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故县镇龙泉观

龙泉观又名“三清洞,位于河南洛阳洛宁县故县镇寻峪村东北部山坡上,原为龙泉观上观的一部分。始建於元至正年间,该洞坐北朝南,仿歇山式房檐,六角形窗,圆拱形门,洞的平面呈长方形,建於一台基上,洞高4米,宽6米。洞外有纪事石碑三通,其中一通为明正德二年重修三清洞碑记;一通为明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碑;另一通为清雍正年间所立重修碑;现保存完好。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载:龙泉观,在底前里寻峪,元至正十七年道士马德超建,康熙四十七年重修。

又载:龙泉寺,在底张里寻峪元至正十七年建,明万历二十年修。

元重修龙泉碑记:至元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云山老人杨志全逑,寓故县闲居奥里福山书。

龙泉观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458年)12月19日。由南阳邓州道士马德超创建,马祖师羽化后于观东南建塔葬之。此观在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行了修葺,清朝康熙47年(1709年)又进行了重修。

龙泉观在寻峪村路北,全观分上观、下观。明正德六年(1512年),建上观石洞,筑走廊垣墙,修复全观。上观在洞沟石壁20米高处,现有石窟一孔。系削崖凿洞,洞孔2.3米见方,内有老子塑像。在洞的东区1.7米处,另有一洞,很浅,是未修成的洞,有石级可供上下。上观正殿已毁,仅存石洞一孔,高4米,宽大约6米,深约7米,系原供三清神之处。龙泉观石窟洞址是名副其实的“曲径通幽处”。洞前有一草坪,竖立明正德二年(1508年)庙碑一块,为原”移真庵”旧址。下观,正殿3间,清康熙25年(1686年)重建。为明清小型殿堂式建筑,前有月台,东为龙王庙,西为关帝庙,对面为乐楼(1980年拆除)。观内有银杏树两株,东面一株胸围6.72米,西面一株6.2米,树高35米以上,16人合抱不住。两树苍劲挺拨,老杆横生,新枝上翘,气势葱郁,两树相距2.4米,统称姊姝树。近年来返老还童,每年结果1000多斤。两树春来嫩芽满枝,夏季绿荫满院,秋到金碧辉煌,冬季昂首挺胸,树龄都在二千年以上。国内罕见,十分健壮。这里原来是龙泉观遗址,龙泉观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兴旺于元、明、清三代,均有历代石碑为证。这两株银杏树就位于过去的龙泉观前,已被列为省级古树名木。有泉水从两树中流出,泉大似碗口,出于石隙,清沏见底,冬暖夏凉,人称“木木林中水”。据群众传说,常饮此水不得任何病,健康长寿,主要是矿物质含量高。

龙泉观下观前有两株银杏树,它的历史比龙泉观要早。故县山区流传着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木木林中水,山山出古人,白王皇太子,口口吕先生。”相传是唐朝道教祖师吕洞宾在此留下的组字诗,其实它是首风光民谣,写出了故县镇的文化历史。

“木木林中水”,就和两株银杏树有关,讲的是观后的龙泉,从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中间流过,形成了“木木林中水”的景观;“山山出古人”,是说三清洞上面的山坡上有象形山石,远远望去,俨然一个古代征战的老将军,凝视着铁马嘶鸣、旌旗漫卷的战争场面;“白王皇太子”,指的则是当地北山山顶的庙宇,相传赵匡胤曾率军西征,经此地攻打后蜀,建立了太平盛世,百姓为谢皇恩,集资建庙;“口口吕先生”,说的是北山坡上的三清洞,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屡考进士不第,便出家隐居洛河上游修道为仙,点化在此修身的道人马德超升天。

龙泉观的上观“三清洞”,这是一孔石窑,在石窑左上方的悬崖绝壁上还有两穴石窟。这两穴石窟,是方士张道清于明朝弘治十八年,请石匠靠铁钎、手锤苦凿14年而成的。龙泉观的下观就是银杏树的所在地,道观于清朝咸丰年间重建,目前已不存在。

故县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高门关在东汉时期已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东晋后期,番镇割据,十里为王,小国林立,故县乃是一个小国的县城,设施完备,并有县令。后随战事发展,小国并为大国,朝代更换,故县作为县城已不复存,空留遗址,曾名古县。相传,明清以前,故县河东千佛寺处有龙地一穴,当时官府已在此处设立县城,因而得名——故县。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Hash:5b6aeeb35c34262f4c4b2954eda875fa5d55f5e3

声明:此文由 大美洛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