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 化 访 古

淳化,是我的家乡。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淳化地坑窑》,介绍渭北高原上特有的居住形式。我总认为,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标志,是人类从穴居到地面居住过渡的一种标本。可惜,现在那种窑基本上已被尽数毁没了。

淳化县的名称,始于宋代。北宋淳化四年(993),太宗皇帝以其年号亲赐县名。淳化属于山区,但不是其他地方那种平地在下高山在上的状貌,而是塬在上沟在下,与一般的平地与高山的海拔落差没有太大差别,区别在于最高处是方圆数十里的平地,人就住在平地上,而深深的沟壑在平塬的下方。所谓沟壑纵横,乃是黄土高原一种基本的地貌。没有去过的人比较难理解和想象。淳化的土地也算肥沃,但与“北五县”的其他地方一样,因处高塬之上,缺少水源,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不像“南八县”可以水浇地,所以过去粮食产量一直很低。但也因地形地势的原因,种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我小的时候,“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全民上山植树,我们同龄的初中甚至小学的学生(高中生当然更不用说了),一学期当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扛着镢头铁锨在山上种树。如今的淳化,是著名的苹果之乡,红富士苹果曾经评过全国第一名,果子个大味甜,远销海内外。

言归正传,且说淳化的古迹,虽则不多,但也不少。比如我县西的御泉,据说汉代时是专给皇帝供水的,所以汉代以来,那里的山泉以及地名一直叫御泉。经现代科学化验,泉水中含数十种微量元素,于是成了供给城里的“矿泉水”。再比如我等上学时经常路过的崖壁上从不被人正眼看一眼的一个石窟,现在叫“金川湾石窟”,居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三阶教刻经,是我国文明史上一宗珍贵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为佛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最有名的古迹,则当属甘泉宫遗址和钩弋夫人墓了。于是,在一个天气晴好的秋日,专程驱车前往探访。

一、秦直道起点与甘泉宫遗址

甘泉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淳化县城北边的铁王镇凉武帝村,本是秦代所建林光宫,汉武帝时扩建为甘泉宫,北依甘泉山,因而得名。至于为什么村名叫“凉武帝村”(亦有称“梁武帝村”的),查互联网,前几年的解释基本都是说,淳化人说话卷舌音,将汉武帝说成liáng武帝,故村名叫梁武帝村或称凉武帝村。这一说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本人便是土生土长的淳化人,实在想不出怎样卷舌能将“汉”字卷成“liáng”音。而时下网络上的主要解释大都是说因汉武帝在此纳凉而称“凉武帝”。这一解释,或许接近原意。

行车至甘泉宫遗址,路旁西侧为“秦直道起点”遗址,东侧不远处则为“汉甘泉宫”遗址。

就近,先看秦直道遗址。

话说,凭什么认定秦直道遗址位于此处?《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由此,学界认定甘泉宫这里是秦直道起点。

秦直道,是秦始皇时修建的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南起此处,北至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穿越700多公里。据考证,其一般宽度为30米,最宽处达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至12辆大卡车,是与秦长城并列的秦代重大军事工程,客观上也成为日后重要的民用道路

遗址上,自然没有什么古代的建筑物,今人立了一个高高的标志,上书“秦直道起点”。旁边两块石碑,一介绍张骞出西域,一介绍王昭君出塞。不由得心生奇怪:难道这张骞和王昭君与这里也有关系?看其碑上介绍,“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奉武帝诏,行自长安甘泉帝苑,经子午秦直道,前往西域”。似乎也见过有人写史料记载武帝于甘泉宫送张骞出西域,一时找不到出自何处,姑信其说;而王昭君,此处碑上说“出塞之道,尤值凭吊”,似乎就是从此处出塞的。然而当代有学者考证,昭君出塞的路线,应该是从汉都长安出发,先过左冯翊(在长安东北),然后经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今陕西榆林县)、西河(今内蒙鄂尔多斯东胜区)、朔方(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而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虽然也是走的秦直道,但要说从甘泉宫出发或是经过了甘泉宫,似乎不太靠谱。然则,“出塞之道,尤值凭吊”,也有道理,“出塞之道”嘛,这个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如今的秦直道遗址,有南北方向的很深的沟渠,据研究,这便是当年的秦直道,因黄土土质的原因,当年人工修建的夯道和路面经上千年的雨水浸刷,便自然下沉,于是形成了这种样子。

