天气骤变,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它们飞到保营寨这个地方,已是筋疲力尽了,雌鸡在慌乱中撞在白云寺山墙上,被撞昏了,从山崖边上直落下去,坠于崖下深潭中。雄鸡惊恐万分,疾飞下去,掠水寻救,终因力竭难支,亦坠入潭中。幸被白云寺巡山道童看见,即刻报告道长,道长下令叫道童们火速下山搭救,可惜等他们赶到时,金鸡已沉入潭底。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金鸡,就叫此潭为金鸡潭,这沟叫金鸡沟。

金鸡沟瀑布高30多米、宽10多米,从断岩壁上分成几股,飘流而下,形成如丝如带的水帘。水帘背后,有一块可容数十人、较为干燥的平地,若夏日在里面饮茶休闲,别有一番情趣。

地灵人杰

营寨这块小小的沃土,不仅有自然景观可赏,而且人文景观亦大有潜力可挖。在近代、现代史上曾涌现不少仁人志士。

清末张正远之妻封氏,早年居孀,勤劳俭朴,慈善为怀,捐献80石黄谷修建“积善堂”(现旧房残存)供穷人居住。清光绪帝授予“旌表节第”金字横匾,并刻有“圣旨”二字,加盖玉玺,高挂朝门之上。凡路经此地大小官员,必须做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三拜而过。同时贵州桐梓县赠送“为善最乐”金字横匾,加盖县印,高挂中堂大门上。可惜两块金匾毁于解放初期。

张绍武,又名张永生。在民国初期甲子、乙丑年(1924年、1925年)农民起义时期,组织农民武装暴动,打富济贫,在下坝营回龙庄成立司令部,在贵州罗塌鼻子司令部任第三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被地主武装击散,去上海参加地下党后,回川东酉阳秀山一带组织工农红军。解放后,任云南思茅军分区司令员、云南省军区、昆明军区参谋长等职。

张离九,又名张继渊,早年在张绍武第三团团部任职,大革命失败后,去贵州李小渊部服役,后去黄埔军校深造,第六期毕业,历任营、团、师长职务,后任东北屯垦局副局长、国民政府国防部高参等职。

周煌(涪陵人),在清代中期曾任嘉庆皇帝的老师,传说他在营寨居住过。他的住宅在今营寨村石家湾社老河沟处,曾挂有“门生嘉庆主,周煌老先生”之金匾,解放初被毁。

张保初,早年苦读孔孟之书,口笔相随,才华超群,为人正直。民国时期任贵州省25军参谋,镇远县民政局长。后回乡经营煤矿,晚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集资办学等,曾任营寨中心校第一任校长,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

保营寨坐落于万盛一个边远的小山村——营寨村,名字虽不起眼,却是一颗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明珠!

文/张 颢 张昌锡

编辑:李银军 犹元佳

声明:文章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Hash:0fb833e3c38c9415550ce565af44922f269d9dd9

声明:此文由 万盛微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