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国寺
解读安国寺
一、安国寺概况
根据1936年民国【陕县志】考:“安国寺,俗名琉璃寺,因殿宇以琉璃瓦构成,故名;据现存碑叙:系创自隋時;唐、宋、元、明、清各有修葺,楹柱皆青石造成,作八面形,多刻名士题咏於其上,在五区昌河之北元上村附近。”根据安国寺青石柱载:安国寺“创自有隋”。
元上村,今陕州区西李村乡元上村,距三门峡市约64公里。“元”初也;“上”为高,有改天换地重建家园之意。故名“元上”。元上村在西李村乡东南的瑞云山之阳。面临昌水,东、西、北三面山岭绵亘,树木葱茏,形成屏障,向南坦出一丰腴膏田,村人称作头道坪、二道坪、三道坪。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居住190户村民,张姓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琚、王、李、黄等姓,分6个村民组,世代农耕,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村西200米处便是闻名遐迩的古刹安国寺。安国寺北依瑞云山,南临永昌河,古代是从雁翎关东经宫前向洛阳的必经之地。安国寺的名称由来,传说不一。一是“隋炀帝为镇压豫西一带农民起义、群雄并起而敕建”的,这一说法是可信的。二是相传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首领李密叛唐,与大将王伯当等战死在熊耳山下,唐帝李渊令将李密与王伯当首级悬竿号令。夜晚秦王李世民梦见李密、王伯当向其索头,忽然惊醒。早朝时,李世民、魏征、徐茂公等奏请唐王准许,将李密、王伯当身首合葬。秦王李世民与瓦岗寨旧部程咬金、秦琼、罗成、尤俊达等亲临熊耳山下吊唁。令徐茂公等访察圣地,拨银扩建琉璃寺,并赐名“安国寺”,有“安国定邦”之意。安国寺西永昌河两岸现有李密、王伯当、唐公主三座墓冢,三墓排列位置呈三角形,相距500米左右。寺院自唐以来,历代均有修葺。所以颇受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寺院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装饰讲究,每座殿宇,凡墙壁为砖者必有砖雕,梁枋为木者必有木雕,院落藏石者必有石雕……
安国寺主体建筑群座北向南,依山门和火墙门楼为中轴线,由南向北逐级递升,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佛殿三座,经房、禅房5处16间,钟楼一座,东西莲池2个,石碑4道,石碣2块,残碑、废经幢各1个,以及石臼、石磨、碾盘等。后院有佛殿一座。寺院附属建筑有方丈住所(四合院)一处和尚住所六处。主体和附属建筑共计64间,其中围墙以内总面积2728平方米。
前院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门额有清嘉庆六年(1802年)书:“香云结彩”砖雕一方,朝南的两侧墙壁上有砖雕龙风壁画。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正门外有石蹲狮2个。前殿为面阔3间的单檐硬山式结构,殿后墙上有明代重修殿宇的残陶碣一块,前殿西侧有配殿3间,结构同前殿。前殿东侧有一座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一座,楼顶四沿有砖雕仿木斗拱。钟楼二层现已无存,有残石柱一根。前殿与山门之间有清顺治十年(1650年)和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石碑各1通,一为“重修安国寺记钟楼碑记”,现风雨剥蚀,字迹难辨;一为“重修钟鼓楼碑记”字迹清楚。
中殿为面阔3间,进深3间的歇山式建筑,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风大脊,正吻和脊兽如生,六抹格扇门。殿后北墙外侧东西各砌清顺治年间(1644年)重修寺院的石碣1块,中殿东、西两侧有条石砌成的莲花池各一个。
后殿面阔3间,单檐硬山式结构,殿廊下山墙上各有砖雕1块。中殿和后殿两侧的经(禅)房亦是单檐硬山式结构。东侧经房南山墙与东莲池之间有一小门,方便出入。