看罢秦直道起点,再看甘泉宫遗址。

道旁的野草和苇子,摇荡着历史的尘埃

据相关史料,甘泉宫所在,秦汉之前就不一般。《元和郡县志》卷一谓此地为“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史记》裴骃集解谓此地本“曰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

史载,汉武帝常于五月来此避暑,八月方才回都。当时,甘泉宫不仅是皇家避暑胜地,也是皇帝重要的办公场所,其规模与重要性,仅次于长安的未央宫。《括地志》载:“宫周十九里,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宫皆有邸舍。”可以想见当时的规模与繁盛。

现在的甘泉宫遗址,就一般人(非考古工作者)的眼光来看,最显眼的就是东西并列的两座巨大的土丘。史载,汉武帝曾“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皆在其下,望见长安”。这或许就是通天台的遗存。

环望四周,近处一片开阔、视域辽远,而远处则群山环绕,不愧为皇家之地,宜于活动,适于防卫。

桑田沧海,两千年过去了,“暗淡了刀光剑影,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如今的甘泉宫,除了留下两座大土台之外,还有石熊、石鼓各1件,散落在土台旁边。据称这石熊是汉代的,而石鼓则是宋代的遗物。现在,石鼓淹没在一片荞麦田之中,而石熊则孤零零地散落在荒草之中,对着它们,我的脑海里莫名其妙地浮现出这样两句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甘泉宫是什么时候荒废的,不得而知。到了唐代,官家的生活中,似乎不再有它的影子。昔读卢照邻《病梨树赋》,有云:“癸酉之岁,余卧病於长安光德坊之官舍……于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徵诣行在。余独卧病兹邑,阒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卢照邻因体弱多病,时常去找孙思邈医治。而皇帝去“甘泉”避暑,孙思邈作为保健医生随行,剩下了孤单单的卢照邻。本来身体就一直不好,心情抑郁,看到院子里的一棵梨树也病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有感於怀,赋之云尔”。对这“甘泉”二字,人们往往不甚了了。有学人专门做注,称“甘泉:甘泉宫,唐代皇帝避暑之处”。然而唐代似无甘泉宫,查相关史料,这“癸酉之岁”乃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3年。是年,高宗避暑于麟游之九成宫,直至年底方还。虽然时人并不称九成宫为甘泉宫,魏徵所撰《九成宫醴泉铭》也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有意与甘泉宫竞胜,然而,这一年唐高宗在麟游之九成宫是事实,说明此卢照邻笔下的“甘泉”并非今日淳化地界之甘泉宫,也说明唐人也有称麟游之九成宫为甘泉宫的(因九成宫本因就因“醴泉”而出名)。

遗址四周,是农民的田地。这个季节,生长的大都是即将收获的玉米,另有几处荞麦田。淳化人爱吃荞面饸饹。这荞面饸饹,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时正是荞麦花开的季节,绿叶配着碎碎的白花,煞是好看,让人想到宋人王禹偁的诗句:“荞麦花开白雪香”。

前多年,农田里到处散落着瓦当残片,有的还相对完整,对农民耕作来说也是个障碍。近年来,有人又把这些东西当成了宝贝,于是地里的瓦当片也就少了。当地的朋友送了我一块他在田里捡的瓦当残片,一“央”字还十分完整。

近一两年,电视剧《芈月传》风靡一时。于是,网上一众媒体纷纷报道“陕西公布甘泉宫考古成果,‘芈月’曾在此诱杀义渠王”。《后汉书•西羌传》明确记载:“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然而,秦之甘泉宫就是汉之甘泉宫吗?

