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闻喜的“大马古城”
陶正刚
大马古城在闻喜县东北约17.5公里的大马村、官张村和栗村附近(图一)。这里地形南高北低,南面是稷王山的北坡,向北倾斜,经过回坑村和大马村,北到栗村和官张村附近,地形又逐渐隆起,形成土原。古城座落在上原上,也是南高北低的。古城之北地势低洼,似有古河道流经该地。
古城遗址保存尙好,基本上能看出城垣的遗迹。古城平面略近正方形,方向6°(图二)。城垣一般残存高度2—5米,东、南城瑙则高达6米。根据步测,古城周长3920米。城基寛度8—10米,部分地区达12米。
古城的建筑方法,先挖掘基槽,然后再穿杆版筑,夯打填实。在南城墙548-598米处淸楚地暴露出版筑痕迹。毎一版宽2.5—3、最宽达4米,穿杆孔呈圆柱形,直径一般在5-6、最大8厘米,排列不规则(图三)。夯土呈红褐色,土质一般纯净,无杂质。亦有少部分地区的夯土呈浅黄褐色,其中又夹杂有夯土的碎块,可能是一种补修的现象。夯土层厚度8-10、最厚达12厘米,夯窝直径6-8厘米。
古城的东城墙全长980、城宽6-10米,现存高度2—6米不等,一般在3-5米左右。保存良好地段(图四,3),北自下官张村南约200米处起,往南至东大马村东300余米处止。东北城角已平为田地,荏地表土下0.3—0.5米处还存有厚0.3—0.5米的墙基。由东北城角往南50米起至250米左右处,建筑在龙山文化遗址上,夯土均用灰土,因此呈灰褐色,夯层中包含有大量的龙山文化的遗物。在230米处,古城幷叠压在龙山文化的白灰面居住遗迹上。在325-350米处,古城上有一突出部分,东西宽15、南北长15米左右,残存髙度及建筑情况都和古城相同。350-380米处古城中断成阙口,两侧墙高约5米。经钻探在深0.4-0.5米左右处有一层厚0.3-0.5米的路土,可能这里是东城门。
南墙全长998、宽11、高4-6米。在东大马村处破坏较重。由东南城角往西至280—300米处,见到有一处向南突出的遗迹,东西宽20、向南突出15米,上窄下宽,相差有2米左右,由在墙上的密洞可以看到突出部分与古城完全联成一片,夯土层8-10厘米,土质土色全同,皆红褐色。在300—330米处古城中断成阙口,在310—325米处,经钻探旣无路土,也无夯土,而两侧表土下0-2-0.3米处有厚0.3-0.4来的夯土遗迹,估计是南城门。在630-650米处又有一处向南突出的遗迹,南北长12,东西宽18米。西南城角尙保存良好(图四,1),二墙交接处,西城墙向外突出5米,呈“T”形,内侧经过修饰,后成圆弧形。南、西二城墙均宽8米,夯土层厚7—9厘米,土色红褐,土质纯,无杂质。而在城角的外侧,有宽约3—4米的后期夯土层,加宽加大了城角,在城角的上部也添加了一层厚2.5米的晚期夯土层,城角的上部还有残存高1龙、宽0.5-0.8米的.夯土墙。晚期夯土层的特征是土色呈浅黄褐色,不含红色颗粒,夯土层略厚。据说这是一处后代庙宇的旧址。
西城墙保存较好,但南段的外侧被破坏了,西北城角的两翼均被破坏。城墙南段髙2—3、北段约1米。由西南城角往北100米处,有一处向西突出的遗迹,北行至300-310米处又是一处突出的遗迹。330米处古城有宽3.3米的缺口,其间探到有路土遗迹,推测是西城门(图四,4)。至620米处又是一处突出的遗迹(图四,2),向外突出部分残存有5米宽,据钻探了解,共向西突出14、南北长2.5、高有3.6米。在离地面1.8米处城墙场土中见到有一堆汉代的瓦砾,有可能是后期的堆积。西北城角附近高0.2—0.3米。该城角的两翼均被破坏,大致与西南城角情况相同。
北城墙全长980米,保存较好,地面上残存高度2—3米,最高者达5米,顶宽8—9、基宽12米左右。在310-325米处有一阙口,进行钻探后,在深0.5—0.7米处有路土,两侧留有城基,推测这里是北城门(图四,5)。