中殿与后殿之间有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碑记”和明万历五年(1571年)十月立的《曹洞正宗碑》残碑各一通。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说明安国寺乃曹洞宗正宗寺院。
“曹洞正宗碑”碑立于安国寺大殿(毘卢殿)之前,该碑青石质,通高2.14米,其中长方形座高0.35米,碑身高1.79米,宽0.74米,厚0.26米,碑额半圆形,全碑正、背两面都刻有字。正面:边饰线刻缠枝牡丹图案,碑额上部正中阴刻“敕符”两个大字,字大7厘米-6厘米,“敕符”是皇帝颁发的赐给六品官以下官员的凭证。以下为明洪武十五年皇帝赐发“敕符”内容。其文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古帝王设官任职,分理庶务,已有成制,稽诸典礼,复有僧官之设,以掌方外之士,非徒为僧荣也。欲其率修善,道阴功王化耳。非真诚寡欲,澹泊自守者奚足任斯职哉!朕仿古制,授尔以官,给尔以符,尔其体朕至心广佛功德,以己之善,化人为善,来朝考绩,朕将合焉!钦哉!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
以鼓励僧人以己之善、化人为善。
正面碑身部分刻“重修瑞云山安国寺碑记”其文为:嘗闻禅教之设,有自来矣!盖禅者,佛道也。佛祖者,圣人也。圣人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教分五派,法演三乘,其重不为口口,见其性而成正觉也。此其教人为善,夫宣有他意哉!我朝帝王尊崇佛道,敬信经典,无上于修盖寺院而已。至于设立僧官僧政之职,无非以已之善,化人为善者耳。人能率修善、道阴功、超凡,又圣是以圣人之徒而崇正黜邪者也。禅教口说不亦有功于斯世斯人者乎!故禅有毘卢佛者也。毘卢古佛,禅之佛祖者也。
建立于瑞云山下安国寺内,其阴功厚德,感发人心,不可胜主者也。本寺旧有佛殿,但其殿塑口口远,规模虽存,体制将及倾坏,供奉焚香之间,恐不定以安神明而伸诚敬之心。乃欲更易其旧修理而口新之,又恐大事不能独举,遂与同寺人众僧人洪振、洪妙等相议,曰:“佛殿持久日敝,若不重整更新而坐视因仍其旧,则下有愧于名列僧家之流,上有负于佛祖功德之厚也”。众僧即日:“佛殿固所当修,然山门金刚,佛之护法神也,尤本寺名望所系之重,亦当与佛殿而共新之也”。“十方施主各欲喜捨资财,共成盛事,其心与长老合而一者也其”后还有数百字,说明修缮经过,及修缮后的壮丽辉煌。大明万历五年冬拾月七日。庠后学生员严连成名伦书志。当代住持洪朗,门徒普田,法孙广计,广有,广田,退隐僧周文,周会,洪住,洪浣洪振,洪妙等。定林寺住持洪实,西林寺住持道口口。其后为参与修缮的本寺僧人洪字辈、普字辈、广字辈、宗字辈和道字辈共约80余人的法号。
该碑背面(碑阴),额部正中,竖行刻“曹洞正宗”四字,字6厘米*5厘米,其下刻曹洞宗宗谱七十代法号的序列,其文为:
福慧智资觉,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崇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禎素。
德行永廷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铿重祚。
秉正善喜祥,启勤原济度。
雪连大道师,引入归玄路。
其下碑身部分刻着数百人的布施者姓名。
从“曹洞正宗”碑上至少可以知道以下六方面的历史信息:
一是明洪武十五年,皇帝给安国寺下诏书,在此设僧官,赐“敕符”,鼓励僧人“以已之善,化人为善”,说明当时安国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官方乃至皇帝之重视。
二是“曹洞正宗”碑,刻出曹洞宗宗谱七十代法号序列,说明该寺院并非一般寺院,表示出该寺院之“正宗”。假冒伪劣不仅近现代社会有,而且在古代宗派林立的佛教界也有,寺院住持之所以特意在刻有皇帝赐发的“敕符”大碑上刻出“曹洞正宗”大字和七十代宗谱法号序列,就是因为害怕有人打着该宗该寺院的旗号,不干善事,毁了本宗本寺院的名声。
