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汤阴这个千年爱情圣地入选全国最美地名故事!

近日,安阳日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光明网承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故事”网络征集活动日前通过专家评选与网友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100个全国最美地名故事,我市的《邶城,千年爱情圣地》成功入选,位于咱汤阴县瓦岗乡,是河南省入选的三个地名故事之一。

邶城作为武王封纣子武庚之地及《诗经·邶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光明网记者孙佳涵被邶城美丽的地名故事吸引,专程到邶城进行实地采访和拍摄,深入了解邶城遗址生态环境、现存状态及民风民情,进一步挖掘地名背后的生动故事、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并制作成图片故事在光明网上刊登,引起了强烈反响。

图为光明网记者在汤阴拍摄邶城遗址

据了解,此次“寻找最美地名故事”网络征集活动在全国共征集到地名故事3600余个。活动的开展增进了人们对地名普查工作的了解,加深了人们对地名文化的认识,也为地名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新的提升。市地名办相关人员表示,今后将继续围绕地名文化建设这条主线,充分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加强地名文化研究与应用,为传承和发扬安阳历史文化作出积极贡献。(王敏)

邶城遗址,位于“千年古县”安阳市汤阴县东南16公里瓦岗乡邶城村,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字属于汤阴的专用字。一个是“羑(yǒu)”字,指的是羑里,文王推演《周易》之地;还有一个是“邶( bèi)”字,就是今天的邶城村,在汤阴县城东北十五里。像这样独用于地名的字全国为数不多。图为邶城遗址石碑。

周灭商后,武王即位,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邺。武庚修筑了邶国都城,城址甚大。武王死后,成王即位,武庚反叛,辅助成王的周公旦率兵东征,杀死武庚等,灭掉十七个诸侯国,从此周政权才稳固下来。邶城和殷也都变成了废墟。

邶城遗址,1978年列入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在邶城村民家门口还保留着古人所用的下马墩。

经过钻探和开挖探沟发现,邶城遗址东西长1564米,南北宽1050米,总面积约1642200平方米。

遗址西北角探沟显示,耕土与黄褐色扰土0.50~0.60米以下为商代文化层,依次由黄灰土、料礓石、黄褐土组成,土质坚硬,均由夯打而成。呈现有车轧痕迹、夯窝,出土有素面、划线纹、细绳纹、蓝纹等商代晚期泥质陶片。图为开挖的探沟。

文化层厚0.60~1.50米。经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明和有关专家鉴定,为商代晚期遗址。探沟所见古城墙部分为邶城古城墙的基础部分,现宽22米,其地面以上部分已被破坏。图为航拍邶城遗址。

在邶城村外,我们见到了那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诗经•邶风》中的《静女》诗歌就源于这垛古城墙。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图为邶城村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

《诗经·国风·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汉族民歌,是邶地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图为邶城学校,学校内的墙面悬挂着《诗经》。

19首《邶风》,基本采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汤阴地区民间,这些诗歌源于生活,生动细腻,真实感人,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憎、婚姻和理想,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对英雄的讴歌。图为午饭后村民在树下纳凉。

图为航拍邶城现貌。(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 摄)

来源:汤阴发布、安阳日报、光明网

Hash:8031d2765406982d1c91a7f063c7825a7d970c8d

声明:此文由 汤阴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