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因一句诗被嘲是“瞌睡汉”,心中不服上京赶考,夺下状元之位

有一位书生,在赶考途中,居然被嘲笑是“瞌睡汉”。笑话他的人,是一位知县家的公子,也是一位读书人。被嘲笑的书生心中不服,暗自发狠,一到京城就考中了状元。那个嘲笑人的知县家少爷冷笑一声:“凭他一个瞌睡汉都能中状元,我明年进京,不考个状元都说不过去。”第二年,这位少爷居然也中了状元。

那么究竟是被嘲笑是“瞌睡汉”的状元才高,还是那个知县公子状元郎才高呢?这还要从“瞌睡汉”三个字说起。

这位“瞌睡汉”正是宋代的一代贤臣,三次登上相位的吕蒙正。关于吕蒙正,正史记载已经很多,民间记录也不少。民间广为传唱的一本南戏《破窑记》讲的就是吕蒙正、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吕蒙正家道贫寒,有才学,被丞相千金刘月娥选中。丞相为逼迫吕蒙正求学,将他们夫妻赶至破窑安身。吕蒙正靠白马寺赶斋充饥,不料却被寺僧羞辱。吕蒙正题诗"十度逻斋九度空,叵耐阍黎饭后钟”。

这当然是民间传奇,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吕蒙正的出身应该比较贫寒。这也是他会被嘲笑“瞌睡汉”的重要原因。当年吕蒙正赶考路上投宿在一户知县之家,知县让吕蒙正作一首诗,意图是试试这位读书人的深浅。吕蒙正大约是饥寒交迫,神思有点恍惚,憋了半天只念出了一句诗:

挑尽寒灯梦不成。

不曾想,这位知县家有一个儿子,从来都是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他听了吕蒙正的这句诗,顿时便嗤之以鼻:就这幅穷酸相,也只能做梦,真是一个瞌睡汉!

吕蒙正听到这样刻薄的评价,顿时觉得羞愧难当,又义愤填膺。不过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他并未计较和理会。

其实这句诗,写得极好。作为寒门弟子,吕蒙正岂非无梦?他一定也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当然也有青春的烦恼,有对美好生活,包括爱情的美好期待。然而现实是黄卷青灯,饥寒交迫,只有苦读,才有出头的日子。这一点,古代的读书人应该人人都有深切体会。因而写“挑尽寒灯”,而灯何以寒?大抵是内心枯寂、寒冷、孤独。而“梦不成”三子,简直让人断肠。那个嘲笑人的公子哥,并非有情人,自然体味不得,只觉得是白日梦罢了,其实谬之千里。

吕蒙正这诗虽然只有一句,但是却影响极大。宋代最著名的文人欧阳修曾经就引用过这个意境。欧阳修在《玉楼春》中写道: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而女词人朱淑真更是几乎直接引用,在《减字木兰花·春怨》中写道: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吕蒙正当初的少年之梦实现了,虽然他做了宰相,但是却没有官架子,更不会像当年那个知县公子一样,动不动都嘲笑人。而那个公子,虽然在吕蒙正高中第二年就也中了状元,但是一生的成就,完全无法与吕蒙正相提并论。这位公子名叫胡旦,晚年失明,虽然也算是有所成就,但因为格局狭隘,白费了多少好才华。

吕蒙正与胡旦的恩怨古诗,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才学与德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才华,但何妨尊重更有才华之人,何必嘲笑人家是瞌睡虫。此外,有才华,何妨度量大一点,何妨收敛一点。而更重要的,在少年立志的时候,方向一定要对。

吕蒙正的志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梦字,是饱满的梦想。这梦想是建立在吕蒙正胸怀坦荡、为人正直的品行德行之上。因而后来,他才能从容面对嘲笑。

反观胡旦,少年之志不过是“参加科举考试不中状元,为官从政不当宰相,那就等于虚度一生。”最终,与吕蒙正三次拜相相对比,胡旦曾三次被贬官。与吕蒙正的一世英名相比,胡旦为政不廉,贪恋钱财,而且奢靡无度,最终落得个双目失明的结果。更可悲的是,这样一个喜欢嘲笑别人的小人,死后居然连一幅体面的棺木都没有,只能草草入殓。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Hash:52bc6273910f813005ae50ad6e8a814b0f108fe5

声明:此文由 美诗美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