二、钩弋夫人墓

从甘泉宫向县城方向南行不远,便到了钩弋夫人墓。

钩弋夫人墓的具体地址,在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垯村。钩弋夫人墓也被当地人称为大圪垯。圪垯,是当地人一种形象的称谓,拳头大小的小土块叫土圪垯,类似小山包样的大土堆也叫圪垯。不过现在后者已不常用。当地人对这种地面上凸起的巨大的土“圪垯”还有个称呼叫“zhŏng子”。本人小时候未知其详,老家村里也有两个大“zhŏng子”。在“农业学大寨”的年月,举全村之力,将其中一个挖得只剩了半边,称为“半个zhŏng子”。前不久忽然想通,这“zhŏng”不就是“冢”么?冢子者,陵墓也。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史载,汉武帝出巡,途经河间(今属河北),见一股紫气冲天而起。有善于望气者称此地有奇女子,武帝派人寻来。此女子两手握拳,一般人打不开。武帝亲自上前,用手一抚,该女子的双拳便伸展开来,掌心还有一块小玉钩。于是武帝带女子回宫,称为拳夫人。后来,拳夫人居钩弋宫,又被称为钩弋夫人。在汉武帝70岁的时候,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为他诞下皇子刘弗陵。传说上古尧帝亦是其母怀孕十四月而生,故“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看来,这个深受武帝宠爱的钩弋夫人,一生充满了各种传奇。

后来,太子被废,其他几个皇子也不当武帝意,唯独这幼子弗陵,五六岁便“壮大多知”,汉武帝觉得很像他自己小的时候,常言此子“类我”,便绝意立为太子,并让霍光等人为顾命大臣。而此时,汉武大帝又心头一转,担心“主少母壮”,怕孩儿他妈将来乱政,便要将随他在甘泉宫中的钩弋夫人处死。钩弋夫人,这个才20多岁的女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被带走之前,回过头来,满含幽怨地看了一眼刘彻——这个她心爱也曾心爱她的男人。此刻,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心硬如铁,挥了挥手说:“快走吧,你活不成了!”(褚补《史记•外戚世家》:“帝曰:‘趣行,女不得活!’”)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这样被弄死了。此时,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天地间一片昏暗,老百姓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汉武帝和身边的人有一段对话: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对于人们心里的疑问与不解,武帝说:你等愚笨的人,怎么可能理解得了我的决定,太子年幼,其母正在青壮年。像这种情况,往往会骄横拔扈、淫乱自恣,没有人能管得住。你们没有听说当年的吕后就是这样吗?

汉武帝为了他刘家的江山永固,处死了他心爱的女人。问题是,你刘彻凭什么就断定你的女人在你死后会“骄蹇、淫乱自恣”?是猜度推测还是另有证据?如果是前者,推测以后的皇帝年幼,其母会骄横霸道,倒是有可能,但也有可能这个太后是个贤良通达之人;而其“淫乱”,就是因为其“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吗?如果是后者,想必当时的处境和身份,恐怕钩弋夫人不会也不敢有“淫乱”之举,否则小命早就没了。总之,这个充满传奇的女人,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更可悲的是,汉武帝的这个做法,为后来有些朝代所效法,如北魏,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子贵母死”成为定制。

在钩弋夫人死后的第二年,武帝病逝,刘弗陵即皇帝位,年仅八岁,是为昭帝。于是,“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又派拨三千户百姓居守云陵。

有传说,钩弋夫人死后,武帝哀怜,又怀疑她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派人挖开墓冢,结果棺材里空空如也,只有钩弋夫人穿过的衣服和鞋子。又有传说,昭帝即位后,改葬钩弋夫人,“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

如今的钩弋夫人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现云陵前立有石碑,上刻介绍性文字,一起便曰:“钩弋夫人,名赵婕妤。”这是错误的,婕妤不是名字,而是职官,是嫔妃的一种名号。

*刘锋焘,淳化县官庄镇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辛弃疾李清照学会副会长、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Hash:43b11165b398ba9cb88f4c2df025e36d7239b0e2

声明:此文由 大美甘泉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