三是该碑刻立于明万历五年(1571年),立碑人是住持僧周朗,按其法“周、洪、普、广、宗”,已是宗谱上的第十一代的法号,说明万历五年距编写宗谱法号序列者,已过十代,说明曹洞宗在此并非“新来客”,而是经官方乃至皇帝认可的,已落脚十代的“老住户”。
四是从参与明万历五年重修安国寺的僧人法号看,有“周、洪、普、广、宗、道”这六代师徒,其中的“周”字代,是主持僧和退隐僧,居当时的老字辈,“洪”、“普”两代,是寺院内的中层负责人。如工程监司(施工和监理人员),司库、经堂管理、门卫负责人、还有外出僧等,可知当时寺内的组织机构和分工情况。广、宗、道三代是当时最基层的和尚,有几十人之多。所有僧人的法号都严格按照宗谱法号序列排列。
五是从碑后的布施人员和“赞助单位”中,看出附近寺院如空厢寺、定林寺、西明寺等寺院的住持僧法号和陕州僧官的法号,均属安国寺所刻列的法号系列,说明当时陕州附近寺院的住持,有的可能是安国寺僧人出任外寺院的住持,并出任陕州的僧官,管理全陕州的僧政、僧务工作,有的虽然不是出自安国寺,但住持僧的法号按照安国寺曹洞宗宗谱排着辈份,说明当时陕州附近寺院,多是曹洞宗寺院。可见当时曹洞宗在陕州地区佛教中的主导地位。
按理说安国寺距空厢寺仅10公里,空厢寺是千古名刹,是禅宗初祖达摩的葬身之地,这两个寺院原本都是北宗的正宗寺院,到此时都成了南宗的正宗寺院,南宗大发展了,成为禅宗的主流。北宗销声匿迹了,被南宗所代替。从而反映出南宗人的改革、创新、发展意识和北宗人仍然坚持“禅定概括全部佛事”、“师傅之言、不敢变”、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一个宗派的大发展和一个宗派的销声匿迹,都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六是依据“曹洞正宗”碑所列的七十代法号序列,笔者查看了该寺院明弘治年和清代康、雍、乾三朝的重修碑,其上所刻列的僧人法号,均符合上述宗谱的法号,排列有序,法号不乱,可知最晚明清两代,安国寺僧人法号,严格按宗谱排列。“曹洞正宗”安国寺名符其实,当之无愧。刻碑列七十代法号的曹洞宗宗谱,这块碑在国内罕见,当属国之瑰宝。曹洞宗在安国寺扎根明、清两代,延续将近600年,在国内也是为数不多的“曹洞宗正宗”寺院。
火墙(由石碣得名)高约4米,自东而西将寺院界分为前后院。正中为门楼。单檐硬山。内外沿及额头雕二龙戏珠等图案,火墙南面东侧为砖雕“蟠龙”图案,西侧为“麒麟”图案门楣两侧为“五瑞”图,墙北面亦有砖雕图案两幅,均为大型“麒麟”图。火墙上嵌有明隆庆四年(1571年)“重修瑞云山安国祥寺火墙记”和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安国寺火墙序”石碣各1块,正殿在火墙北侧,面阔5间,单檐硬山式结构,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纹和走兽等砖雕装饰及廊檐下的透花木雕为“八仙人物”和“佛教故事”图案等基本完整,门窗为雕花六抹格扇。廊下承檐的4根小八角通体磨光青石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时改换的,石柱高约3米,上雕刻楷书对联:
宝筏渡迷津原里犬河边牛愿相逢去
金绳开觉路井中蛇藤上鼠应早脱来
昌水萦洄万顷流光映梵宇,
瑞山缭绕四围爽气浮衹园。
两联均为教化心灵之佛理梵语。石柱侧面刻有历代名僧高士吟咏安国寺的诗和熏沐立石大吉之语,包括“安国八景”:半山朝雨、龟首夜灯、瑞严现佛、昌水鸣钟、莲池通碧、翠柏交荫、古碑苔篆、苍鹰秋落。不难想象当年安国寺的景色、情趣和盛况。石柱子上还有工匠留下的“山西稷山石工”的字样,稷山就是晋南古绛州后稷故里。
石柱侧面刻有安国寺八大景并配有诗文。
安国寺八大景诗文
(一)半山朝雨
天教山寺净浮尘,雨洒朝峦似有神。
泥染莲峰得益远,埃空菩树色羌匀。
川前雾鼓难开窗,去外钟声欲湿晨;
何必暮崖誇霁里,屏围水墨晓尤新。
(二)龟首夜灯
日下龟峰夜色空,危岑影漏一灯红。
可能照去燃山雨,总不吹来灭夜风。
白自迷津虚处现,明从觉路暗边迎;
法门传授光依末,想见禅心了了中。
(三)瑞岩现佛
瞥眼层岩瑞气迎,牟民宝相此特呈。
前身粟莲金光认,幻影莲应白座擎。
心境全空尘世界,手花巧沉众迷情。
个中解脱知谁得,咒钵生涯细细评。
(四)昌水鸣钟
一路禅机寂寂天,钟从昌水起铿然。
鸣来意若依依惯, 听去声疑抱佛圆。
窾坎催平千心浪,怅怅荡出半滩烟。
