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事儿丨这三家单位获评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新增文物保护单位74处(100项)。

此次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包括古建筑45处(46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9项),石刻碑碣3处(4项),古墓葬5处(5项),古遗址12处(36项)。

其中

洛龙区有三家单位被录入

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

李楼镇三官庙

三官庙,又称三皇庙、三元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为纪念上古传说中五帝之三的尧、舜、禹三位帝王人物而建的大型庙宇,所以又称“三皇庙”。

据传这三位帝王分别出生于在三个季节,并根据“五帝同根”、“三元一气”之说,该庙亦称“三元庙”。

三官庙位于洛河南岸的李楼镇三官庙村中部。三官庙村古称“桃园街村”,过去是水旱码头,漕运发达,交通便利,为天下商贾云集之地,仅村内就有“九庙二寺”圣迹,“桃园街村”就是因为桃园众多而得名,旧说就有“十八桃园九白梨”,洛阳八小景之一的“东城桃李”指的就是此处,可见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风景绝妙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文人墨客,商家大贾前来观光游览。1952年村落划分因“三官庙”而取名“三官庙村”。

三官庙其院落规制完整,为庙寺并存建制。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内存碑刻较多,历史文化内涵及众多的建筑量对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时由于后人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不断沿袭的农历正月十四、七月十四、十月十四的物流交易庙会,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贸易、和谐建设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官庙一进三官殿,始建于清咸丰9年;二进大王殿、三仪殿、十王殿、泰昌寺;三进戏院。

碑文

梁屯梁公祠堂

梁公祠堂位于洛阳市洛龙区梁屯村西街与西寨门外南北路交汇处向东20米,沿南北路向东走过三户民宅即是,坐北向南。

梁公祠堂始建于明代。现存民国重修碑刻两通,阐释着重修的历史沧桑。据梁氏家谱记载,系明代开国之初,国家为充实中原人口,于洪武三年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被国家迁徙于此,它是梁氏族人的精神支撑。

院落规制完整,历史文化内涵及建筑对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宗族文化及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史实提供了实物资料。梁屯村,清时曾设为里、保、镇,民国曾设保、乡,至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祠堂中设为梁屯乡、梁屯人民公社办公场所。梁公祠堂是清、民国及新中国初年历史的实物见证者,是梁氏寻根问祖的文化阵地。

梁公祠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室内设有暖阁,内有梁氏三代宗亲牌位,牌位后有古壁画。倒座面阔三间,整体建筑完好。

毕都堂墓

毕都堂墓位于洛阳市洛龙区毕沟村南、龙门山脉的丘陵之阳。

毕都堂墓是缅怀先贤风范和毕氏存根问祖的圣地。毕都堂,明末景泰甲戌登进士第。乙亥年末,任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天顺壬午升福州府知府。成化(1466)丙戌升应天府府尹、壬辰升正议大夫资治尹都察院右副御史,奉玺书巡抚江南兼督浙西。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才华富车,著作甚丰,堪称为官之楷模,宗族之贤圣。

毕都堂墓历经五百多年,风雨涤荡,几欲毁坏的历史名人古迹,历经其后裔几次保护与修葺,才使得其艰难保存下来。

墓前两通碑所撰是明宪宗皇帝钦赐的诰文,立于明成化三年,其笔迹艺术及碑刻底座赑屃其石刻工艺都有其历史价值。碑文记载毕氏祖宗之功绩,缅怀先祖,推恩之典。由此更显得珍贵。

毕都堂墓始建于1488年,至今已500余年。墓前有墓碑1通;墓东南30米处,有明成化五年赑屃驮碑2通;墓地石刻现存6件。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我们要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传之于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输入文字

来源:区文广新局

编辑:沈嘉奇

Hash:c6a98c78016c2c1882c138f94438e4dab32d729c

声明:此文由 精彩洛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