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临时根据地——红军长征在陇南开辟的新根据地
陕甘临时根据地
陇南日报记者 王芳
在百年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墙经历了战火硝烟,目睹了枪林弹雨,见证了红军在这里成立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历史,也见证了军民鱼水般的深情厚谊。
云台石城东门(原建光门)。
如今,岁月的痕迹爬满了城墙,拾阶而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在向世人默默诉说当年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
红军长征到康县
1936年9月1日,距离红一方面军到达哈达铺镇11个月之后,红二方面军总部及先头部队也到达哈达铺。
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东出甘南和陕西南部,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和宝鸡地区,从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发布了“乘陕甘敌人分兵据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击成县、徽县、两当、凤县、略阳、康县之敌,而袭取之,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为目的的成徽两康战役基本命令。
随后,9月12日由副政委关向应,六师师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等同志率领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从宕昌脚力铺出发,经西和进入武都的隆兴、甘泉、佛崖,向东南康县方向行进。
9
月18日,红军进入康县望关,开启了红军在康县的征程。
“18日这天,红军经望关镇到达长坝镇时,阴雨初晴,适逢集市,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老百姓听说有部队进入时,经历过国民党长期压迫的老百姓瞬间没了逛集的心思,个个神色慌张,纷纷四散逃跑。”在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马玉凤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红军到达康县的情景。
据马玉凤介绍,当时也有一些大胆的商贩没有逃走,硬着头皮继续营业。结果发现,这支部队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衣着破烂,一个个显得面黄肌瘦,但没有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始终坚持公买公卖、秋毫无犯。
当日下午,部队经长坝来到了巩集,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有部队要来,大多都躲了起来,只有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留守。战士们见老百姓家里没人,于是帮助当地老百姓打扫院落、给水缸里挑满水,晚上全部露宿在村头草铺上。
红军走后,村民们陆续回家,发现自家东西完好无损,院落干净整洁,用了的粮食、柴草都写有欠条。
敬坪一位老大娘为了感谢红军,拿出自家口粮和一背篼豆角菜送给战士们,第二天发现自家灶台上放着些铜板,她感叹道,“世道变了,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队伍。”
19日,红军再次从巩集出发,向时为康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的白马关进攻。
攻克白马关
一路攀岩缚葛,拼荆斩棘。红军沿着古道蔡家沟经过悬崖小径水洞砭、翻越纵横险峻的毛垭山,循着周家沟小溪直逼白马关。
9月19日傍晚,红二军六师十七团先头部队抵达白马关。国民党官员早已闻风逃往南山及三官冯家峡一带,城内只留有很少的保安队防守。
红军到达城外后,敌哨兵听到响声,急问口令,红军立即用枪射击,并迅速冲过河滩,包围了东、南城门。城内守敌见势不妙,慌忙弃城逃跑,红军顺利进占县城。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红军来了要共产共妻’等谣言影响,红军进入云台后,大部分群众心存戒备,离家躲藏。”马玉凤介绍说,经过长期艰难征战和长途跋涉的红军,此时已身体虚弱,衣衫破烂,但他们仍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贺龙提出的群众工作基本纪律。
在未能得到群众信任的情况下,即使挨饿受冷,也不擅自动用群众财物,还处处帮助群众。
特别是长期流落街头的乞丐焦管管在得到红军的帮助后,找到了在当地群众中有威望的贫苦农民崔怀清,一起把外出躲藏的群众叫了回来。
红六师师长贺炳炎也在得到群众许可的情况下,住进了当地农民李春生的家,并请来老百姓和他们谈心。在了解了康县的县情以及老百姓的思想生活状况后,红军部队开始进行广泛宣传,借以彻底打消老百姓的疑虑。
正是在和当地群众心与心的交流下,红军部队很快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帮助红军筹集粮草、衣物等。不少人家还腾出自家的房屋、热炕让红军住,拿出自己的口粮让战士们吃,还有很多青年纷纷志愿参军。当时的云台,处处充满了军民互敬互爱的融洽氛围。
红军在云台驻军地遗址。