人知到此闻清夜,定误响从山寺传。
(五)莲池通碧
艳质抽青盖,占柏茏葱茂。
香随风绕岸,净爱水漩涡。
野鹭眠时稳,游鳞戏处多。
淤泥心不染,况是迎伽陀。
(六)翠柏交萌
芳池漾碧波,长年樾荫成;
云容铺冪羅,日色透空明。
欎欎森森意,亭亭矗矗情;
山依消夏处,憩想道心情。
(七)古碑苔篆
碑古苔纹秀,形模鸟篆同。
口箝那可读,手剔转成空。
停阁芸香绕, 临池草诀通;
时当微雨至, 波折染尤工。
(八)苍鷹秋落
白马翻蹄去,苍鹰奋翅来:
秋风增历疾,大野任徘徊。
狡兔窥一瞥,飞鹏伴几回;
地灵人杰甚, 鸟亦不凡才。
唐代诗人钱起游玩安国寺曾在安国寺留下诗作:
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
题安国寺用上人院
【唐】钱起
慧眼沙门真远公, 经行宴坐有儒风。
香缘不绝簪裾会, 禅想宁妨藻思通。
曙后炉烟生不灭, 晴来阶色并归空。
狂夫入室无余事, 唯与天花一笑同。
注: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唐代经过500多年与中国文化的撞击与交流,终于确立其在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唐朝时形成了“佛管出世,儒管治世”的格局,后来还出现了东晋高僧慧远与道土陆静修、诗人陶渊明在庐山上演的“庐山三笑的传说。佛教从此以后就以出世间为其特色。但是就佛家本身而言,他是超越世间二元对立的,是世间与出世间二元的统一,所以《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钱起(约722—约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吴江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载(751年)登进士,有《钱仲文集》留世。钱起曾任考功郎中,即吏部掌官员的考核、释免、处分的职务,世称钱考功。钱起、韩翃均为唐代宗(766-78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
起居,官职名,隋时掌修记言之史:郎中,官职名,帝王侍从官:舍人,官职名掌书写店救韩却在唐德建中年间,任驾部员外朗兼制诰。钱起、王錥、程浩、韩翃四人均为唐朝时期皇帝身边的著名才子,一同游安国寺,并在用上人进行了学术交流。
此诗前两句将用上人比作慧远,表明了作者对用上人佛儒合一禅僧风格的推崇面作为佛法的“香缘想”与作为家的“裙”、“藻思”相互会通,则体现了本身世间。出世间圆融无碍的特色:而第五、六句则通过对寺院景色的描写将“阶色”等现象的先天变化“并归空”,体现了禅本身是先天法与不生天法、世间法与出世法的统一;最后作者将自己比作狂夫(代表众生烦恼)与当年灵山一会上佛陀拈花微笑等同,则彻底体现了禅宗“烦恼自行本清净,众生原来皆是佛”的思想。
安国寺的附属建筑有方丈住所、和尚住所共有房屋7处33间,窑9孔,现已倒塌无法住人。此外,安国寺西侧还有塔林一处,和尚塔三座。据说,明朝朱元璋曾秉灯夜游,今塔林已荡然无存。1982年、1984年、2010年、2012年历届政府又先后拨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
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福建省运回佛像30余尊,并及时在寺院殿堂中安放。
二、安国寺塔铭碑记
目前,安国寺内铭碑很多。
(一)重修安国寺碑记
位于大殿后东侧,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立,高180厘米,宽74厘米,厚25.5厘米,中间断裂,上部分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正文为重修寺院碑记,碑后为曹洞正宗和尚辈分:福慧智资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崇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祯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鑑重祚,衷正善喜徉,启勤愿济度,雪莲大道□,引入归玄路。