古城四周有护城河遗迹,尤其在西南城角附近比较明显,距城墙3-10,宽20-25米左右,在耕土下0.6—0.9米处有淤土。
在古城内传说中的“金地”和“中宫地”遗址地区进行了钻探,但地下情况非常简单,某些地点有少量的灰土,在附近地面上可以采集到一些东周和西汉遗物。龙山文化的堆积层,主要集中在东城门内和东城墙北段附近。东周文化堆积主要集中在东大马村北部和东北部,距地面0.5-1米,文化层厚0.2—0.3米,遗迹有灰层、灰坑和窑址等。在古城的西半部和东北部分也略有遗迹暴露。
在古城内采集到的遗物有龙山文化、东周和汉代等三个时期的。龙山文化遗物均为陶器,有罐、斝、乳状鬲足、盆和甑等。罐分三种:一种直口深腹,腹部饰有细绳纹,一种侈唇,直腹,颈部有附加堆纹;另一种侈口,鼓腹,有双耳。声为唇厚,直口,直腹,有双耳,饰有绳纹和篮纹。此外,还有两片小泥质灰陶器的腹片,陶胎薄,表面光滑。
东周时代的遗物也多为陶器,有鬲、盆、瓮、钵、罐、甑和豆等。鬲为夹砂红陶,有的直口,历窄而有突棱,腹部有细绳纹,有的卷唇,高颈。盆为泥质灰陶,饰细绳纹,有两种:一种宽沿外折,平唇,深腹,另一种宰唇,腹部内折(图五,3)。瓮为泥质灰陶,唇厚,硬折,腹部外折,有绳纹(图五,2)。钵为泥质灰陶,宽唇,腹部内收。罐为泥质灰陶,卷唇,敛口,鼓腹,有细绳纹。又有泥质灰陶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筒瓦的唇较方整,上饰规整的细绳纹。板瓦绳纹亦整齐。瓦当有素面的半瓦当,上部饰有较为整齐的细绳纹,陶胎浑厚,略可看到泥条盘筑的情况.又有带图案花纹的圆瓦当(图五,1、5、6)。以这些陶器等物与侯马东周时代遗物相比较,大致是相同的,且绝大部分为属于晚期的器物,也有少部分属于早期的遗物。另外,幷出有三棱铜鑛。汉代的遗物均为陶器,有瓮、罐、盆和甑O瓮为泥质灰陶,小口直唇,肩腹界线分明,厚胎。罐为卷唇细长颈,饰有细绳纹。又有板瓦和筒瓦,均泥质灰陶,绳纹粗糙,内有绳纹或麻点纹。还有云纹瓦当及饰有三角纹和矩形图案的砖(图五,4)。这类遗物和《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一书中的材料相比较,均属西汉时期。
关于古城的时代,从大马古城的建筑情况来看,都和晋南地区其他东周古城遗址的情况相同。幷且古城内部出土的遗物,又以东周时代的为主,因此推测大马古城创建于东周时代。又由于发现汉代堆积和遗物,说明该城在西汉时代仍在使用。
大马古城始建于东周,《水经•汾水注》有淸原城,《水经注疏》卷六“汾水又西迳淸原城北,会贞按左传杜注河东闻喜县北有淸源。……故淸阳亭也。城北有淸原,晋侯搜淸原,作五军处也。”古城位于闻喜县城东北17.5公里的北原上,正与淸原城的地望相符。当时晋国和戎狄间的斗争是频繁的,文献中记述这些斗争时,提到淸原的有:(1)《左传药“僖公三十一年秋,晋搜于淸原,作五军以御狄”。又“宣公十三年秋,赤狄伐晋,及淸,先谷召之也。”(2)《国语•晋语》四,“以赵衰之故,搜于淸原,作五军。”通过对上述文献及古城的地望和形制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大马古城是东周时期晋的淸原城,可能是与军事防御有关的城市。
附记:闻喜大马古城的调査工作历时七天,参加工作的有张颔、张德光、李奉山、陶正刚、孙蓝芝等同志,钻探工作由孙蓝芝同志负责。在调査过程中,得到县人民文化馆韩梦如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致谢。
Hash:a1a7477a24a613963153efc77c0fa79e2ea5bd2f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