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树觅踪:到底哪儿是当年召公所憇棠树处
棠树觅踪:到底哪儿是当年召公所憇棠树处
召公奭主陕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劳一身而不劳百姓,舍于甘棠树下,决狱于阡陌陇庙之间,后人怀其德,而爱其树,见甘棠而思召公,以此为“甘棠遗爱”。
关于当年召公所憇棠树之遗踪,过去有多种说法,即寿安说,陕州说和召亭说。
其一,寿安说主张,古甘棠树在今河南宜阳。《史记.燕召公世家》引《括地志》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公听颂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
唐代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曾于此置甘棠县,召伯听政处,在宜阳县城西北4公里郑卢路北侧的甘棠村。村旁竖有石碑一通,高2.2米,宽72厘米,正面刻有“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此碑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宜阳知县郭朝鼎立,河南府尹张汉书。另有召伯画像碑,原镶嵌在县城南香山的召伯祠内,碑高1.1米,宽0.6米,上刻甘棠树一株,召伯端坐在树下石上。镌有“召伯甘棠赞”六字,右下方题跋八十余字。此碑现存县文管所内。今县城西北甘棠村附近的胜因寺,有甘棠驿旧址。明人王帮瑞诗云:“旧驿今为寺,红尘已入空。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这里当年为甘棠树林所在,棠荫秋景成为宜阳古八景之一。
其二,陕州说主张,古甘棠树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故城,这里为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处。召公祠位于陕州古城鼓楼之北,祠内有正殿、偏殿、甘棠树及碑碣石刻等文物。对于甘棠古树,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记载它的诗篇佳句。唐玄宗李隆基诗:“树古棠荫在,耕余让畔空。”诗圣杜甫谓:“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唐人韩翃云:“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棠梨也作花。”宋人梅圣喻云:“古来分陕重,犹有召公棠。”
甘棠古树高十余米,胸径约50厘米,周围砌有1米高的砖台进行保护。公元1926年,驻军砍树作柴烧,所剩树桩不足一尺,群众以为“龙惊木”,可治百病,纷纷刮削,煎水服用,树遂荡然无存。
现在保留的文物,还有分陕石柱,高约3米,直径约35厘米,原立于陕州故城北城门上,后曾移至召公祠内;古甘棠碑,立碑的时间和落款都已风化;“召公遗爱”碑,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陕州知州闫奉立;诗碑,上刻明正德年间李元伯纪念召公诗一首:“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上述四件文物现均保存在三门峡虢国文物陈列馆内。另有“周召分治处”碑,原在陕州故城东城门外,公元1964年春被毁。
其三,召亭说主张,古甘棠树在今陕西歧山刘家塬村,此地是当年召公采邑所在,古代召亭就在这里。刘家塬村中有召公祠,祠内有甘棠树及清慈禧太后题“甘棠遗爱”匾牌一块。
上述诸说,都有一些史迹传说为依据,均非空穴来风。大约当年召公治陕以西期间,并非仅在一处甘棠树下断狱,因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甘棠遗迹。
此外,湖南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上甘棠村,是一处周氏族人聚居的古村落。早在唐宋时期,周氏族人便徙居于此,为纪念召公甘棠遗爱,便把该村命名为上甘棠村。村内“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主要内容是呕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风光和周氏家族在该村进行的各项建设。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叔叔周宏本,于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定居于此,表现了儒家学派对召公德治的推崇和向往。可见“甘棠遗爱”的影响已达南国洞庭湖之滨。
召公为建立巩固西周国家政权而作出了丰功伟绩。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树下,听政于阡陌陇庙之间。百姓敬其树而爱其人,赋《甘棠》之诗以颂其功德。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有一些清正廉节的官吏,被百姓誉为“召公再世”而受到赞扬。“甘棠遗爱”成了德政教化的风范,作为警世恒言,它将永鉴古今。
(本篇完)
Hash:e78ed897b09ee04eed12aa3c4cf64a298de86a91
声明:此文由 萧家老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