(二)圆寂亲忍师祖有公禅师塔铭
此碑在安国寺内,为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立。
(三)重修钟楼碑记
此碑在安国寺内,为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立。
(四)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碑记
此碑在安国寺大殿后西侧,高200厘米,宽89厘米,厚24厘米,乾隆元年(1736年)岁次丙辰林钟月乙酉吉时立。
(五)安国寺山门内东侧《重修钟鼓楼碑记》碑
碑高240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共6行,每行57字。全文如下:
重修钟鼓楼碑记
盖闻摩腾入汉,指岭以相形,明帝奉祠始绘图而立像,宏开峻宇大阐玄风。魏晋以降,上而王都邦邑,下而乡井间间,莫不精严梵宇,安妥西方大圣人之像。为口由象驭日轮运慈心而楦溺苦海,迦音鹿苑广悲智以解缚迷途。自是感应道教非微发期会有不可思议者讵无自而然哉?矧兹安国禅寺者,去陕郡百四十里,背负熊峰晴霞流金紫之光,胸吞昌水碧波涌玉毫之瑞。实堪忍之净土真舍,卫之精蓝也。内有钟阁所,历代重修,残碑无放,不知毁自何时,年深日久,雨剥风摧,梁倾柱坏,不胜有将壓之虞。于是同禄忧之,故发重修之愿,率领本寺僧众,庀工鸠材,仔肩共事石为柱,撤故以新,未期年,复还旧观。但见斗拱凌云,星檐拱地,连山翠柏晨钟风送出林端,午夜月明雨花缤纷飘净界。工既告线,志勒芳名。住持同禄请予为记,其实暂余缁林,散木独事面墙。固不能文辞不获,已姑从其请,而为之证。
临济正宗第二十□世中山宝泉寺性慈沐手撰并书
泰直大夫知陕州正堂加二级孟起正文。
康照59年岁次庚子菊月
安国寺四至:东至洪岩沟,南至昌河,西至夜游坡,北至官路
又地一段坐落:古店西南岭椿扒,东至沟,南至路,西至沟壑,北至岭头。
后记
知道安国寺很早,但真正去看安国寺是在2002年左右,那时市交通局在陕县西李村乡上断村驻村。当时为打通从上断村到李村乡政府的那条路,我先后在乡里和村里往返过几十次,其中四次到安国寺参观,出于好奇,又对上断村的龙脖水库和李密墓进行过多次探访。驻村结束后,我和朋友三次到安国寺拍照,2006年还写过一些文章。2021年麦收后,我又陪同摄影家巩卫东夫妇到安国寺采访。
去年写完空厢寺文章后,我们就开始搜集安国寺的有关资料。先后阅读完段孝廷先生主编的《禅宗文化》、许胜高先生主编的《名人文化》、李久昌等著的《陕州文化》、刘书芳先生著的《崤函古道与文化传播》等书籍。2022年新年又阅读了张项学先生撰写的《黄河故事之十七:安国寺》一文。
安国寺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每次参观完总有一种震撼,同时也有几分惋惜……
安国寺是三门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建筑分布合理”的古寺院。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确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村是革命老区,有红色基因。有熊耳山、空厢寺、安国寺,是佛教圣地,有旅游资源。水资源丰富,有龙脖水库,适宜发展高效农业。西李村的烟叶、红薯、粉条有名,颇受人们喜爱。实业家王地夫先生研究发现,生长在西李村的辣椒有一种天然的胶质,深受南方人青睐……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所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和产业的文化支撑及载体。
(文:牛占亚 尚柏仁 朱家昊 图:巩卫东 编辑:侯林峰)
资料来源:
1、1936年【陕县志】
3、《李村乡志》
4、《五灯会元》曹洞宗渊源[南宋]普济
Hash:93898cd975141ab1243a187c6ee8dbeffe02c1d7
声明:此文由 天鹅湖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