在稳定群众的基础上,红军着手组建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9月21日,留驻县城的红军在师政治部领导刘型主持下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康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推选崔怀清任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孙占奎、李殿臣、焦管管为临时政府成员。
战略转移
在苏维埃临时政府领导下,云台广大群众一面打富济贫,把粮食分给穷苦农民;一方面发动青年参军,壮大红军队伍。
“驻窑坪红军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关帝庙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窑坪苏维埃临时政府,帮助群众组建了地方游击队。”马玉凤说道。
当时,云台一带掀起了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武装革命热潮,仅一个星期时间,要求报名入伍的青年就达数百人,并筹集募捐了大批军需物资,部队在补给中得到了休整。
就像影视剧里演的那般,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红军战士,却发现革命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9月22日,国民党第三军(王钧部)第三十五混成旅尾随红军进犯成县,与红军三十二军在成县大川坝、王窑等地进行激战,切断了成康通道。
红军在云台城驻军时站岗值哨的中山桥。
为了应对复杂的敌我形势,驻云台红军全体指战员得知情况后及时分析了形势,决定实行战略转移。
9月25日,红军与云台群众依依惜别,从云台出发和窑坪红军一起向略阳县郭镇进发,全团在郭镇会合,谋求新的行动计划,以图尽快赶上大部队。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政府官员反扑回城,疯狂镇压红色政权。孙占奎、焦管管等先后被抓捕杀害,李殿臣在追捕中宁死不屈,服毒身亡。从此红军领导的康县苏维埃农民运动进入了低潮。
红六师在康县时日虽然不多,但进攻康县的战略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陕甘边境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新的战略区域,临时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形成了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以及红一、四方面军相互呼应的有利局面。
绿草悠悠,当年的炮火硝烟已然远去;松涛阵阵,似乎在诉说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英勇。
站在白云山极目远眺,山峦起伏,群山环绕,绵延的山林传来阵阵松涛声,犹如一首首英雄赞歌,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民 谣
红布条条胸前挂,一把马刀腰间挎,
跟上红军闹革命,抗日救国打天下。
矛子磨得锞灿亮,马刀飞快映红绫,
四路八乡打土豪,锦绣河山遍地红。
对对山激战
对对山,位于西秦岭南麓西汉水之畔的康县迷坝乡十字村、老沟村和八罗村交界处,海拔1750多米,山势雄伟壮观,密林覆盖,风光迷人。
对对山峰顶。
1948年秋至1949年夏,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步步紧逼兰州,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面临摇摇欲坠的局面,为了摆脱困境,敌人加紧了对陇南山区的控制以作垂死挣扎。
1948年冬,兰州大学党支部派学生党员黄世武到康县开展地下工作,迎接全国解放,1949年8月成立“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在对对山开展了游击战争。
这时,中共洮衔工委兰州大学党支部派该校法律系学生、共产党员黄世武回到家乡康县建立游击组织,发动武装斗争,配合解放战争,迎接陇南解放。
1949年8月7日,西和暴动失败后,黄世武带领部分起义官兵先后撤至易守难攻的马莲山、对对山开展游击战斗。途中,成立了“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
8月下旬,敌调兵3000多人,向对对山靠拢,欲包围对对山并歼灭游击队。8月29日凌晨,敌人向对对山炮轰,接着兵分数路向山上进攻,游击队居高临下,奋力还击,战斗持续了9个多小时,以地形优势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进攻,守住了阵地。
下午1时许,敌人一个营兵力偷偷从王家山爬上原告山占领了主峰,疯狂炮轰游击队总部司令部,霎时,司令部所在的寺庙被点燃,寺庙周围的树木燃起了大火,游击队员们仍坚守阵地,寸土不让。
战斗中巩良凤不幸阵亡,副队长龙云田因机枪射击时间过长发热爆炸致双手炸伤,南峰指挥战斗的陈伯贞遭叛徒暗枪袭击而牺牲,队伍战斗力一时减弱,敌人占领了阵地。
后来,游击队寡不敌众,边打边撤。张瑞鲁小分队掩护总部负责人撤离后,被敌包围,所剩13名队员在无路可退之际,顺一侧山崖,抓住树枝藤条滑至崖底终获撤离。
对对山战斗虽然失败了,但仅以数十人对抗千余人,并使敌人优势兵力严重受创,挫败了其嚣张气焰,使游击队总部在战斗中积累了经验,为迎接新的革命提供了条件,成为解放康县战争中的一段传奇。
来源:陇南日报
Hash:81d7c29db67dffa5e33a7889540a8d0b7dcd2639
声明:此文由 金昌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